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中國企業參與世界貿易的增多,中國產品的成本優勢日益明顯,在國際競爭中常處有利競爭地位,使得我國產品成為越來越多的國家的反傾銷調查對象。頻繁的調查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出口貿易,使我國已成為世界反傾銷最大受害國。由此,筆者認為我國企業如何應對反傾銷就顯得尤為重要,并詳細闡述了我國企業應采取的措施與對策。
[關鍵詞] 中國 企業 反傾銷 對策
所謂反傾銷,是指進口當局為了保護本國產業,對來自外國的傾銷產品采取強制性措施,以提高傾銷商品在進口國國內市場的銷售價格或限制進口數量。 但由于反傾銷國在進行反傾銷時,常以反傾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濫用反傾銷措施進行貿易保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出口額的不斷擴大,同時也使國外對華反傾銷指控越來越多。
一、我國企業被反傾銷的發展態勢
1.對華反傾銷訴訟的次數日益增多
一直以來,西方國家對我國出口商品實施的反傾銷訴訟和措施便層出不窮,對華反傾銷的指控有愈演愈烈之勢。僅2006年,國外對華大宗出口商品反傾銷案件更是多達60余起,較2005年增長率達到37%。2007年上半年則有16起。
2.被訴傾銷產品的范圍不斷擴大
西方國家只要認為危害或將要危害到本國競爭力差的產品,都可以列為反傾銷產品的范圍。被訴產品從最初的輕工、紡織等傳統商品,擴大到機械、鞋類、打火機、自行車、鉛筆、箱包、剎車盤、彩電以及化工原料和農產品等4000多種商品。
3.征收反傾銷稅的稅率明顯提高
西方一些國家對我國征收的反傾銷稅稅率非常高,征收幅度低則百分之十幾,高則達百分之百甚至上千。如2006年12月,美國商務部對我國幾家企業出口的冷凍及罐裝暖水蝦征收的反傾銷稅稅率,最低的是27.9%,最高的是112.8%,而其對越南征收的僅為4.1%至25.8% 。面對如此高的稅率,無論哪家企業都無法承受,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將被迫從該市場完全退出。
二、中國企業屢受反傾銷之害的主要原因
中國出口商品屢遭國外反傾銷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主要將其分為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
1.外因方面
歐美各國對中國是“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歧視觀念根深蒂固。由于一些國家對中國和中國企業的誤解和偏見,對我國使用“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待遇”,而在第三國參考價格的選取上又別有用心。這種歧視待遇使得中國商品更容易被認定為傾銷。 理論上應找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第三國作為替代國,但美國、日本、丹麥、智利、新加坡等發達國家都曾被選作中國的替代國。如此,很難使我國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如2000年歐盟在對中國彩電傾銷案的訴訟中,就把新加坡做為中國的替代國。很明顯新加坡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不論是其經濟發展水平,還是生產和銷售的成本結構都與中國產品有巨大差異。據此把新加坡的正常價格與中國的出口價格相比較,必然會扭曲事實,使訴訟結果對我國企業非常不利。
2.內因方面
(1)出口結構失衡。我國的出口多為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商品及機電、電子等低附加值的商品。出口中有65%是以歐美為目標市場的,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對某一地區出口量大且急劇增加勢必對當地市場產生沖擊,而成為反傾銷的對象。如我國金屬鎂產品向歐盟出口,1993年不足100噸,1996年竟達11000噸,如此巨幅的出口量增長,難免歐盟對其實施反傾銷。 。
(2)國際營銷謀略不足,過分實施價格戰。我國出口企業大多缺乏對國際市場的深入調研和總體把握,因而制定的國際營銷戰略往往失誤。如我國出口企業價格競爭過度,競爭手段單一,長期以實行“薄利多銷”的營銷戰略,通過銷售量的擴大來獲利,難免給進口國留下了“低價傾銷”的借口。再者,我國企業未能把握國際市場和進口國行情,及時調整出口商品的價格和數量,致使某些商品大量和集中地涌入進口國,增大了對華反傾銷的概率。
(3)法律應訴不力,引起各國積極對華反傾銷。反傾銷訴訟費用高昂,手續復雜過程漫長,被訴訟企業常寄希望于其他同被訴企業積極應訴,然后自己坐享其成,造成大家都不愿或難以應訴的不良局面。如此,便并誘發對華企業更多的反傾銷起訴,形成惡性循環反應。如1994年,美國裁定“中國大蒜傾銷案”之后,起訴方律師看到中國企業不愿應訴,鼓動美國蜂蜜行業對中國提起反傾銷訴訟;同時,這家律師事務所又說服美國自行車生產企業對中國自行車提出起訴,接下來是蘑菇罐頭,再接下來是靛蘭染料。
三、我國企業面對反傾銷應采取哪些措施和對策
1.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品牌意識,走出低價陰影
中國企業應大幅度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后期服務,建立企業自己的品牌。不要僅以價格競爭為主要競爭手段,應以質量取勝、服務取勝。這樣既可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又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從而改變原有的產品形象。 產品質量的提高,不僅可通過成本的提高來提高產品的出口價格,還可以通過建立的品牌形象加大產品的附加值。由于反傾銷主要是針對產品的低價而言,中國企業應努力走出低質低價的低谷,減少國外反傾銷的誘因,防止授人以柄。
2.實行市場多元化,避免市場過于集中,分散反傾銷訴訟風險
中國出口企業應調整出口市場分布和實行多元化的商品結構,在鞏固現有歐美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新興的海外市場。 如東南亞的新加坡、越南、泰國、菲律賓、印尼、老撾、緬甸等國。筆者認為東南亞是個非常理想的新市場。自古以來,東南亞各國都和中國有著密切的貿易文化往來,有著幾千年的文化風俗互通和相互融合的歷史,中華文化在各國中隨處可見。因此各國相互之間在社會、文化、經濟、政治上都有較多的相似性和互補性,且地理位置便利,利于貿易往來。而東盟貿易圈的成立對此有著無比巨大的推動作用。
3.借助海外直接投,應對反傾銷
海外直接投資不僅可以有效饒過國外的貿易壁壘,大大減少被訴傾銷的幾率,而且還有以下三項優點:第一,轉移國內過剩的生產和技術能力;第二,學習國外最新的技術、管理、信息、經驗和營銷,鍛煉和提升企業競爭力;第三,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要求,構建企業的全球生產、研發和營銷網絡,加快中國跨國公司的成長。 在我國,最典型的國外投資饒過反傾銷的案例是海爾在美國投資建廠。
4.培養專業人才,積極應訴反傾銷
據統計,在已發生的480起對華反傾銷案中,至少有50%的我國企業選擇了放棄應訴。其中有些企業是因為不了解國際貿易法規,缺乏國際商務人才,不知該如何應訴。美國目前擁有反傾銷專業人員2000個,而我國只有20個,僅及美國的百分之一。歐盟的反傾銷調查官員有200人,而中國從事反傾銷調查的人員連歐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因此,企業應從戰略高度出發,培養在經濟、法律和外語等方面具有較高知識水平和業務素質的優秀國際商務人才,為反傾銷應訴取得勝利提供有力的人才資源支持。
5.主動出擊,拿起反傾銷武器,保護我國企業自身正當權益
如此,不但可以抗衡外國對華反傾銷,亦可消除外國在華不合理競爭行為,保護我國產業安全。如自吉林造紙集團有限公司等9家新聞紙生產企業對來自加拿大、韓國和美國的進口新聞紙提起反傾銷申訴后,相繼有武鋼訴俄羅斯冷軋硅鋼片傾銷案,杜邦等6家公司訴韓國企業聚酯薄膜傾銷案。但整體來說,我國企業訴訟外商傾銷的案例的確很少。這并非外商不存在對華傾銷行為,而是我國企業缺乏使用反傾銷這一正當手段的意識。故我國出口企業還應主動拿起反傾銷武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保護自身正當利益。
四、總結
整體而言,面對國際間眾多的競爭對手,我國企業還處于明顯的劣勢。因此,我國企業應深刻意識到這一情況的危害性,及時調整經營思路,完善企業制度,從根本上提高企業自身競爭力。唯有如此,才能有效的避免或應對國外的反傾銷行為。
參考文獻:
[1]楊仕輝:反傾銷的國際比較、博弈與我國對策研究[N].科學出版社
[2]楊悅:WTO半年報:全球反傾銷調查減少 中國仍是重點[J].財經資訊.2007,11,2.③版
[3]王華:對華反傾銷及我國對策淺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4,5:13~14
[4]于達戴天宇:反傾銷理論與實務[N].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5]郭海:貿易摩擦日益加劇 國外對華反傾銷現狀及原因[J].中國對外貿易,2003,3:21~22
[6]王世春王琴華張漢林:名家論壇——反傾銷應對之道[N].北京:人民版社
[7]蔣成:國外對華反傾銷態勢及應對措施[J].世界經濟.2000,7: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