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長期以來,傳統貿易理論推崇自由貿易政策,因為其推進了各國福利的提高。但是在實踐中一些國家卻出臺了貿易保護政策。關于貿易保護政策相關的理論很多,在此,本文對貿易保護理論構建一種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并以中國加入WTO后遭受反傾銷為例,提出中國應對的策略。
[關鍵詞] 貿易保護 理論分析框架 國際政治經濟學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新貿易保護主義日益興起,對二戰后所建立的國際自由貿易體系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全球化加快的國際背景下,有必要從政治與經濟的互動、國際與國內的關聯對貿易政策的演化趨勢做出新的理論解釋。這里先回顧一下相關的貿易保護政策。
一、關于貿易保護的相關理論評析
關于貿易保護,涉及國際貿易的理論主要有:一是重商主義,產生于17世紀資本主義原始時期。該學說認為,在對外貿易中一國之所得必然是另一國之所失,強調對外貿易是財富和價值的源泉,國家可以干預經濟生活,不惜引起國家間的貿易沖突。二是保護幼稚工業論,產生于18世紀末期。該學說提倡在自由貿易時期,政府對其幼稚工業進行保護,在其強大后再與他國競爭。在實踐中,這個理論成為工業發展落后國家保護其工業的主要理論武器。這個理論在中國廣泛應用,有時稱為“保護民族工業”。三是凱恩斯的超保護貿易理論。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使其作為指導和論證政府行為的超保護貿易理論孕育而生。該理論發展了重商主義保護理論,提出對外貿易乘數理論,即一國的出口與國民經濟增長兩者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的規律。二戰爆發前,西方各國以該學說為依據,采取貿易保護政策以緩解經濟危機。至今,該學說對有關國家制定其對外經濟政策,處理國際經濟關系,還有深遠的影響。四是新貿易保護主義,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期間。該學說認為,經濟上只有相對優勢的國家為維護自己的經濟領先地位和既得政治利益可以實施貿易保護政策。如政府采取增加該國企業競爭力的貿易保護政策,取得他國的“租”,使整個國家受益。在該學說指導下,西方國家頻頻采取貿易限制措施對他國施壓,這常會引起貿易摩擦,擾亂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進而影響各國福利。
公共選擇理論。它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應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政府政治行為和過程。其理論基本前提認為人類是理性的,特別是短視的、物質上的自我利益最大化者。一項貿易保護政策的出臺過程往往是這樣的:
國內一些利益集團的惟一目標是尋“租”,在政治市場中與政治領導人、政府進行交易和角逐,使政府出臺有利于他們的政策,使社會各力量達成妥協。
關于貿易和投資之間關系的經濟學理論。巴格瓦蒂經濟學家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認為,在存在貿易保護威脅的條件下,為了化解潛在的貿易保護威脅而進行的投資叫做“補償投資”(quidproquoinvestment)。
霸權穩定論(Theoryofhegemonicstability)。該學說認為,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當存在一個居霸主地位的經濟大國時,自由貿易體制能夠得到維持,前提是霸主國為其他國家免費提供進入本國市場、自由開放的貿易制度這些公共物品。但是,由于其他國家的“搭便車”(Free-Taking)行為,使霸主國維持這個自由貿易體制人不敷出,不得不放棄自由。
1.貿易主義政策,轉向貿易保護主義以維護自身利益。國家利益論。有學者認為,國家利益一般是指民族國家追求的主要好處、權利或受益點,反映這個國家全體國民以及各種利益集團的需求和興趣。在國際政治中,只有國家利益是永恒的。當一國國內的一些大型企業以及背后的利益集團向政府求訴,從他國進口的產品對其造成了侵害,該國的統治階級在權衡其內部集團的利益后,往往會實施貿易保護政策。
“內嵌式的自由主義” (embededliberalism)。這個概念最早由魯杰提出,其主要觀點是:國際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把效率與更廣大的價值結合起來考慮。在全球化面前,國內的弱勢群體以及在國際社會中的弱勢國家最容易受到打擊。國家要發揮管理經濟的作用。在設計國際經濟體制的時候,必須兼顧國內勞工利益。
上述理論為我們分析貿易保護提供了一些很好的角度,但是它們的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主要表現在這些理論在分析貿易保護的時候從一般的層面上分析了各方面的作用,但是它們缺乏一種綜合的分析方法,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分析框架。
本文嘗試突破分析國際問題以國家為中心的范式,構建一種綜合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這個框架既融合了政治和經濟的分析方法,又注重結合國際和國內視角來進行分析,并嘗試以一種跨地區的視角來進行分析。
2.基本特征:
(1)這一分析框架繼承了國際貿易活動同政治之間關系這一傳統,注意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相互依存和國際社會民主政治的發展,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的界限混淆不清,出現了這樣一種趨勢:國際政治關系經濟化和國際經濟關系政治化。
(2)這一分析框架強調從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角度來對貿易保護進行解釋。從宏觀上看,把貿易保護置于國際體系和國際機制之中,這里假定國家行為是不變的,注重考察國際體系和國際機制對貿易保護的作用。從微觀上看,是國內政治決定了國家的貿易決策和行為,進而塑造了國家之間的貿易關系。
(3)這一分析框架嘗試從地理的視角,即從區域主義與貿易保護之間的關系來進行分析。通過這個跨空間的考察,找小區域主義與貿易保護之間的關系。
二、中國遭受反傾銷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國際上濫用傾銷和反傾銷已經構成了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并成為21世紀貿易談判的主要議題之一。隨著中國貿易規模的擴大,國際上出現了針對中國濫用反傾銷的趨勢。據統計加入WTO以來,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美國和歐盟分別以年均7.2和2.4件的速度對華實施反傾銷,導致對華反傾銷的數量激增。對此進行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遭受反傾銷并非純粹為一種經濟現象。
1.近年來由于中國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新的科技革命、產業革命以及世界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出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出口逐年增加。相反,西方發達國家在三年前陷入同步衰退后,經濟增長普遍乏力。這時,有關“中國威脅論”的論調愈演愈烈,認為中國的強大將挑戰現有的國際秩序,挑戰國際格局,為各國限制中國的出口提供了輿論的基礎。一些西方國家國內保守勢力聲稱,中國外貿的增長對其經濟安全形成了威脅,強烈要求政府對華采取包括反傾銷在內的貿易保護措施。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將中國視為貿易和投資的競爭者,采取類似的貿易限制措施。可見,近兩年一些國家對華反傾銷的增多,既有復雜的經濟背景,又有深層次的政治原因。
2.從宏觀上看,WTO是一種重要的國際貿易機制,較好地均衡了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的關系。中國在加人WTO時簽訂的議定書中有“非市場經濟條款”,適用期15年。所以它在傾銷價格的確認上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運用替代國的價格。這樣,西方貿易大國就在這個國際機制允許的范圍內,往往輕易地把中國企業產品的出口判定為傾銷。從微觀上看,一些國家對中國采取貿易歧視的政策,一些發達國家的政府通過立法的形式制定強硬的貿易政策,以迎合國內利益集團和廠商的需要,在政治大選中換取選票。
3.從區域主義的角度看,以歐盟東擴為例。歐盟東擴為進一步發展中歐貿易提供了機遇,但是,歐盟東擴會助長其內部的貿易保護勢力。從另一個方面,歐盟東擴很可能使其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興盛,在經濟相對落后國家的支持下,對華反傾銷的勢頭更會高漲,將阻礙中歐貿易的進一步擴大。
三、中國應對反傾銷的策略
目前,中國正處于遭受他國反傾銷的高發期,反傾銷問題已經成為政府與企業不容忽視的問題。只有穩妥地應對,才能盡可能消除負面影響,為中國經濟發展爭取一個較好的外部環境。
1.重視反傾銷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認清中國目前所處的國際環境。如僅2003年國際上針對中國的反傾銷和保障措施立案59起,涉案金額達22億美元,創歷年最高。
2.加強對中國人世協定中的“非市場經濟條款”的研究。根據這個不利條款,WTO其他成員同可以在2016年前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這已成為十國企業在應訴同外對華反傾銷案中大量敗訴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個問題上,中國已采取了靈活的談判措施,新西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三國已經先后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中國正積極與美歐國家談判,爭取得到市場國家的地位,為中國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貿易環境。
3.積極展開反傾銷調查來維護本國利益,中國國內企業應積極應訴。從1997年我國反傾銷反補貼條例出臺以來,截止到2003年,中國反傾銷共立案25起(其中復審案件1起),保障措施1起。從日前的趨勢看,中國企業無論是在國外遇到反傾銷調查還是在國內遇到外國企業在中國傾銷,都開始運用WTO的游戲規則來保護自己。
4.應該注重完善中國的出口貿易秩序,協調好國內企業產品出口的數量和價格,提高產品檔次,增強品牌營銷與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和意識。嘗試建立反傾銷快速預警機制,使中國企業面對貿易限制時不再處于被動境地、總之,中國應當加強反傾銷能力的建設,才能更好創造良好外部貿易環境,更好地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
參考文獻:
[1]李榮林:國際貿易與直接投資的關系:文獻綜述[J].世界經濟,2002年第4期
[2]王逸舟:國家利益再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3]課題組:同異之間——我國與美日歐大國經濟摩擦的特點分析.國際貿易,2004年第3期
[4]李惠瑛:謹防貿易保護[J].國際貿易,2002年第4期
[5]課題組:在開放中尋求安全[J].國際貿易,2004年第5期
[6]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3~11/28/eontent_1202536l—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