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崛起的民生新聞,以關注教育、醫療、就業和住房等民生內容,契合了我國轉型期民眾的利益訴求,成為廣大受眾關注的焦點,民生新聞也因此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媒體生存和競爭的利器。另外,民生新聞是一個新事物,對其定義理論界都還莫衷一是,因此,對民生新聞采訪規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新聞線索是提示新聞的信號。它向你傳遞一個信息,告訴你哪里有新聞,或者已經發生,或者正在發生,或者即將發生。”“記者采訪新聞,從具體操作來看,一般是從發現和掌握新聞線索開始的,然后再進入采訪過程,依據新聞線索一步一步弄清全部新聞事實,寫成新聞報道。因此,發現和掌握新聞線索這一步,關系著采訪工作的其他環節。這一步邁好了,對做好整個的采訪工作都有重要的意義。” ①這是新聞線索在新聞采訪中地位的普遍規律,新聞線索在民生新聞采訪中的地位毫無疑問是符合這個普遍規律的,而且新聞線索在民生新聞采訪中的地位比在一般新聞采訪中的地位還要重要。
首先,從傳播內容的角度來說,“時政新聞采訪可以去黨政領導機關找線索,法制新聞采訪可以從政法部門得到相關信息,經濟新聞采訪則可以在經濟系統的管理部門獲取有關情況,教育、衛生、科技、體育、文藝等新聞的采訪也可以從各主管單位尋找到消息源。” ②然而,民生新聞的內容涉及時政、經濟、科技、體育、教育、衛生、文化等諸多領域,其新聞采訪線索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僅僅走訪這些領域的領導機關或主管部門是很難獲得民生新聞采訪線索的,因為民生新聞內容的著眼點是普通民眾的生存、生活和生存狀態等內容,不是時政、經濟、科技、體育、教育、衛生、文化等任何新聞中的一類。比如,“南京零距離”在2006年4月3日報道的新聞《刷卡購藥價格有“鬼”》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衛生新聞,而是一條典型的民生新聞,記者僅僅到衛生主管單位是不能獲得這條新聞線索的。況且,如果沒有其他消息源的話,記者也根本不知道在哪個領域可能有民生新聞發生。所以傳播者務必苦心孤詣地在各行各業的普通民眾中長期地經營可信賴的新聞來源,方可獲得穩定的民生新聞線索,從而有可能順利地進行民生新聞采訪的后續環節。
其次,從受眾的角度來說,時政、經濟、科技、體育、教育、衛生、文化等新聞都有社會身份背景相對清晰的受眾群體,他們關注什么、需要什么,傳播者大體上是能夠確定的,并能夠從相關的部門、文件、政策、法規和媒體報道中獲得相關的新聞線索,同時,獲取新聞線索,不需要很高的機會成本。而民生新聞的受眾卻涉及社會各個階層的普通民眾,是一個身份背景相對模糊的、概念寬泛的群體,他們關注什么、需要什么,傳播者只有在受眾中盡可能地經營新聞信息源,并在審視眾多新聞信息源初步的線索信息、分析受眾的前饋和反饋信息的基礎上,才能獲得較有價值的新聞線索。
最后,從傳播環境的角度來說,時政、經濟、科技、體育、教育、衛生、文化等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報道,一般來說,是體制內的行為,大都能夠得到體制的保護和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獲得新聞線索的成本比較低。相較之下,對民生新聞報道的體制保護處于較邊緣的狀態,常常得不到相關部門的有效配合,因此,獲取新聞線索的成本往往較高。另一方面,傳播者如果不主動經營民生新聞的消息源,竭盡所能地去獲取新聞線索,民生新聞的采訪往往寸步難行。
既然民生新聞線索這樣重要,那么記者在民生新聞采訪運作過程的開端就要解決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有效地獲得民生新聞線索。民生新聞線索到底從哪里來?“記者要獲得新聞線索,應先了解一下線索的來源。從總的來說,線索來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為我們的新聞報道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到實際中去,到群眾中去,到新聞的‘源頭’去,這是發現和獲得線索的根本途徑。” ③民生新聞受眾是各行各業的普通民眾,其報道線索尤其要到實際生活中、群眾中和新聞的源頭去尋找。具體說來,獲得民生新聞線索主要有以下三條途徑:
一、新聞熱線
“(新聞)熱線,從本義上說,只是新聞媒介物力資源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不過,熱線作為媒介與受眾、與市場直接溝通的平臺,其存在的意義遠遠大于普通的物力資源,與新聞信息資源、新聞受眾資源等緊緊相連。”“在媒介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各媒體也越來越認識到熱線資源的重要性,在熱線資源的爭奪上也越來越激烈,新聞報料獎金數額的不斷攀升就是一個例證。”④媒體特別是報道民生新聞的媒體開設新聞熱線的宗旨,無疑是借助分布在各個領域的新聞發生現場的廣泛的受眾有效地延伸記者的新聞觸角,獲取新聞線索,特別是獨家的、第一時間的新聞線索。新聞熱線是記者獲得民生新聞線索的最主要的途徑,因為民生新聞從量上來看排在首位的就是突發性事件,如果沒有通過新聞熱線這個主要的方式讓記者在第一時間獲得新聞線索,采訪這樣事件的民生新聞是沒有辦法進行的。比如,“南京零距離”2006年4月3日報道的《拾荒女路邊分娩多虧好心人》,如果沒有提供給記者及時的新聞線索的主要方式——新聞熱線使其在第一時間到達新聞事件的現場,這條新聞中的現場情景是根本不可能拍攝到的。
1982年元旦《羊城晚報》第一個在我國正式開通24小時報料熱線時,“熱線”僅僅意味著熱線電話,而隨著這二十多年來的信息技術革命的實現,“熱線”的含義就變成廣義的了,主要是熱線電話,另外還包括電子郵件、手機(可用其發送照片)、傳真、BBS論壇等新媒體方式。例如,“南京零距離”、“1860新聞眼”向民眾提供了新聞熱線電話,并且在“西祠胡同”網站上建立了“南京零距離”和“1860新聞眼”論壇,眾多網友在這些論壇上提供民生新聞的話題或線索,比如,建鄴區文體路中段的違章建筑和噪音的問題,假耐克在雨花巷出現的情況等。上世紀90年代都市類媒體出現以后,熱線電話、熱線新聞日益增多,新聞源得以拓展,熱線新聞占據著媒體新聞的“半壁江山”⑤,比如,有人做過統計,一周內,北京各主要都市報的熱線版新聞有80%來自熱線報料,其中《北京晚報》熱線新聞部每天24小時有一百多個熱線電話,95%來自群眾日常生活的社會實際。⑥就連新華社也在2004年6月1日開通了新聞熱線,對每一條有新聞價值的線索都高度重視,安排記者在最短的時間內采訪、調查,并專門開辟“核實新聞”專欄對其進行報道,更全面地反映普通民眾最關心的熱點問題。⑦南京的各個民生新聞欄目都十分重視新聞熱線,讓普通民眾提供新聞線索。新聞熱線簡直成了這些民生新聞的生命線。其中,“南京零距離”設有4部熱線電話,并招聘了10個接線員通宵值班,24小時接聽電話。如果新聞播出了,其新聞線索提供者可獲得50元—1000元的信息費,這更增大了熱線電話的撥打率,以致“南京零距離”有一半的新聞來自市民提供的熱線線索。“直播南京”有7部熱線電話,每天平均接到300多個電話,有價值的最少有50多個,做成新聞的亦有20個上下。因此,其記者的消息十分靈通,在事故的報道中比相關的職能部門的人員往往還要早到。⑧新聞熱線提供的線索使媒體在民生新聞的資源競爭中出奇制勝。
既然新聞熱線在民生新聞報道中這樣重要,那么我們有必要探索經營新聞熱線的規律。比較可行的做法是,首先弄清楚普通民眾報料的心理或動機,然后在此基礎上尋找對策。普通民眾報料的心理或動機,第一是受經濟利益的驅使,有獎報料;第二是為了獲得基本的生存空間,投訴在生活和工作中遭遇的不公正待遇;第三是曲折地實現受眾參與傳播和其他社會事務的愿望,滿足參與意識和好奇心。⑨因此,我們經營新聞熱線相應的對策:對提供民生新聞熱線者給予稍高于大多媒體的獎勵;認真地落實受眾的投訴和求助,或直接答復,或曝光,或寫內參,或找相關部門解決;按線索的新聞價值,實事求是地對待受眾的新聞熱線,或編發應答式的集納短消息,或通過記者采訪后播發中等篇幅的新聞,或對多條類似的新聞線索進行分析,如果有較大的新聞價值,通過采訪策劃寫成深度報道體裁的民生新聞,以使受眾參與傳播和其他社會事務的愿望得以實現,受眾的好奇心得到滿足,最終使受眾撥打新聞熱線欲望或動力與媒體的民生新聞報道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二、從信息員到新式通訊員——特約記者
通過新聞熱線為民生新聞媒體提供新聞線索的人,其提供線索的行為是隨機的,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而另一類為民生新聞媒體提供新聞線索者的行為則是穩定的,這類人就是由民生新聞媒體招聘的信息員。民生新聞媒體通過招聘一定數量的信息員,合理地分布在媒體覆蓋的區域,從而形成自己的信息網絡,獲取盡可能多的新聞線索。在這方面“南京零距離”做得比較好,它曾在南京的幾家紙質媒體上登出招聘百名信息員的廣告,包括機關干部、學校師生、出租車司機、飯店老板以及退休老人等數千名市民前來報名應征,他們年齡最大的83歲,最小的才5歲。最后從中選拔了1000名作為其信息員,他們遍布南京的大街小巷,及時將其身邊發生新聞的線索源源不斷地提供給“南京零距離”,有的自己或同家人一起分析社會現象為媒體提供采訪選題。比如一位信息員提供關于一個盜車銷贓團伙的新聞線索,提供了團伙準確的活動地點等規律,以及這伙人的外貌特征,并為記者采訪的安全考慮詳細地建議以現場的幾個修車攤點為采訪的掩護地點,使記者的采訪報道得以順利進行。“南京零距離”為揭開隱藏在民工自戕事件背后的黑幕報道《民工兄弟,你怎么了?》就是記者在一位民工信息員的配合下,以其親戚的名義混入工地,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與民工同吃同住20余天后所做的三集系列民生新聞報道,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不但解決了有關民工的工資,還促使南京市出臺了嚴禁拖欠民工工資的文件。⑩由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到信息員在民生新聞采訪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員中的某些人具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以后,通過選擇和進行新聞采寫初步知識的培訓,這些信息員就會變成民生新聞媒體的新式通訊員——特約記者,“今年60歲的余全民是特約記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從普通工人崗位退休后,他迷上了‘零距離’節目,之后又一步步地由信息員、通訊員再到特約記者,一發不可收拾”。民生新聞采訪中的特約記者不同于傳統的通訊員,他們或可稱為新式通訊員。傳統的通訊員一般是行政企事業單位的新聞干事,具有行政背景帶來的宣傳特性,并比較缺乏提供新聞線索的主動性。而民生新聞報道中的特約記者或信息員則不同,他們類似于西方的自由撰稿人,不屬于民生新聞欄目的工作人員,只給媒體提供稿件,編輯還可給他們分配采訪任務,他們常被稱為或視為民生新聞媒體的“編外部隊”。民生新聞報道的特約記者,既為報道提供新聞線索,更為媒體提供初步的新聞毛坯或半成品,在民生新聞報道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蹲點民生新聞的集散地或經營民生新聞的集散地
記者在民生新聞的高發地帶即民生新聞的集散地蹲點守候民生新聞線索也不失為一個獲取民生新聞線索的好辦法。民生新聞的高發地帶通常有醫院急診室、派出所、車站、民政部門的婚姻登記部門、公安110、火警119等部門或地點。記者常常在這些地方蹲點或與相關的職能部門搞好關系,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得到十分有新聞價值的民生新聞線索。
在民生新聞欄目之間競爭日益白熱化的今天,為了避免新聞同質化,在競爭中取勝,爭奪現有的新聞資源是相當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民生新聞媒體要開拓和經營自己的新聞信息源,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民生新聞欄目才有獲得獨家民生新聞線索的可能性。在這方面浙江《今日早報》經營新聞線索的做法值得借鑒。該報研究了杭州市的數百個居民區,在其中15個地段和居委會干部能力強的居民區現有的活動場地的基礎上建茶室。報社為每個茶室配備了聯系記者,他們定期到茶室這個社會最基層和普通民眾匯聚的地方,去了解居民及其干部的所想和所做,通過與居民或居民干部的交談溝通,記者知道了居民即最大多數的普通民眾的關注焦點和企盼有關部門解決的關于生存、生活、生存狀態、發展前景的相關信息,從而獲得了大量的新聞線索,再通過相應程度的采訪,獲得了很多有價值的民生新聞。他們將早報茶室經營成了民生新聞的集散地。 當然,采訪民生新聞的記者還可以同傳統新聞記者一樣,從黨政部門和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傳統通訊員、文件或其他媒體等處獲得“國計”方面的信息,然后從一個角度介入,從“國計”和“民生”的結合部上做文章,往往能獲得大量普通民眾高度關注的獨家民生新聞報道。
注釋:
①藍鴻文:《新聞采訪學》(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第264頁
②羅以澄:《新聞采訪新論》(修訂本),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320頁
③梁一高:《現代新聞采訪學教程》,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1月修訂版,第254頁
④蔡雯:《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資源開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35頁
⑤王華、高騫:《媒介熱線新聞的傳播學解讀》,《傳媒觀察》,2005年第5期
⑥李冬明:《從整合到深度整合——都市類報紙新聞熱線信息資源開發有待深化》,《新聞傳播》,2005年第11期
⑦王華、高騫:《媒介熱線新聞的傳播學解讀》,《傳媒觀察》,2005年第5期
⑧陳正榮:《電視第三次浪潮——解析“南京現象”》,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63頁
⑨蔡雯:《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資源開發》,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340頁
⑩左順榮:《觀眾也是新聞傳播者》,《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3年第11期
(作者單位:湖南女子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