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今世界呈現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化的雙重趨勢。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勢必對東南亞地區國家的金融合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自由貿易的基礎上建立區域合作的匯率制度成為研究的話題。本文從數據出發,從貿易結構上探討了在中國-東盟區域建立盯住相近直至統一貨幣籃子的可能性。
[關鍵詞] 中國——東盟 自由貿易區 統一貨幣籃子 盯住匯率制
1997年金融危機以前,東南亞國家,多采用盯住美元的匯率制度。對穩定貿易關系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但是也使這些國家的經濟運行依附于美國,最終導致了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東盟國家是典型的小國開放經濟,對外貿易依存度高,各國經濟的運行呈現獨特的區域產業循環和分工體系,各國的聯合干預體制不健全,如采用單獨浮動制,不利東盟國家的發展,可能引發競爭性貶值。
因此折中的建立盯住統一或相近貨幣籃子的匯率制度,既有助于東盟各國擺脫對美元的依賴,又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本文從數據出發,從貿易結構方面探討了在中國——東盟范圍內建立盯住相近直至統一貨幣籃子的可能性。
在眾多的匯率統計口徑中,貿易加權的有效匯率是衡量匯率對貿易影響的重要指標。相似的貿易結構能夠保證在遇到外部沖擊時,各國調節匯率的要求相近。
從產品結構上看,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的貿易結構比較相似,主要集中在機械電器產品,礦產等產品上。進口與出口的相似程度高,主要是與東南亞國家從事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貿易有關。而老撾,越南則是出口初級農產品,進口工業產品。由此可見區域各國的貿易結構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不同,但相似是主要的,建立盯住統一籃子貨幣對中國,新加坡等國的好處比較大,而老撾,越南則可能存在較大困難,應當延后加入。
從區域結構看,東南亞國家的貿易以美國,日本,韓國為主要對象,區域間的往來貿易并不發達。一方面,區域貿易不發達,減少了建立盯住統一貨幣籃子的收益,降低了各國參與貨幣合作的愿望。但另一方面也說明,東南亞地區的區域貿易仍有很廣闊的前景。加強區域貿易合作,通過建立穩定的金融環境,促進區域貿易的發展不但能夠提高區域內資源的有效配置程度,提高成員國的福利,也能提高區域內各國在國際貿易談判中的地位,避免惡性貨幣貶值和價格競爭,改善各國的貿易條件,還能提高區域各國聯合抵御外來沖擊的能力。
綜上,要在中國——東盟建立盯住相似貨幣籃子的匯率制度不能一蹴而就。各國在經濟形勢,貿易結構,匯率波動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是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不斷深入發展,各國經濟合作程度的不斷提高,區域金融合作的要求將不斷提高。構建一個穩定的金融環境有利于區域經濟的平穩穩定的發展,是符合各國發展要求的。事實上,可以讓發展比較相似的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這些國家先建立貨幣合作組織,共同盯住相似籃子貨幣,建立貨幣合作關系,協調相互之間匯率的波動,限制相互之間匯率波動的幅度,并逐漸減小這一幅度,最終達到統一。中國作為亞洲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應當積極的加入到這一進程中來,并且應當起到與政治,經濟地位相一致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煒: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效應淺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04)
[2]吳超李素蓮:最優貨幣區理論與東亞貨幣合作的現實分析[J].黑龍江金融,2007(04)
[3]洪林:東亞貨幣合作——基于最優貨幣區理論的分析[J]. 世界經濟研究,2007(04)
[4]徐懿:中國——東盟區域金融合作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 2007(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