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近年我國人民幣升值下的巨額順差出發,對我國內外失衡的原因和聯系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有:外部失衡的原因主要為出口品需求剛性以及出口政策導向;由外部失衡引起的內部流動性過剩明顯,但通脹并非其表現;內外失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供給結構,需求結構和分配結構的矛盾。
[關鍵詞] 匯率 順差 均衡 流動性
一、人民幣升值下的持續貿易順差分析
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價直線上升。理論上,升值會降低順差。今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升值6.19%,而我國外匯儲備平均月增長率較去年反而增加。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有:
1.人民幣升值主要相對美元和日元。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和日元升值分別達8.8%和13.7%,對歐元和英鎊有一定幅度貶值。由于美日經濟疲軟,貨幣幾乎對所有外幣貶值,因而美日不會把從中國的進口額轉移至其它國家。升值對中國出口的影響減弱。
2.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產品需求呈剛性。關于彈性之前有學者做過實證研究但結果波動很大1,這是由于難以排除其它因素研究價格和需求相關度。中國生產成本,尤其勞動力成本很低,產品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匯率在一定范圍內升值不足以改變這種狀況,因而出口呈現剛性。
3.我國進口的需求彈性較小。在中國制造成本低廉,政府大力引進外資的背景下,國外企業更熱衷直接投資。反而形成中國出口。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高技術出口管制,抑制了中國進口增長。
4.出口品投資過剩。2001年~2004年我國有效匯率貶值,1999年~2003年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只有6%。有效匯率貶值,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國加入WTO,政府對出口大力支持都使得對貿易品的投資加速上升。由于從投資到實際出口的時滯,形成近年來我國出口劇增的局面。
二、我國外部均衡與內部均衡的聯系
我國另一個經濟怪圈是央行不斷緊縮情況下流動性依然過剩。目前市場投資熱情依然高漲,股市、房市泡沫加劇。我國經濟的各種異常現象是緊密聯系的。
1.外部失衡的后果——流動性過剩。持續巨額的貿易順差,以及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逃避監管涌入我國市場的大量熱錢是造成流動性過剩的元兇。流動性過剩又會造就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的泡沫和通貨膨脹。目前以上三個現象在我國都較為明顯。但我國過多的流動性主要集中于資本市場以及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央行的必然選擇是緊縮性政策。考慮到時滯,在未來會造成相當程度的緊縮效應,但效果有待討論,例如緊縮可能會更加抑制消費,而如果適逢匯率居于高點,國外熱錢流出,股市和房地產泡沫破裂,將對我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
2.我國目前通貨膨脹并非流動性過剩的結果。我國今年CPI一路上揚,8月份達到6.5%。但除去食品和居住價格,平均消費價格僅上漲0.4%。因而我國目前并沒有形成普遍的通貨膨脹。而且,由于若干原因,CPI傾向于高估通貨膨脹,尤其是在價格上漲僅限于某一類產品時。食品價格上漲始于豬肉價格上漲。由于我國長期以來農產品價格在低位徘徊,于是以此為契機,紛紛出現“恢復性上漲”。它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平衡收入差距,對我國偏高的基尼系數有抑制作用。但是我們要防止通脹行業間的傳遞,否則會對經濟造成更為混亂的局面。
三、內外失衡的根本原因
消費傾向不足是促成失衡的根本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儲蓄率居高不下。上世紀90年代超過40%,遠高于一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2001~2005年居民消費率更是直線下降,并于2005年達到歷史最低點52.1%。消費不足時,為保證經濟增長,只能轉向投資。投資雖然可彌補當期需求不足,但必定形成更多供給。企業為尋求出路,自然把目光投向國外市場。當天平失衡到一定程度時,必然造成經濟波動和衰退。形成儲蓄傾向過高的原因主要有:
1.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不均衡。一般來講,消費傾向隨收入增加而遞減。因而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除政治、社會不穩定外,對經濟也產生負面影響。
2.人均資源不足、不發達的金融和保險導致居民對未來的悲觀預期,使得對住房、醫療、教育等項目儲蓄很高。如2001~2005年我國居民消費率直線下降,而房地產價格卻飛速上漲。此外,醫療、教育、能源等行業處于壟斷地位,也導致收入分配差距過大。
3.由于我國以廉價勞動力為優勢出擊國際市場,大部分利潤被國外公司獲取,這一點在加工行業尤為顯著。外匯儲備并不都是我國人民的儲蓄。當外國公司把其持有的人民幣利潤兌換成美元時,我們將一無所獲,而且更打擊了本身就不足的內需。
三、小結和政策建議
1.努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企業。根據我國人口眾多,資源貧乏的實際情況,過度強調資本密集只會增大失業率以及收入差距。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我國當前一個必然選擇。而即使勞動力密集型,我們也應該努力增大其附加值和技術含量,改變中國產品廉價低檔的國際形象。
2.大力發展服務性行業作為出口產業。服務行業具有高附加值,低資源消耗。例如我國可以在世界大力推廣中國文化,提升其價值效應,從而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出口。對于高資源消耗品,繼續不惜代價出口只會造成我國資源的流失,加劇經濟不平衡。
3.重視收入再分配。收入分配不均是導致消費傾向不足的重要原因。政府應該致力于平衡國內收入差距。平衡措施不應該局限于社會救濟、補貼等,而更應該致力于營造一個良好氛圍,使得低收入者有機會增加其收入。
參考文獻:
[1]丁凱:論完全彈性下的馬歇爾—勒納條件及其在中國的實證分析[J].蘭州學刊,2006,01
[3]曼昆:宏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