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目前我國招投標體系越來越趨于完善和健全,并在政府資金使用、國家建設上起到了積極作用。近年來,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政府投資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并為政府投資體制的制度創新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和政策寬松度支持,政府政策支持的條件也已經具備。政府投資體制創新,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要求,也是我國政府職能轉換的必然趨勢。在此階段,將招投標機制融入政府投資體制,重點研究和建立項目法人招標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二、建立項目法人招標制的現實意義
項目法人招標制的價值在于:運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破解政府投資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難題,以實現“市場配置資源,資源配置更優化”的戰略目標。這一制度,有效地實現了財政性資金的放大效應和倍增效應,實現了財政性資金在公共基礎設施領域的退出機制,是財政性資金得到有效使用的高級形式。
政府在項目投資決策前期的主要任務是收集項目建設相關信息,進行項目的投資決策,同時為正確決策取得相關的決策支持。以往這些行動成本主要由政府承擔,即在項目建設之前就需要政府投資資金進行項目調查及論證,這種活動方式財政耗資巨大,效率低下,無法保證決策過程的科學性。政府通過市場途徑解決決策輔助問題,但是這種解決方式與以后將要進行的項目建設和運營階段互不關聯,由決策支持過錯造成的項目后續問題都將由項目建設人或運營者艱難面對,嚴重影響了項目的決策、建設和運營效率。
在招投標中采取的措施都有利于降低政府活動的成本,有利于保證決策及決策程序的科學性、公正性,有利于國際市場操作保持一致性,使決策前的市場咨詢服務與項目建設運營掛起鉤來,實現投資運營項目的綜合市場化。以新的關聯機制解決公共決策前期活動的諸多問題,以及決策程序本身的弊端,并且擺正政府與市場的平等投資伙伴關系,大大降低了市場投資主體所面臨的不確定性,降低了潛在的項目風險損失,為社會資本參與政府投資項目開辟了新的渠道。
項目法人招標方式運用于政府投資項目中,使得前期費用的實際承擔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過去的政府幾乎承擔前期所有費用轉變為先由政府墊付、然后待投資人落實后,再由投資人對政府進行補償,從而實際上,政府無需支付前期費用,前期費用由通過招投標選擇而來有能力的市場投資人來承擔,顯著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負擔。
同時,成功進行項目法人招標,還促進了政府投資管理職能的轉變,使政府從經營基礎設施項目直接投資者和建設管理者轉變為投資與建設中的社會資本的合作伙伴。引入競爭機制,提高了基礎設施的投資效益和運營效率,打破了以往“政府投資—主管部門經營—經營虧損—財政補貼”的舊體制模式,使政府能夠擺脫具體經濟事務的糾纏,致力于項目建設運營的宏觀綜合把握,為吸引有能力的投資人進入基礎設施領域,搭建好公平競爭的平臺。
有利于政府綜合職能部門統一負責協調。以往的政府項目投資,一般是由政府相關部門按照專業管理職能劃分分別前頭負責,形成了項目決策、建設、運營、維護等方面的“條條分割”局面,各部門之間協調困難,甚至必須專門成立組織機構負責統一協調工作,不利于作為全社會公共物品的政府投資項目的建設與運作。
項目法人招標制的實施,打破了政府職能相互分割的局面,將政府投資項目作為統一的整體,本著“政府引導、市場化籌資為主,公開、公正、透明,加強管理防范籌資風險”的原則,由綜合職能部門—發展計劃委員牽頭進行項目法人招標。招標的公開條件明確要求雙向選擇,給予各類投資人公平的機會,與市場投資者進行信息的雙向交換、交流,雙方平等協商確定投資項目的具體事宜,簽定特許權協議,其他各職能部門依照各自職能,在法定限度內對項目行使各自職能管理權,從而保證了市場化供給社會公共物品的條件下,各類投資和經營主體可以不受所有制形式和地域的限制,依靠其自身的投資能力、經營業績、信譽進入政府基礎設施投資領域。
三、結論
項目法人招標,引進了市場競爭機制,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新的經營性基礎設施投資運作體制,吸引了有實力的多元化經濟實體參與項目的競爭和建設,發揮了各個經濟實體的投融資、建設、經營及管理的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跨地區、跨行業的投資創造了條件,在政府投資體制改革探索實踐中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錢維尤伯軍:政府投資體制改革的制度創新項目.法人招標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3
[2]肖云輝:政府投資項目的投資控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4
[3]李善山:政府采購中與招投標相關的制度創新.中國市場,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