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來自外部環境、供應鏈本身以及競爭者的壓力和自身發展的要求成為綠色供應鏈管理產生的動因,在分析了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主要障礙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綠色 供應鏈 綠色供應鏈管理
科技的進步與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迫切要求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但是,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還存在許多障礙或難點,不僅需要政府和市場、社會的推動,還需要供應鏈成員企業樹立綠色意識,加強合作,將環境管理納入到整個供應鏈管理中,實現整個供應鏈及其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綠色供應鏈及其驅動因素
綠色供應鏈是一種在整個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目的是使產品從設計、原材料采購、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最小,資源效率最高。具體地,就是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以及企業內各部門的溝通,實現供應鏈全過程環境整體效益最優化,提高企業的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從而實現企業和所在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供應鏈企業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質上是在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平臺上增加了“綠色”的內容,供應鏈的各方共同協作、溝通,均參與到包括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銷售、包裝、運輸和使用等供應鏈全過程。筆者認為,綠色供應鏈的驅動因素通常來自以下幾方面:
1.環境本身的壓力。企業往往會受到來自外部公眾、政府、環保組織、消費者、輿論等對環保的要求的壓力而提高其環境績效。有現實的壓力,也有潛在的壓力,有時也會因為一些預計和猜測而觸發。例如,由于害怕轉基因食物可能帶來不良影響,涌現了許多反對轉基因發明的組織和網站,這就給相關企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會受到同種類型和同種程度的壓力。一般來說,規模大、知名度高的大企業往往成為眾矢之的,而事實上,大量中小企業是環境負面影響的“主力軍”。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和相關監督體系的完善,小企業越來越受到關注。
2.來自供應鏈的壓力。許許多多的供應商也許并不會遭遇來自外部的壓力,然而它們卻不可避免地要承受來自他們的客戶—下游制造商的壓力。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基于供應鏈間競爭的加劇,那些在供應鏈中處于核心地位的大企業往往會選擇能夠提供環境低風險和高信任度的供應商作為合作伙伴。從而,社會對于他們的要求就會傳遞到整個供應鏈,供應商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改變,綠色供應鏈自此形成。
3.來自競爭者的壓力。某些企業開發出了環境友好產品,實施綠色供應鏈,無形中給其他競爭者和潛在競爭者形成壓力,迫使更多的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
4.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潛在回報。許多企業從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中獲得了巨大回報,包括減少供應商因為環保限制而不能供貨的風險;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維護品牌和信譽;免受政府和其他組織的制裁,獲得好的市場和財務回報,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二、綠色供應鏈管理要考慮的因素與主要障礙
1.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影響因素。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綠色觀念、法律法規、基礎網絡平臺、產品生命周期階段、營運周期或物流運作周期、企業行為與績效評價標準等。
(1)綠色觀念。首先是公眾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觀念還沒有形成“綠色”要求,沒有充分認識到綠色消費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其次,大多數企業綠色觀念或環保意識淡薄,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環境效益,缺乏可持續經營理念,阻礙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成功實施。
(2)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影響。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企業環境污染行為的處罰較輕,缺乏有效的監督。供應鏈成員的個體目標與綠色供應鏈的整體目標、社會經濟目標存在沖突,影響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
(3)綠色供應鏈的信息網絡平臺。綠色供應鏈的實施需要各個企業之間的協作,客觀上要求建立支持本行業綠色供應鏈的信息網絡平臺,以便使各個企業能夠快速、準確地尋找到最有利于環保的合作伙伴。
(4)企業及其產品生命周期。企業及產品處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供應鏈的策略應有所不同。在導入期,企業應注重產品設計、營銷的環境績效;成長期應注重物流、生產的環境績效;成熟期應注重銷售環節的環境績效,衰退期應注重廢棄物的處理和回收。
(5)營運周期與物流周期的企業行為。綠色供應鏈物流的具體運作改進領域包括原材料的采購、生產制造、分銷、返回物流、包裝等。具體的處置行為包含減少、循環、再造、重新使用、處理五個方面,為企業提供了實現綠色供應鏈的具體運作方法與實現方式。經過整個物流運作周期的處置,實現物料循環利用,減少污染,提升企業環境績效,同時為企業創造效益。
(6)企業及其供應鏈績效評價標準。過去的績效評價標準一般包含時間、質量、成本、柔性、財務、市場等方面指標,缺乏對環保績效的評價,特別是基于綠色供應鏈的績效評價。不同的績效評價標準對企業管理有不同的導向作用。
2.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的主要障礙
在我國目前的供應鏈管理水平下,要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還有許多障礙,包括技術、成本、供應鏈關系、績效評價體系、管理體系的建立與運作等。
(1)要實現綠色供應鏈,需要開發綠色環保產品、工藝、材料及裝備,需要相應的技術支持。從短期看,需要增加投入,成本勢必會增加,而且會逐步向供應鏈上游轉移,給一些中小供應商增加負擔。如果市場上的供應商具有可選擇性,這個過程就是供應鏈優化的過程,否則,供應鏈就會面臨巨大風險。
(2)限于對綠色供應鏈的認識和管理水平,如何評價供應鏈的綠色績效,短期的成本如何分攤,長期的利益又如何共享也成為一大難點,制約綠色供應鏈的實施。在供應鏈基本平臺上,綠色績效僅僅是眾多績效標準之一,各個成員企業還要追求時間、質量、成本、柔性、利潤等,它們之間往往是存在矛盾的,這種矛盾是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障礙。
3.無論是單個企業還是供應鏈,都存在許多管理體系,諸如質量管理體系、物流管理體系、財務管理體系等,綠色供應鏈管理主要涉及的是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1為供應鏈環境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實施提供了標準,但如何將其容入其他管理體系并與之兼容,同樣是一大難點,對單個企業如此,對供應鏈更是如此。
三、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對策建議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需要政府政策法規的配套支持與制約,供應鏈成員關注相關環保政策、法規與技術發展動態,共同協作,將綠色思想體現在企業文化與戰略之中,采用與開發先進的技術與信息網絡,完善管理體系,改變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
1.強化政府政策、法規的制約與配套支持。公眾與社會的綠色要求和壓力要通過政府的政策、法規加以體現。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環境規劃方面明顯滯后于經濟的發展,雖然制定了一些 “綠色”政策,但多為末端控制,實施也缺乏力度。對涉及到標本兼治的相關產業供應鏈的綠色管理政策方面,則是鳳毛麟角。所以,應借鑒國外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成功經驗,在一些行業如汽車、服裝、建筑等制定綠色供應鏈政策指導。通過政策、法律法規導向鼓勵和倡導綠色供應鏈,制約和懲罰不符合綠色要求的企業和供應鏈。供應鏈成員特別是核心企業要密切關注和追蹤相關政策、法規動態,并實現信息共享。
2.建立和完善綠色資源數據庫。單個企業或幾個企業很難靠自己的研發和自身的技術積累來實現整個綠色供應鏈的運作,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企業的發展,外部會不斷對供應鏈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政府或相關的組織應積極構建綠色資源數據庫,包括國內外綠色制造技術、綠色運輸、綠色產品專利、綠色材料、綠色管理技術等等,為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3.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地位。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以核心企業為主導,著眼于長遠利益,以供應鏈整體為出發點,在整個供應鏈協同制定綠色供應鏈管理戰略,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地位。也就是要將綠色環保思想體現在企業和供應鏈的全過程,體現于企業文化之中,成為所有供應鏈成員及其管理者和員工的自覺行為,樹立“綠色形象”,創建“綠色品牌”。
4.對供應鏈成員施加影響和評估的同時給予幫助,加強溝通與合作。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首先是由核心企業發起,然后對供應鏈成員施加影響并在績效評價中考慮環保要求,這對許多供應商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需要從戰略出發,加強溝通,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由核心企業提供信息、技術、管理、人才等方面的幫助,建立時間進度表,逐步實現綠色供應鏈。
5.以ISO14001、ISO9001為指導,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可以在保留各成員企業獨立性的同時,將核心企業依據ISO14001、ISO9001等建立的管理體系推薦給其它成員企業,幫助他們建立和完善管理體系,構建統一的實施和評價標準。
6.與供應鏈成員合作,開發產品、流程及綠色技術。可以通過項目管理的方式,加強與供應商、經銷商、顧客的合作,充分吸收和利用他們的知識、經驗開發產品、流程及相關綠色技術。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受到諸如外部環境、供應鏈與競爭者壓力及自身持續發展的驅動,受到觀念、政策、合作關系、產品與企業壽命周期、績效評價等許多因素的影響,也存在管理上的難點或障礙。所以需要政府政策法規的配套支持與制約,供應鏈成員關注相關環保政策、法規與技術發展動態,共同協作,將綠色思想體現在企業文化與戰略之中,采用與開發先進的技術與信息網絡,完善管理體系,改變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Kristie McIntyre,Hugh A Smith,Alex Henham,John Pretlove.Logistics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greening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Ponte Vedra Beach:1998.Vol.9,Iss.1;pg.57,11 pgs
[2]Fiksel,Joseph How to green your supply chain[J].Environment Today.Marietta:Mar 1995.Vol.6,Iss.2;pg.29,2pgs
[3]A.Gunasekaran,C.Patel,E.Tirtiroglu,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metrics in a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Production Management Bradford:,001.Vol.21,No.1/2,pg.71
[4]Kirstie McIntyre,Hugh Smith,Alex Henham,John Pretlov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integrated supply chains:the case of Xerox Ltd,Supply Chain Management,1998,Vol.3,No.3,pg.149
[5]鄭迎飛周欣華趙旭:國外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12)
[6]武春友朱慶華:綠色供應鏈管理與企業可持續發展.企業管理,2001,(3):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