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舊聞”類報紙的出現是經濟迅速發展條件下,人們多元需求的反映。它和文化傳承有關,是經濟的,更是歷史文化的
近年來,各大媒體,尤其是中老年報刊,紛紛開辦起有關歷史與回憶類文章的專欄專刊。由于市場反響熱烈,深受大眾歡迎,有一些媒體干脆整個報紙以“舊聞”冠名,專司開辦起舊聞類報紙。如:《舊聞周刊》《舊聞參考》《歷史參考》等,有的雖以“博覽”、“探索發現”命名,但由于內容以舊聞為主,發行量都相當可觀。在大街小巷的各售報亭里,代表著“舊聞”的黃色印紙,也占據著相應的市場份額。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我黨中心工作向經濟領域的轉移,我國在經濟方面獲得飛速發展。尤其是近年來,GDP增速年均達到10%以上,個別省市甚至多年來保持11%的增速,這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史上是不多見的。由于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更由于一大批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的崛起,以及他們產生的示范效應。社會大眾心理漸趨崇高“經濟”,一切向經濟傾斜。于是,一些經濟類報紙或報刊的經濟版如:股票、房產、汽車等,一時非常走俏,到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地步。然而,社會又是多元的,人們的需求也是多元的。恰恰由于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和催生了人們對“前朝往事”的興趣和對大歷史的觀照。而新聞媒體的專欄專版,各舊聞類報刊的群體出現,順應了形勢發展的要求。
那么,都有哪些人,成為“舊聞”熱心的追捧者呢?
首先,老年人喜歡它。老年人中的許多人是諸多歷史事件的參與者和見證者。而隨著一大批歷史人物、事件檔案的披露和揭秘,喜歡懷舊的老年人群體自然而然成為它第一位的熱心讀者。
其次,中年人也喜歡它。現在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他們不屬“新新人類”,他們更多受到的是傳統教育的熏陶。加之他們對祖輩、父輩直接的文化傳承和耳濡目染,使得他們很早就建立了這方面的興趣。現在,能從另一角度“近距離”地解讀、審視,他們從前較模糊,甚至是概念性輪廓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自然求之不得。
“八○后”——現在的新新人類,有相當一部分人也喜歡舊聞。對他們來說,顯得有些遙遠的共和國建國史,和并不遙遠的“文革”史,這些雖屬“揭過去的一頁”。但是,他們只有站在一個真實歷史的基點上,才能明白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才能明白他們怎樣承前啟后,怎樣開拓未來。所以,他們更多是帶著研究的眼光去閱讀,在這個共和國大地上發生過的歷史事件,產生的歷史人物。所以,歷史舊聞類報刊——這個易讀、方便的報紙自然成為他們解讀的對象。
二、舊聞類報紙與新聞媒體所辦同類專欄專刊的比較
⒈舊聞類報紙,更多注重“歷史解密”、“人物檔案”類內容,對大眾有一定吸引力。但有些文章格調不高,過于取媚讀者,從而降低了整個報紙的品位
舊聞類報紙在市場上占據一定份額后,為了緊緊抓住讀者,大都采取了以“歷史解密”、“人物檔案”類文章為主打。如《1949年毛澤東為啥沒拿下臺灣》《中越戰爭爆發內幕》《金日成猝死之謎》《文革前后中國援外耗資多少錢財》《翦伯贊自殺震驚中南海》《毛澤東點評十大元帥》《鄧小平為何能三落三起》《孫中山與張作霖合作揭密》《1993年中國申奧失敗內幕……》等等。這些文章的標題,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產生了“先聲奪人”的效果。一些標題也做得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報紙是經常不斷出版的(“舊聞”大多為周刊)。而要揭秘或解密大的歷史事件、人物就那么多,尤其是眾所周知的歷史懸案、未解之謎,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想獲得讀者對“舊聞”長久的青睞,還須從普通大眾那里獲取更多活的歷史素材。但一些舊聞報刊為取媚讀者,急功近利,將一些傳聞、野史也當做信史予以刊載;有的甚至危言聳聽,或用帶色情色彩的標題或文章取悅讀者,比如:《慈禧與29歲英國英俊軍官相戀》《中國古代春宮圖四大神奇功能》《唐宋超級男女特時尚》《古代藝妓的性服務》等等……這樣做的結果,一定程度損壞了“舊聞”類報紙的形象和可信度。無疑,它是舊聞類報紙發展的一個錯誤方向,值得我們警惕。
⒉新聞類媒體所辦的歷史回憶類專欄專版,長處有時效性,和時勢結合比較緊密。缺點是所刊載的文章受大眾關注度不夠
新聞類媒體為配合讀者對舊聞和歷史知識的需要,不少報紙開辟了如史海鉤沉、史鏡重磨、歷史與回憶等專版。這些專欄和專版開始主要是為配合新聞的需要:遇到歷史人物、事件的紀念日而適時選摘的一些舊聞或知識。它僅僅是作為“附件”而存在,不是“主頁”。
隨著舊聞市場的擴大,人們需求的強烈,新聞類媒體也開始有選擇地刊登一些能吸引大眾眼球的舊聞,“名人故事”、“歷史檔案”、“人物揭秘”也刊登一些,但步子較為謹慎,一般面孔比較“正”。歷史解密、檔案類,大多是沒有爭議、已成定論、人所周知的史實。遠不如純“舊聞”類報刊手放得開,路子來得野。所以,新聞類媒體所辦的“史海回眸”、“歷史與回憶”類的專欄專版,在把握“度”的前提下,仍有一個如何貼近大眾的問題。
⒊新聞類媒體所辦的“史海回眸”與純舊聞類報紙都注重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刊載,卻相對忽視了普通人物和大眾對歷史的回憶。可以說,有大框架的氣魄,缺乏細線條的描摹,從而缺少了對歷史的觸摸感。
新聞類媒體和純舊聞類報紙都注重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刊載,這是個必然的選擇。但是,假若也有普通歷史人物和大眾對各歷史細節的回憶,那么,它會更色彩斑斕。有了普通大眾的參與,歷史就有了觸摸感。它才會使人感覺到歷史并不遙遠。筆者在辦“史海回眸”專版時,曾組到十幾位老將軍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回憶文章。文章一經刊出,反響極為熱烈,很受讀者歡迎。讀者從這些活的真人真事上,看到了更具體、更生動、更具細節的歷史。所以,“史海回眸”類專版或舊聞類報刊要進一步占領讀者市場,繼續保持大眾的歡迎,就須在關注名人名史的基礎上不斷開發、開掘這類活的歷史回憶。它將是“舊聞”獲得源源不斷的活水資源的唯一途徑。唯有如此,“舊聞”才能獲得持續不斷的后勁,才會更加貼近廣大讀者,從而使“舊聞”類報刊、專版的發展邁上一個良性循環的軌道。
(作者單位:陜西老年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