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根據國內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現狀,試著從生態旅游的概念、內涵和作用入手,全面闡述了重慶生態旅游資源的儲備情況,并提出了重慶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 開發現狀 概念 內涵和作用 資源儲備情況 措施和建議
重慶具有全國乃至世界一流的生態旅游資源,擁有潛力無限的生態旅游市場,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全國乃至世界一流的生態旅游品牌。然而,旅游業作為一種資源性產業和可再生性產業,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將成為重慶主要的支柱產業和帶動重慶經濟發展的先導性產業。基于此,重慶發展生態旅游具有必要性和急迫性。目前,重慶旅游業的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生態旅游正處于起步階段,在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與困難同在的現在,就怎樣挖掘、利用好生態旅游資源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生態旅游開發現狀
生態旅游在我國興起的時間不長,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缺乏全面科學的論證、評估與規劃。在理論指導、實踐論證嚴重缺失的情況下,許多項目便匆忙上馬,進行粗放式開發,從而對許多不可再生旅游資源造成了損害性浪費,甚至已經給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產生了負面效應。據有關資料顯示,國內有22%的自然保護區的環境因開展“生態旅游”而受到破壞,11%的生態旅游資源出現退化,44%的自然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噪聲污染,3%有空氣污染。
二、生態旅游的概念、內涵及作用
1.生態旅游的概念、內涵
“生態旅游”, 又稱“綠色旅游”,最早由墨西哥學者謝貝洛斯·拉斯克于1983年提出,1993年國際生態旅游會議把生態旅游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游活動”。即是說,“生態旅游通常是一種指向自然區、野生生物和傳統文化的小尺度旅游,它在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態過程的前提下,既利于旅游目的地的持續發展,又有利于旅游者實現旅游的審美需求,同時還是一個生態倫理道德的陶冶過程。”據此可見,生態旅游是以滿足生態時代人們高層次的旅游需要,實現生態環境資源的社會經濟價值,促進生態環境保護,進行生態教育的生態工程和旅游活動。
2.生態旅游的作用
生態旅游是21世紀創造就業和環境保護的先導性產業,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新興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消費熱點,具有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綜合效益。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對重慶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生態旅游是開放式旅游,資源整合度強。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有利于重慶打破地區、部門、行業界限,構筑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發展大旅游;其次,從產業關聯度上來說,由于旅游業綜合性和向前、向后的關聯效應強,重慶發展生態旅游將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換,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改變重慶一、二產業過重的落后的產業結構現狀;再次,生態旅游還可以提高重慶的聲譽,塑造重慶大都市形象,促進對外開放與交流合作,推動社會進步,促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
三、重慶生態旅游資源儲備情況
重慶東臨湖北、湖南,南接貴州,西靠四川,北連陜西,幅員遼闊,域內江河縱橫,峰巒疊翠,北有大巴山,東有巫山,東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婁山,地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起伏較大。特殊的地理構造造就了重慶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包括森林、草地、古樹、花卉、珍稀動物、古生物化石,以及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現業已探明擁有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2個國家森林公園、63個國家A級景區、16個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對生態旅游的開發具有極大的潛在能量。
1.植物資源儲備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重慶有維管植物6000種以上,其中木本植物約占3000種,列為國家級保護和珍稀瀕危維管植物55種,特有種和模式標本植物16種。其中Ⅰ級保護植物有銀杉、水杉、珙桐、禿杉、桫欏等;Ⅱ級保護植物有銀杏、光葉珙桐、香果樹、鵝掌楸、紅豆杉等;Ⅲ級保護植物有黃杉、穗花杉、白桂木等。僅“川東小峨眉”縉云山就有亞熱帶樹木達1700多種,至今還保留著1.6億年以前的“活化石”水杉及伯樂樹、飛蛾樹等世界罕見的珍稀植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川金佛山,是重慶的天然植物園之一,有名貴樹種30多種(其中有國家一類保護樹種3種),喬木1000多種,竹類17種,尤以“金山四絕”銀杉、杜鵑王樹、大葉茶、方竹筍聞名。江津四面山有1500多種植物,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數量眾多。
2.動物資源儲備情況
重慶動物種類繁多,域內各類動物資源600余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主要有金絲猴、黑葉猴、云豹、白鶴、中華鱘、長江鱘等;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金冠鹿、穿山甲、林麝、水獺、大鯢等;國家Ⅲ級保護動物有青羊、小靈貓、白腹錦雞等。這些珍稀生物種類,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們與生息繁衍的自然環境構成“生物基因庫”,是研究生態環境變遷和生物演化的寶貴場所。重慶飼養動物有60余種,其中生豬、羊、牛、兔是優勢畜種,榮昌是全國著名的種豬基地,有“華夏國寶”之稱。石柱縣是全國著名的長毛兔飼養、加工和出口基地。重慶域內有江河魚類120多種,魚類養殖遍及各區縣,長壽湖、大洪湖是重慶的魚類養殖基地。
3.人文生態旅游資源
重慶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淵源流長,文物積淀相當深厚。在三千年的歲月中,重慶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獨具特色的巴渝文化,歷代的勞動人民在巴蜀這塊土地上辛勤勞動,留下了大量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其中,古代石刻文化、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蜚聲中外,尤以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璀璨迷人的山城夜景聞名遐邇。
四、產業開發思路
1.政府主導
做好生態旅游的開發與保護,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各級政府要切實增加對生態旅游經費的投入,將生態旅游挖掘保護專項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隨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長。政府投入的資金主要用于旅游公共產品的投入,如:策劃、規劃、宣傳、信息、招商、營銷、培訓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如:水、電、氣、通訊、寬帶等,特別是接待設施宜作為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
2.立法保障
即通過立法機關立法,建立生態旅游的一整套法律體系,以保障生態旅游的正常發展。其體系組成為:憲法—生態旅游法—生態旅游管理條例—生態旅游分類規章及地方性規章—生態旅游區具體管理制度。
2.狠抓宣傳
生態旅游作為一種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社會熟知度不夠,還需要廣泛宣傳。重慶生態旅游產品之所以缺乏知名度、忠誠度和影響力,根本上在于營銷手段單一化,營銷氛圍不濃厚。為扭轉這一局面,就必須在宣傳上大做文章。要集中有限的宣傳資金,突出做好影響深遠而廣泛的宣傳促銷,即要選擇花錢不多、宣傳效果好的方法,如:開展主題年活動、舉辦節慶活動、舉辦旅游推介會等。在做生態旅游宣傳前,首先應做好宣傳戰略、制定宣傳目標和階段計劃、選擇宣傳方式和時機,從而使旅游宣傳形式與效果得到統一。
4.系統梳理,查清資源,突出特色,制定開發利用和保護規則
首先應搞好各種生態系統的數據調查,建立生態旅游資源數據庫,以便為確定旅游開發的最佳客容量提供科學依據,也為投資規模等重大決策提供依據。對已經定位了的國家級、市級景區景點和文物保護單位,市政府應通過旅游局嚴格控制和保護,不能由區縣自行改造、擴建;要改造、擴建必須由市旅游局組織各科專家討論審定,然后由政府批準方案。其次,要突出山、江、湖、林,以及人文資源的特色,在遵循簡樸、歸真與自然協調原則和政府主導、原生性、保護性開發原則的同時,還要突出當代游人喜愛的保健長壽特色,制定好近、中、遠期開發規劃。
5.抓住重點,以點帶面,全面輻射,打造精品旅游,提升旅游品位
重慶旅游的主要問題是沒有旅游大項目的拉動,沒有鮮明的特色項目作為支撐,而表現為散、小、弱、差、淺,缺乏一批有震撼力的旅游產品。所以,在生態旅游的開發過程中,注意大項目、精品項目的挖掘和培育,形成以點帶面,全面輻射的格局。即以長江山峽、山水都市、大足石刻、烏江畫廊、武陵風光“4+1”旅游精品為建設重點,以酉陽生態游,秀山生態游,巫山生態游,云陽生態游,忠縣生態游,芙蓉仙女山生態游,城口巴山風情游,龍鄉銅梁游,竹鄉茶都永川游等周邊區縣旅游風景區為輻射點,構建一張立體生態旅游網,從大格局上開發不同層次的生態旅游產品,創造特色旅游品牌。
五、結語
重慶豐富的旅游資源為生態旅游的開發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生態旅游開發所顯現的社會、經濟效益更加彰顯了開發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要做大做強做好重慶生態旅游產業,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品牌經營、項目帶動、制度創新、環境優化,必須在迎接挑戰中抓住機遇,在克服困難中播種希望,實現生態旅游帶來的可觀效益,提升重慶實力。
參考文獻:
[1] 陳忠曉王仰麟:《生態旅游芻議》,[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11
[2]朱同林:《生態旅游:概念與功能》,[J],《丹東師專學報》,1998.12
[3]伍鵬:《試論文物保護與重慶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J],《重慶師專學報》,2000.12
[4]李煒郭亦茹:《重慶生態旅游發展探析》,[J],《重慶商學院學報》,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