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進入新實際之際,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證券市場將進入一個新的里程。隨著中國經濟和政治在全球地位的提升,中國證券市場將面臨國際資本市場的風雨考驗,將經受更加巨大的生存壓力和發展機遇。為此,目前的中國證券市場無論在法規的健全上、機制的完善上,還是市場的結構上均進入了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調整。
[關鍵詞] 中國證券市場 國有股 趨勢
中國證券市場從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創立至今已經走過了11年風雨歷程。這期間在法制完善、市場規模、投資者隊伍成長上,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中國證券市場畢竟是中國經濟社會的特定產物。在從實驗階段步入發展階段的過程中,既具有市場化改革的進取性,又存在一系列的歷史遺留問題,比如65%的股權不流通、國營企業占上市公司絕大多數成分、頻繁的行政干預以及受雙軌制經濟體制影響的發行與上市制度等等。
截止2001年10月底,我國境內上市公司數為1152多家,其中第一大股東持股份額占上市公司總股本超過50%的約有895家,約占全部上市公司總數的78%;其中持股份額占上市公司總股本超過75%的63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總數的5.62%,而且第一股東持股份額顯著高于第二、三股東.大股東中國家股東和法人股東占壓倒多數,相當一部分法人股東也是國有控股的.統計表明,第一股東為法人股東的,占全部上市公司總數的31%,兩者之和所占比例高達96%,突出表現為股權結構嚴重異化。因此,有一種觀點認為,所有者在事實上的不在位導致了國有財產權利的私人化和財產責任社會化,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直接造成嚴重的腐敗、數量驚人的國有資產流失和大量的經濟犯罪。顯然,解決“所有者缺位”現象已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減持國有股”方案的推出正符合這一思路。通過國有企業中國有股比重減少而引入其他形式的股權,將股權結構分散化,便可以合法地削弱國有股的控制權力度,使我國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逐步趨于完善。
國有股減持已經成為優化資本市場功能、深化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一大戰略趨勢。就上市公司而言,國有股減持是改革自身股本結構、塑造市場經濟微觀主體的客觀要求;就資本市場而言,這是規范市場、促進市場良性發展的必然要求。此外,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問題日趨突出,國有股減持也將快速彌補社會保障資金的巨大缺口。
一、減持是證券市場規范化的必然要求
從利益層面上看,流通股的存在為各種實力經濟利益主體對股票市場價格的操縱提供了基礎。從一定程度上說,中國股票是以國家為首的各種實力利益主體操縱的市場。包括國家在內的各種利益主體都想在市場上實現自己利益目標,從而形成一種相互博弈的局面。
從功能層面上看,非流通股也是我國股票市場正常功能不能發揮的根本原因。目前,因為國有股的不流通造成了我國股市市盈率“水分”較多,這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在流通盤上的股市價格是靠包括另外三分之二非流通股在內的整個股票市場來支撐的。如果將這另外的三分之二非流通股也投入流通市場,按照供求規律,在其他條件不便的情況下,目前的股市價格在理論上應下降三分之二。非流通股的存在影響了我國股票市場的基本供求關系,使股票失去價值回歸同一公司的股票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價格,從而造成嚴重的“同股不同權”現象。
從入世層面上看,入世后的中國股票市場面臨著從國際上輸入發展動力和火力的重大機遇,而這種機遇從一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的前提是股權運行規則與此是完全格格不入的,這邊就說明,只要以非流通股與流通股這一與國際資本市場的股權運行通則相悖的股權模式來繼續發行股票,那么股票市場供求相對平衡關系的建立以及在這種平衡基礎上的價值發現功能將永遠不可能實現,中國就永遠不可能實現由挑戰向機遇轉變的飛躍。
我國入世后只有五年的保護期,所以我們必須在這五年內使市場的運行規則國際化。因此如何率先解決非流通股問題,實現我國證券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全面接軌顯得極為緊迫,它是中國證券市場提前做好國內政策與國際通行規則對接、真正向國際慣例靠攏的必然要求。
二、減持有利于優化上市公司的結構功能
就我國的上市公司而言,公司股權構成對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影響甚大。換句話說,目前上市公司股權構成嚴重影響建立規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因此,從根本上講,目前許多上市公司的改制和轉制機制并不徹底,政企也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開,許多上市公司雖然從名義上講已經轉制為現代企業制度,但在決策與分配機制、激勵與約束機制等方面與過去的國有企業沒有多大的差別。
“一股獨大”的特殊股權結構,客觀上很難制約和約束上市公司的行為,但卻滿足了它們仍然向大股東負責或維護大股東權益的特殊要求,這也是不少大股東之所以能夠“越位”干預上市公司日常事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減持有利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面臨許多現實問題。統計資料表明,從表面上1998年起,我國養老金開始出現赤字,規模不斷擴大,1998年是53億元,1997年為187億元,2000年則達了360多億元,財政補貼已不堪重負,社會保障體系的資金缺口越來越大。減持變現部分國有股,用于社會保障支出,也是快速促進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的需要。
國有股減是否能成功,不僅影響到中國經濟建設的全局,而且也是整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
參考文獻:
[1]葉德磊:中國證券市場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8,1~40
[2]方軍:國有股減持透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