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社會發展的目標。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 循環經濟 和諧社會 發展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領導人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的必然選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定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而要達到這一要求,就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倡對資源的節約利用,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時強調指出,必須把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一環。所謂循環經濟就是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循環經濟符合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經濟增長模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
一、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之所以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發展循環經濟是緩解資源緊缺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國人均資源的占有量很少,形勢日趨緊張。水資源人均占有量為2370立方米,僅相當于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大多數礦產資源的人均擁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為了減輕經濟增長對資源供給的壓力,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
2.發展循環經濟是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發展階段,面臨很大的資源環境壓力。盡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種傳統的高消耗的增長方式,向自然過度索取,導致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嚴重,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極大的損害。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正是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形勢的需要,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本質要求。
3.發展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污染狀況每況愈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不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不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不加大保護環境的力度,不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就會給經濟、社會和環境,以及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危害,引起諸多社會矛盾,造成社會的不和諧,這是關系到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只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才可能使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4.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經濟效益是生產總值同生產成本的比例關系,是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經濟指標。生產同樣數量的商品,消耗的活勞動、物化勞動和各種資源少,經濟效益高,反之,經濟效益低。提高經濟效益就是要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生產出最多的適合市場需要的商品和勞務。目前我國資源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較低,這已經成為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障礙。許多企業因此面臨環保的社會壓力、高成本的生存壓力。所以,只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才能促進企業良性發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循環經濟在我國尚屬于新鮮事物,我國在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與實踐上還存在許多問題:
1.在思想認識上對發展循環經濟存在模糊認識。受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對循環經濟這一新生事物認識不到位,認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談發展循環經濟為時尚早。存在輕視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治理,重視問題發生后采取被動措施的末端治理的現象。同時對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認識不足,忽視了其存在的治標不治本、成本高效益低甚至在相當程度上抵消了經濟增長帶來的收益、環保市場產生虛假的和惡性的經濟效益、企業不去投資開發污染少的生產方式等問題。盡管循環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問題,但是,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已成為世界環境與發展政策的真正主流。
2.企業自身發展問題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阻力。目前,我國企業自身發展存在著大部分產品供大于求,需求不足;技術裝備落后,新增設備對進口依賴程度較大而占用了大量資金;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小而分散;經濟效益不佳,負債率偏高;科技基礎薄弱,自主開發能力差,基礎管理薄弱等突出問題。由此導致了我國大量中小企業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達到經濟增長的目的,難以自覺地實施循環經濟戰略。盡管循環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問題,但是,企業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變挑戰為機遇,盡快走上環境—經濟雙贏的軌道。
3.未形成適合循環經濟發展需要的經濟機制和政策體系。為了解決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中央政府把發展循環經濟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但在各級政府和綜合經濟管理部門的相關政策中,仍然沒有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整體政策中的一個環節進行具體化落實。宏觀經濟調控政策與循環經濟發展之間缺乏一致性,仍按照傳統的對經濟管理的認識,把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排除在宏觀經濟要素之外去管理經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僅僅是理念,發展循環經濟仍然邊緣于主體經濟政策之外。
三、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與對策
1.廣泛開展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全面確定循環經濟理念。運用各種宣傳形式和手段,在全社會進一步普及循環經濟知識,將循環經濟的理念引入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方式中,樹立可持續的消費觀,增強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大力提倡綠色消費,引導消費者自覺選擇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把與發展循環經濟密切相關的活動逐步變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使全社會充分認識循環經濟模式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2.加強適合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完善法規,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發展循環經濟,核心是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加大對循環經濟相關科技創新與開發,從資源及能源開發利用、生產制造、消費等各個環節,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重新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富有活力的創新體系和激勵創新的政策環境。循環經濟作為一個科學的、長遠的系統工程,其發展過程中又必須要用法律來維護,用制度來保障。要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制度,完善法律法規,從而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3.加強組織領導,選擇發展循環經濟的優先領域,積極推廣示范典型。要把循環經濟貫穿整個經濟工作中,擺在重要位置上,把發展循環經濟的組織、措施、人財物等各方面工作落到實處,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保障。組織循環經濟試點,選擇一些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及資源短缺城市和資源型城市開展循環經濟試點。通過試點,總結出重大技術領域和重大項目領域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提出按循環經濟模式規劃、建設和改造工業園區,以及區域發展的基本思路,樹立循環經濟的先進典型,為加快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提供示范和借鑒。
4.科學規劃、合理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實現企業內部、企業間或產業間的循環。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資源消耗、廢棄物產生和排放的載體,加強企業資源環境管理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政府要運用行政手段,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建設工業園區,然后經過政策激勵手段引導、激發企業自愿行動,加入到政府的統一規劃中,使不同企業或產業之間聯結起來,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上游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棄物成為下游生產過程的原材料,實現廢物綜合利用,達到產業之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使園區內的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循環中得到充分利用。
總之,發展循環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它符合我國國情,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只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2005年7月
[2]《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學習輔導讀本,人民日報出版社
[3]循環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