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該文主要通過對新疆兵團參與中亞區域合作的現狀分析,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探討新疆兵團參與中亞區域合作的相關戰略和發展模式,提出了加快新疆兵團融入中亞區域經濟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 中亞 區域經濟 發展戰略 合作模式
新疆(兵團)與中亞國家毗鄰,民間往來與貿易交往源遠流長,資源、環境和經濟結構上有較強的同構性和互補性,因此利用地緣優勢,積極參與中亞國家區域經濟合作,對兵團能否更快地發展和更好地履行使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兵團參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特點與現狀分析
1.貿易總額體上升勢頭迅猛,但基礎設施不能滿足需要
2006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進出口規模繼續大幅攀升。據烏魯木齊海關統計:2006年,兵團外貿進出口總額為35.05億美元,比上年凈增4億美元,同比(下同)增長12.8%,占新疆外貿進出口總值的38.5%。其中,出口29.51億美元,增長56.2%倍,增速居全國首位;進口5.48億美元,下降54.8%。在兵團對外貿易中,有一半以上是同中亞各國進行的,其中又以哈薩克斯坦為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國,不僅貿易總額大,而且增長率高(詳見下表)。中亞五國已成為新疆兵團發展對外貿易的重要戰略合作伙伴。
資料來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年鑒》
從合作伊始,雙方新建立的口岸、倉儲等基礎設施發展飛速。但是雙方口岸的發展和管理遠遠跟不上實際需要。2006年,阿拉山口口岸年過貨量1120萬噸,無法滿足過境貨物日益增長的運輸需求。公路總量少,通達深度不夠,基礎設施貨運場站建設薄弱是困擾兵團乃至新疆區域經濟合作中的“軟肋”。
2.外貿商品的結構逐步優化,但出口產品附加值偏低
自從與中亞國建立經貿關系以來,兵團對外貿易范圍不斷擴大,商品品種也在不斷增加,出口產品由“九五”期間的幾十種增加到現在的150多種。2006年兵團出口的商品主要以棉花(1030萬美元)、棉紗(671萬美元)、服裝(35590萬美元)、番茄醬(8656萬美元)、機電產品(9674萬美元)、塑料制品(2759萬美元)、皮鞋(8669萬美元)為主。由此可見,兵團的對外合作主要為技術水平較低的項目和“原”字號商品,出口多為低技術含量的廉價小商品,技術含量不高。
3.技術經濟合作領域逐步擴大,但項目融資渠道不暢
近年來,上海合作組織各成員國合作領域的擴大和合作內容不斷深化,為新疆兵團加強與中亞國家經貿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機。雙方經濟技術合作的水平和規模不斷提高,兵團已形成了以膜下滴灌試驗田、醫療器械制造、獸藥廠以及輕型汽車等項目為基地和突破口,多成分、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合作的格局。但由于受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新疆各大商業銀行嚴控企業貸款,兵團企業難免受其影響。
4.區域合作的政策環境有所改善,但體制障礙的問題依然嚴重
近些年,中亞五國取消了對外貿進出口經營權的諸多限制,實行外貿自由化。新疆兵團也在加快建立有效的“走出去”運營模式和監管機制。但目前還存在許多缺陷,具體表現為:政府職能與改革開放新階段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國有大企業改革難度加大;投融資體制改革進展緩慢;金融體制存在較大缺陷,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社會信用缺損,市場秩序比較混亂等。
二、新疆及兵團參與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選擇及發展模式構想
1.總體思路
圍繞兵團提出的“資源轉換、開放帶動、科教興兵團和人才強兵團、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抓住國家向西開放的機遇,發展融合經濟,和新疆地方聯合開發中亞市場。在貿易、技術、合作、資本流動、資源配置等重要領域,與中亞各國進行更為廣泛的合作,發展多層次、多形式、多內容的經濟技術合作與貿易伙伴關系,使兵團融入中亞區域性的大市場,形成“外引內聯,區域融合,優勢互補,產業聯動,共同繁榮”的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2.戰略模式選擇
(1)貿易帶動戰略
要全力實施“全方位開放,向西傾斜,外引內聯、東聯西出”的對外開放戰略。做到內建基地、外拓市場,充分發揮橋頭堡的作用,加強亞歐大陸橋區域經濟的聯系與協作,以貿易為龍頭,努力提升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品質。積極開展勞務輸出和工程承包,以貿易帶動經濟技術合作,以經濟技術合作促進貿易發展,在兵團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新格局。
(2)產業聯動戰略
兵團與中亞各國最大的比較優勢應當是產業優勢。兵團的產業聯動戰略應包括以下內容:一是立足于兵團的特色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醫藥業。二是立足于兵團和中亞各國的棉花種植業大力發展棉紡業。三是立足于中亞各國的礦產資源優勢發展能源與礦產開發業。四是立足兵團的大農業技術經驗優勢發展農業裝備工業,大力發展節水器材和農業設備制造。以上四大產業區域帶動作用明顯,同時又最能體現產業比較優勢。
(3)企業主導戰略
在經濟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的一定是企業。要圍繞兵團與中亞五國的優勢產業、優勢產品、優勢企業、特色企業做好文章,確定推出一批重點產業、重點商品、特色商品,引導大集團、大公司重點開拓,同時鼓勵、支持中小專業特色公司積極發展自身優勢,按“專業、規模、效益”的貿易管理運行方式,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開展與中亞五國的經貿合作的專業分工網絡。
3.空間發展模式構想
兵團參與中亞區域合作的空間發展模式的選擇應該建立在兵地融合經濟的大前提下,立足于兵團自身地區經濟的發展,把兵團“兩線四區”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同參與中亞區域合作的戰略想結合起來。
(1)哈博沿線經濟帶的對外合作的模式選擇
哈博沿線經濟帶是指沿哈密到博樂鐵路線的兵團各師、城鎮,包括兵團六、七、八、十二、十三、建工六個師,石河子、五家渠兩個市,大營房區、天北新區兩個開發區。該區域位于我國經濟西出口的大通道,有較好的工業發展基礎。根據哈博沿線經濟帶的自然稟賦條件和經濟發展情況,這個鐵路沿線經濟帶適宜走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點軸加三角開發”模式。
兵團應依托新亞歐大陸橋交通干線和中心城市,以線串點,以點帶面,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對外區域合作。應發揮石河子市中心城市的作用,同時利用北疆鐵路沿線的各師實現線狀基礎設施與經濟布局的最佳結合,由點及線再到面,從深度向廣度發展。沿線的烏魯木齊市、石河子市與中亞國家的阿拉木圖、比什凱克、塔什干可作為沿線開發的一級經濟增長中心,五家渠、奎屯、博樂和中亞的阿克斗卡、潘菲洛夫、薩雷奧澤克、納沃伊、奧什等大中城市可作為二級經濟增長級。兵團應重點以商貿為主要突破口,在石河子、奎屯、博樂地區重點打造商品進出口基地,力爭建設石河子市二級口岸。這些城市通過新亞歐大陸橋相互聯系與合作,將使沿線各個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源在跨地區、跨國界的更大范圍內實現優化配置,從而促進沿線兵團經濟的整體發展。
(2)庫喀沿線經濟帶參與中亞合作的模式選擇
庫喀沿線經濟帶是指沿庫爾勒至喀什的鐵路沿線地區,兵團在這一區域有農一、二、三3個師,阿拉爾和圖木舒克兩個新建市。依據庫喀沿線經濟帶的特點,應適宜以“借船出海”的點軸開發的模式。庫喀沿線經濟帶不同于北疆地區,兵團缺少直接的陸路口岸,因此應借助大力開展與地方的融合發展來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模式。
南疆的庫(爾勒)庫(車)阿(克蘇)喀(什)和(田)等沿干線地區,近期作為二級發展軸,未來有望升格的一級發展軸。該地區城鎮的發展,要以沿線區域產業布局為依據,能源、原材料開發為動力,經濟協作為紐帶,“大陸橋”為發展軸,小城市為核心,節點樞紐城鎮為增長極,相對集中成片地發展城市組群,逐步形成庫爾勒、阿克蘇等若干個等級規模有序的、布局合理、職能分工協調互補、城市環境良好的城鎮群。兵團應著手讓阿拉爾和圖木舒克兩個新建市加快融入這一發展體系,加快工業化步伐,大力調整工業結構,扶植出口企業,力爭在南疆二級合作領域內占有一席之地。
(3)伊犁、額敏、北屯3墾區參與中亞合作的模式選擇
伊犁、額敏、北屯3墾區包括農四、五、九、十師,位于伊犁河谷平原、中哈邊界低山谷地、阿勒泰山南麓沖擊平原??傮w經濟較落后,但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全疆14個陸路口岸有9個位于這一區域。適合選擇“邊境自由貿易”為重點的增長三角模式。
新疆與兵團在邊貿發展上與云南和吉林尚有不少差距。今后的工作應把握住中哈自由貿易區批準設立的機遇,積極開展與哈薩克斯坦的邊境貿易。首先,應改善邊境經濟帶的基礎條件,增強戍邊實力的同時也增強其對外經濟交流的內生能力。其次,可以利用邊境口岸建立“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的合作方式,進行直接投資設廠作為出口加工區,還可以增加金融服務功能、信息服務功能及其他相關功能。第三,利用擬建中的奎阿鐵路(奎屯—阿勒泰)和裕阿(裕民—阿拉山口)公路,極大的方便塔城地區和阿勒泰地區的進出口貿易,同時也將塔城、北屯市、阿克斗卡市聯成一個新的增長三角區域。第四,重點實施“興邊富民工程”,為該經濟帶的對外經濟合作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重點改善邊境團場道路、供電、改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邊境貿易打造良好的硬件環境。
參考文獻:
[1]趙常慶:中亞五國概論[M].經濟日報出版社
[2]王海燕:《經濟合作與發展——中亞五國與中國新疆》[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2003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參與中亞地區區域合作情況[C].中國與周邊國家區域經濟合作研討會資料選編,2004年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