汶川地震的信息,在第一時間被及時傳播出去,使更多的人與災區同胞血脈相連,同呼吸,共命運,同時更凝聚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關注和援手。對此,各路媒體可謂居功至偉,功不可沒。但是,在整個救災報道過程中,一些媒體不時萌發的“造新聞”惡習,卻也同時造就了諸多“新聞敗筆”,令人甚感不適。
日前,國內某知名網站在采訪劉怡雪等3名“震”后余生的學生時,竟讓劉怡雪同學模仿其震中逃生的動作(后來照片被網站刪除)。目睹劉怡雪模仿當時逃生情景的痛苦表情,實在令人心碎。我不知道當時工作人員是出于什么樣的動機,但他們可曾曉得,讓一位剛剛從噩夢中醒來的16歲女孩,去重溫那駭人而恐怖的瞬間,無疑等于在給她那尚未痊愈的傷口上撒鹽,是一種極不人道的行為??梢哉f,這也是本次訪談中的一處最大的敗筆。一位網友在新聞跟帖中這樣留言道:“可憐的孩子們,他們需要的是幫助和撫慰那受傷的心靈,媒體不要為了吸引眼球,再來揭他們未曾愈合的傷疤!”
無獨有偶,在央視“新聞聯播”5月13日播出的新聞“奧運圣火完成在福建龍巖的傳遞”中,畫面里三位火炬手只有捐款的動作,手中卻并沒有拿錢。節目播出后,引發許多觀眾和網民的普遍質疑和誤解。實際情況竟是在三位火炬手捐款之后,應某攝像記者之邀,令他們再擺下捐款的動作,好讓他們完成其所需的“人造新聞”。結果,攝像記者把整個“造新聞”的過程也悉數攝入其鏡頭,而央視新聞編導因時間倉促一時馬虎,竟陰差陽錯地作為新聞播了出去,遂造成“穿幫”和誤解,更給三名火炬手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央視隨后做了詳盡解釋,并向觀眾致歉。
其實,類似“新聞敗筆”之所以會屢屢出現在我們的主流媒體之上,關鍵跟我們一些媒體從業者身上的“造新聞”惡習有關。尤其熱衷“命題新聞”的記者,他們在采編新聞過程中,不是努力以自己的眼睛和現實的視角去觀察并“發現”新聞,而是習慣以編導手法去想象并“編造”新聞,而這種“造新聞”的惡劣行為,又往往是最容易“穿幫”的。但“造新聞”的惡習,顯然是一把銳利之“雙刃劍”,它既會傷害到廣大受眾,更會傷及媒體從業者自身。
災情面前,媒體從業者理應保持更佳的職業操守,而不是為吸引受眾眼球而不擇手段。故而“造新聞”的惡習當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