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小企業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局限性,它的發展卻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扶持,特別是財政金融政策的支持。因此,研究發達國家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將有助于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 發達國家 中小企業 財政政策 金融政策
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小企業在繁榮經濟、增加就業、推動創新、催生產業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中小企業規模小、融資難、競爭力弱、人才和信息匱乏卻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為了鼓勵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制定和實施相應的財政金融政策,并取得了較好的政策效果。因此,分析和研究發達國家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不僅有助于我國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增強,而且還有助于社會經濟目標的實現。
一、發達國家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財政政策
為了鼓勵和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發達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財政政策。其政策實施主要通過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來實現的。財政收入政策主要表現為稅收優惠政策,財政支出政策則主要體現為財政補貼政策和政府購買政策。
1.稅收優惠政策
稅收優惠政策是最直接的資金援助方式,它不僅能有效地降低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中小企業的資金積累,促進中小企業的成長和發展,而且對推動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吸納社會剩余勞動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發達國家都制定和實施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其主要形式有稅率式,稅額式,稅基式和遞延式等稅收優惠政策,并通過降低稅率,稅收減免,提高起征點和提高固定資產折舊等具體方式實現的。
(1)稅率式稅收優惠政策是最常見的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它主要是通過降低稅率,即通過降低營業稅、周轉稅和增值稅等流轉稅和企業所得稅與利潤稅等直接稅的稅率來實現的。如美國1981年的《經濟復興稅法》規定,中小企業的個人所得稅率下調25%,雇員在25人以下的企業,所得稅率按個人所得稅率繳納,而不按公司所得稅率繳納;英國的中小企業公司稅率為20%,比大企業少10個百分點;德國則將中小企業所得稅上限降至53%,下限降低到19%,并且對免稅企業在期滿后仍享受50%的稅率優惠等;日本卻設立了以中小企業為對象的法人減稅稅率,規定資本在1億日元以下的中小企業,法人稅稅率低于大企業的25%等。
(2)稅額式稅收優惠政策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主要體現在稅收減免上,發達國家稅收減免主要放在中小企業的創建初期、技術創新、產品和服務的出口,以及貧困地區上。如德國對大部分中小手工業企業免征營業稅;法國則對新建中小企業免3年的所得稅,對在老工業區等重點開發區興辦公司免征3年地方稅、公司稅和所得稅;日本對研究開發型中小企業減免法人稅和所得稅;美國的南部、西部和山地各州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州政府擁有稅收豁免權。
(3)稅基式稅收優惠政策是一種減少納稅人稅基方式存在的稅收優惠政策,它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主要體現在提高稅收起征點上,它主要是通過提高營業稅、所得稅等的起征點實現的。如德國中小企業營業稅起點從2.5萬馬克提高到3.25萬馬克,對統一后的德國東部地區營業稅的起點更是從15萬馬克提高到100萬馬克等。
(4)遞延式稅收優惠政策是指允許納稅人把應納稅款延期繳納或分期繳納,而不加收滯納金,從而使納稅人獲得稅款的時間價值的一種稅收優惠政策。它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主要體現在稅款遞延和加速折舊上,如美國國家稅務總局為中小企業實行6個月的納稅寬限期;加速折舊則主要通過提高固定資產折舊率實現的,它不僅能夠減少中小企業當期的應納稅額,而且還能增強企業對固定資產進行更新換代的能力,如德國將中小企業設備折舊率,從10%提高到20%;日本對中小企業新購機器設備在第一年里可作30%的特別折舊。
2.財政補貼政策
財政補貼政策可以直接增加中小企業的收入,它不僅有助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且還有助于增加就業,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因此,發達國家都相應出臺了中小企業發展的財政補貼政策,其主要內容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增加就業為目的的就業補貼政策。就業補貼政策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實現的,其一,是直接對企業進行補貼,主要用于企業員工的上崗培訓、學徒津貼等費用,如德國政府在1994年中小企業培訓學徒工73.3萬人,辦培訓班6.5萬個,政府的財政補貼為1.47億馬克。其二,是對自創企業的失業者進行補貼,為其發展提供啟動資金。英國政府為了幫助失業者自謀職業,對自主開業的失業者,每周補貼40英鎊.德國政府規定,凡失業者創辦中小企業,給予2萬馬克的資助,每招收1名失業者再資助2萬馬克等。
(2)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的的研發補貼政策。發達國家政府對中小企業研發資助的主要方式是設立政府專項基金。如美國制定了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并且在1987和~1993年間,聯邦政府為該計劃提供了25億美元的資助;德國設立了中小企業研究與技術專項基金,并對798戶中小企業的1018個項目提供高達2.2億馬克資助;法國對中小企業從事研發給予其經費總額的25%財政補貼,并由政府支付研發所需的外聘專家的工資;日本則由政府出資在全國各地設立了200多個公立試驗機構,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
(3)以促進出口為目的的出口補貼政策。日本政府每年都要提供80多億日元左右的補助金,扶持中小企業開辟海外市場;法國制定了支持中小企業對外投資與出口計劃,并成立了對外發展部際委員會,該委員會可以向對國外新興地區投資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營業額在2億法郎以下的中小企業公司提供財政補貼的優惠貸款。然而,由于出口補貼政策違反了國際市場公平交易原則,因此,發達國家正逐步減少出口補貼,轉而采用間接的非補貼手段促進出口。如通過駐外使館的經濟參贊免費為中小企業聯系外商,免費組織中小企業代表到國外做實地考察等。
(4)以促進落后地區發展為目的的扶貧補貼政策。如歐盟為了促進經濟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特設立了歐洲地區發展基金,對中小企業在該地區進行工業、手工業、服務業、旅游業、基礎設施產業等方面的投資提供補貼。德國政府對在東部地區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的中小企業給予投資總額15%~23%的投資補貼等。
3.政府購買政策
發達國家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府購買政策主要體現在政府采購方面,政府采購作為政府預算支出的重要內容,是構成社會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投向和數量將對社會的生產和消費等產生重要影響,具有很強的宏觀調控能力。因此,發達國家非常重視運用政府采購制度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美國《小企業法》規定,聯邦政府執行采購時,應專門考慮小企業,并且要求將10萬美元以下的小企業有能力承擔的合同,盡量給予小企業;50萬美元以上的合同投標者,必須在二級合同中給小企業提供一定的承包子項目。為了幫助小企業更多地獲得政府采購合同,小企業管理局(SBA)成立了政府采購辦公室,目前每年為小企業獲得的政府采購合同占聯邦政府采購總額的23%。日本《政府公共團體需求法》規定政府必須向中小企業訂貨等。
二、發達國家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政策
發達國家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政策主要體現在政府對企業融資扶持上,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間接融資支持政策
間接融資支持政策是指政府通過建立某種機制或體制使中小企業很容易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的一種支持政策。它主要是通過貼息政策和信用擔保政策以及設立服務于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政策實現的。
(1)貼息政策。它是指政府對中小企業貸款的利息進行補貼,使其以低于市場通行利率水平獲得貸款的一種制度安排,它能以較小的政府資金投入帶動大量的社會資金參與對中小企業的援助,是目前發達國家向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援助的一種主要形式。德國、法國等西歐國家是采取貼息政策較多的國家。法國的貼息貸款種類很多,其利率補貼為1.5%左右;德國則是通過私營專業銀行向中小企業的長期投資提供利息補貼。
(2)信用擔保政策。信用擔保可以減少債權融資的信貸風險,提高企業融資的信用等級,降低融資成本。因此,發達國家高度重視運用信用擔保政策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發達國家都建立了信用擔保體系,設立了信用擔保機構。美國的小企業管理局(SBA)主要職責就是為小企業貸款提供擔保。對75萬美元以下的貸款提供總貸款額75%的擔保,貸款償還期最長可達25年;對小企業急需的少數“快速”貸款提供50%額度比重的擔保;而對出口及國際貿易企業的貸款擔保不低于50萬美元,擔保比例可高達總投資的90%。日本設立了信用保證協會和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為中小企業的貸款提供擔保和再擔保業務。
(3)設立服務于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政策。為了克服中小企業的融資瓶頸,增加中小企業的融資扶持,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發達國家先后設立了專門服務于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日本政府相繼成立了由其直接控制和出資的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即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國民金融公庫、商工組合中央金庫;它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一般利率降低、期限較長、擔保要求較松。德國也成立有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即儲蓄銀行、合作銀行、大眾銀行及復興貸款銀行等,但他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多為低息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
2.直接融資支持政策
為了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解決間接融資不足問題,發達國家制定了鼓勵中小企業到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政策,紛紛開辟了二板市場,為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了直接融資場所。1971年全美證券交易協會自動報價系統(NASDAQ)的成立標志著美國二板市場的誕生,NASDAQ市場專為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直接融資。目前,在NASDAQ上市的公司近5000家,已成為世界公認的高科技企業成長的搖籃。20世紀90年代以后,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相繼建立了自己的二板市場,為中小企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融資渠道,對促進本國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結論與啟示
通過對發達國家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與啟示:(1)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應與一國的宏觀經濟政策 、產業政策、區域政策、就業政策等有機結合起來,并作為一國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其在繁榮經濟、增加就業、推動創新、催生產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要有針對性,在不同時期、不同產業、不同地區要選擇好重點扶持對象,并隨經濟環境的變化做出相應調整,這樣既可以避免資源浪費、盲目建設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又有助于中小企業結構優化和產業的合理布局。(3)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財政金融政策應重點放在科技型、就業型、資源綜合利用與環保型、社區服務型中小企業和貧困地區的中小企業上。
參考文獻:
[1]王振:《中小企業:日本經濟活力的源泉》[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林漢川:《中小企業發展機制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3,12
[3]王維紅:《美英日扶持中小企業政策的研究》[J],經濟問題,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