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我國關于數據庫的法律保護制度亟待加強。數據庫在保護期限、獨創性等方面應與一般作品有所區別。確立數據庫特殊權利保護制度、強化相關法律制度的協調性是保障我國數據庫產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關鍵詞] 數據庫 法律保護 版權保護 特殊權利保護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影響和推動下,我國的信息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數據庫產業是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受我國法律滯后因素的制約,這種潛力還沒有充分釋放出來。如何為數據庫產業的發展構建一個良好法律環境,成為法學界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試對完善我國數據庫法律保護制度進行探討。
一、進一步完善《著作權法》,建立適應數據庫發展的版權法律保護制度
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14條規定:“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可見,具有獨創性的數據庫,可以作為匯編作品,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但是,從理論與現實的結合上考察,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對數據庫的版權保護力度還不夠,具體的保護規定與信息時代數據庫的發展特點不相適應,所以,應進一步完善《著作權法》,建立適應數據庫發展的版權法律保護制度。具體建議有:
1.界定數據庫的概念,確立數據庫的法律地位。我國現行著作權法既沒有關于數據庫法律保護的專門條款,也不能從立法上找到關于數據庫的定義或解釋。因此,只能按照立法精神和本意,推出數據庫可以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這種立法現狀與數據庫及其產業在我國信息產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極不相稱的,最終會阻礙信息產業的發展。從國際的做法來看,有些國家的法律及國際公約在立法上對數據庫的概念作出了明確的界定。如歐盟《數據庫法律保護指令》將數據庫定義為:“‘數據庫’是指經系統或有序安排,并可通過電子或其他手段單獨加以訪問的作品、數據或其他材料的集合”,明確的定義將有利于歐盟成員國加強對數據庫的法律保護。法律是對一定經濟關系的反映。我國應當借鑒國外立法經驗,通過修改《著作權法》,在嚴格、科學的意義上明確數據庫的概念,確立數據庫的法律地位,這是加強數據庫版權保護的根本、關鍵的一環。當然,鑒于我國著作權法已在2001年完成修改,近期再修改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可以考慮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關于數據庫法律保護方面的司法解釋,對數據庫的概念作出明確的界定,以提高對數據庫的保護力度。
2.適當縮短數據庫版權保護的期限。當前,高新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技術的生命周期日益縮短。在這種背景下,有專家學者建議,根據各項知識產權的不同特點及使用方式的差異,權利的保護期應作出適當的調整。在國際上,一些國家也主張對某些知識產權保護期限不宜過長。由于數據庫是一種市場產品,其市場周期不長。特別是在信息網絡時代,數據庫中所包含的信息、技術呈現越來越明顯的時代性和時效性。同時,網絡環境使得數據庫權利人可以更及時、更有效地行使其權利,從而能盡快地回收其投資。所以,過長的保護期既不利于數據庫產業的創新和發展,也不利于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我國《著作權法》關于版權保護的期限為:公民的作品,著作權中財產權的保護期為作者終身及其死亡后50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50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其他組織著作權中財產權的保護期為50年,截止于作品首次發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目前,我國對數據庫版權保護的期限也遵循該規定,顯然有過長之嫌。因此,要考慮適當縮短數據庫版權保護的期限。立法者有必要在對數據庫產業進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確定一個合理的數據庫版權保護期限。當然,數據庫保護期限也不能太短,否則會打擊開發者對數據庫的投入及開發的積極性,從而不利于數據庫產業的發展。
3.對數據庫獨創性的要求不宜過高。依據版權保護理論,數據庫作為匯編作品受著作權法保護,必須在內容的選擇或編排上具有獨創性。而在開發數據庫的實踐中,無論是在內容的選擇方面還是在編排方面均很難達到獨創性的要求。在內容的選擇方面,某一數據庫收集的某一類信息越全面,信息量越大,就具有更高的使用價值,可是它的選擇性就越窄,就越不具備著作權法所要求的獨創性,取得著作權法保護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一個數據庫窮盡某一類信息,那它就根本無法取得著作權法的保護。在內容的編排方面,數據庫的編排方式本來就非常有限,數據庫制作者對編排方式進行創新的難度很大。另外,為了使數據庫更方便用戶使用,制作者在編排方式上往往是采用最實用的、最為用戶熟悉的通常方式,以致被認為編排方面缺乏獨創性。因此,在國際上,德國、奧地利、法國等一些歐洲國家有降低版權保護對獨創性要求的趨勢。我國應借鑒英美法系國家的做法并關注德國等國的保護趨勢,對數據庫獨創性的要求不宜過高,以免阻礙數據庫產業和信息產業的發展。只要是制作者獨立創作的成果,并表現出一定的個性特征,就應該認定該數據庫具有獨創性。由于立法上不便于對數據庫的獨創性單獨作出規定,筆者認為在涉及數據庫的司法審判中應體現“對數據庫獨創性的要求不宜過高”的取向,典型的案例可由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公報上刊登以起到指導示范作用,并成為法官審判同類案件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
二、創建適應我國國情的數據庫特殊權利保護制度
關于我國是否應該建立數據庫特殊權利保護制度的問題,理論界存在一定的分歧。有學者認為我國不值得提倡與設立此項保護制度,其理由有:我國是國際上反對數據庫特殊權利保護制度的主要國家之一,考慮到我國在相關貿易中的利益問題,我國建立此項保護制度的時機并不成熟;特殊權利保護制度過分強調數據庫開發者的權利,只從保護其投資角度出發,這對于數據庫的再創新和市場競爭來說是很不利的;特殊權利保護制度很可能導致信息壟斷,造成獲取及利用信息上的社會不公。
筆者認為,無論是從國際立法趨勢來看,還是從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需要來看,我國都應建立數據庫特殊權利保護制度。
從國際立法趨勢來看,由于歐盟在1996年3月11日頒布的《數據庫法律保護指令》確立了數據庫特殊權利保護制度,并實行嚴格的對等原則。其他國家如不建立相應的制度為歐盟的數據庫提供法律保護,則這些國家的數據庫將得不到在歐盟的特殊權利保護。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國內數據庫產業界強烈呼吁美國國會盡快通過關于數據庫保護法案,使美國的數據庫得以在歐盟受到特殊權利保護。在短短的幾年內,美國國會相繼提出了H.R.3531、H.R.2652、H.R.354、H.R.1858四個法案,盡管至今沒有通過任何一個法案,但是,一旦美國等發達國家制定了國內法,發達國家就會將特殊權利保護制度提到國際保護的層次上。1996年12月,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主持的日內瓦版權與鄰接權外交會議上,由歐盟倡導并得到美國的支持,WIPO專家委員會已提出了《數據庫知識產權公約草案》,雖然該《草案》未獲通過,但引起各國的廣泛關注。可見,數據庫特殊權利保護制度已經不是個別國家或地區的做法,它已經成為國際上的共同趨勢。我國既是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成員國,也是WTO的成員國,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任何變化和發展都會對我國的立法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為了使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與有關的國際保護相協調,我國有必要建立數據庫特殊權利保護制度。
從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來看,我國也有必要建立數據庫特殊權利保護制度。由于信息化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所處的重要戰略地位,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對信息產業的發展十分重視,特別是中共中央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五”計劃中,已明確“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現代化建設的全局的戰略舉措,提出要積極推進信息技術在國民經濟和社會各行各業廣泛應用;抓緊建設現代化信息基礎設施;加速發展信息產業。可以預見,我國將成為信息資源大國。因此,要學習經濟發達國家普遍重視的“法制先行”的做法,超前性地加強信息產業立法。如果我國沒有建立特殊權利保護制度,一方面,開發制作數據庫的大量投入與廉價復制的巨大反差,加上我國目前商業信用普遍較低,必然引發大量的“搭便車”侵權行為,從而不利于數據庫產業的創新和發展。另一方面,還會出現經濟發達國家利用我國信息資源,反過來又制約我國數據庫產業發展的狀況。所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立足于本國國情,創建數據庫特殊權利保護制度是我國信息產業發展的客觀和現實需要。
當然,建立特殊權利保護制度應堅持利益平衡機制原則,即在保護數據庫制作者利益的同時,要促進信息的傳播和有效利用,做到制作者與社會公眾利益之間的平衡。特殊權利保護制度既要賦予數據庫制作者一定的權利,同時應對其權利予以嚴格的限制,避免信息壟斷現象的出現,只要立法適當、保護適度,兩者利益的平衡是可以兼顧的。總之,堅持利益平衡機制原則是克服特殊權利保護制度缺陷的關鍵。
三、強化相關法律制度的協調性,為數據庫及其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世界各國保護數據庫的實踐證明,關于數據庫的各種保護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或不足。因此,數據庫需要著作權法、特殊權利制度、反不正當競爭法、專利法、商標法、民法乃至刑法等多種法律制度,多層次立體交叉、相互協調地加以保護。即便是以其中一種保護模式為主,也不能因此排斥或否定其他法律調整的必要性。例如,在已經實施《數據庫法律保護指令》,建立數據庫特殊權利保護制度的歐盟國家,在有關數據庫的司法審判中,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適用仍然比較常見。
我國現行各種法律制度一般只對符合各自保護范圍的數據庫提供一定的法律保護。著作權法僅保護具有獨創性的數據庫,對缺乏獨創性的數據庫不給予保護;反不正當競爭法盡管可以為不具有獨創性的數據庫提供保護,但只局限于禁止競爭者的“搭便車”行為,而對非競爭者的不當利用行為則無能為力;專利法只能對符合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的數據庫提供專利保護。可見,我國現行各法律制度在數據庫的保護方面還缺乏足夠的協調性、互補性,使得數據庫法律保護難免出現真空地帶。因此,應對現行的有關法律制度進行修改,增強相關法律制度的協調性和互補性。只有這樣,才能為數據庫及其產業發展提供一個和諧的法律環境,促進我國信息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四、加強理論研究,為完善數據庫法律保護制度做好理論準備
數據庫是一種新型的知識產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類數據庫的制作開發層出不窮,并且得到普遍的應用,有關數據庫的各種糾紛也隨之增加,客觀上要求強化數據庫的法律保護。然而,關于數據庫是否應受到保護,采取何種方式保護,國內外理論界仍存在較大的爭議。不同國家因數據庫及信息產業發展水平的差異,在如何保護的問題上也存在不同的主張和做法。值得慶幸的是,盡管理論上、實踐中存在許多分歧,但世界各國對數據庫的立法保護不斷得到加強卻是一種客觀的事實。
我國目前關于數據庫的立法相對滯后,司法實踐及審判經驗也較為欠缺,與歐美國家相比還存在不少的差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數據庫法律保護缺乏充分的理論研究。為了給數據庫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我們有必要對數據庫概念、保護模式、制作者權利及限制、保護期限、合理使用、實質投資、歸責原則、損害賠償等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組織人員,密切跟蹤歐美等國的相關理論、立法及實踐經驗,搜集、整理和儲存國際上關于數據庫法律保護的案例和資料,深入分析其利弊得失,做到知己知彼,為進一步完善我國數據庫法律保護制度作好充分的理論準備工作。
參考文獻:
[1]張平:網絡知識產權及相關法律問題透析[M].廣州出版社,2000:29
[2]許春明:數據庫法律保護的立法取向[M].上海知識產權論壇,2004:46
[3]許春明:數據庫法律保護立法研究[J].知識產權,2004年增刊:37
[4]朱國華:網絡數據庫法律問題初探[J].科技與法律,200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