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堪稱全球資本市場大牛市的2007年,銀行理財卻讓不少投資者遭遇寒流
從今年年初開始,銀行理財產品頻繁出現“零收益”,讓投資者對銀行理財提出質疑
匯豐銀行、東亞銀行、上海浦發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紛紛卷入其中
銀行理財產品零收益風波愈演愈烈。涉及零收益和虧損嚴重的銀行名單也越拉越長。《投資與理財》選擇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十款“零收益”產品為例,其中包括到期日為2008年12月和2009年12月的民生銀行“非凡理財人民幣第12期”和渣打銀行“聚通天下金豬寶貝”。
從各大銀行目前的理財產品來看,受到投資者指責的這十家銀行“零收益”產品主要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就是產品掛鉤海外市場。這類產品設計非常相似,由海外市場的股票漲跌來決定銀行掛鉤產品的收益命運。例如東亞銀行“利財通”1號產品掛鉤海外市場,這也是近期掛鉤海外股票市場的“零收益”產品的典型例子。由于股票市場大幅度下跌,理財產品的收益也受到嚴重影響。類似產品還發生在匯豐、渣打等多家主流外資銀行在中國推出的股票基金掛鉤產品中,幾乎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虧損,只是虧損幅度不同而已。
第二類是產品的“獨特”收益設計。產品收益率的獨特計算設計方式,也是其中一類“零收益”產品的類型,最終由于實現收益的條件沒有滿足,導致產品未賺錢。最具有代表性的產品就是浦發銀行F2理財計劃,產品掛鉤4只港股,但并非掛鉤其股票市場的升降,而是直接掛鉤其最差股票股價和最好股票股價的差距。深發展的“聚財寶飛越計劃”、中國銀行的“桶桶金”、民生銀行的“非凡理財”也是因為同樣的收益設計缺陷而導致產品最終收益為零。
第三類是銀行對市場的錯誤判斷。東亞銀行近兩年每年都會出現糟糕收益的現象,例如在2006年推出的一款美元6個月期匯率掛鉤型產品,其投資收益與英鎊兌美元匯率掛鉤,產品別出心裁地在美元兌英鎊升值上下賭注,但是事實上,在整個市場中普遍認為美元將面臨著單邊下挫行情,顯然東亞銀行并沒有賭贏,對市場趨勢發生了完全錯誤地判斷,導致產品最終收益為零。
事實上,“零收益”現象并非剛剛出現,此前已經有先例,但是投資者和銀行并沒有因此獲得足夠的風險警示,直到現在“零收益”的頻繁出現,才引起銀行理財的軒然大波,同時暴露了目前銀行理財存在的問題。
問題之一:銀行設計能力不足
這主要體現在中資銀行,作為專業理財機構,在牛市行情下竟然使其產品收益率成為空談,的確很難讓人滿意,這說明銀行缺乏專業的理財人才,在知識儲備不足的情況下,接連不斷地推出理財產品是對投資者的不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投資者會逐漸失去對銀行理財產品的信心。
問題之二:產品透明度不高
產品的透明度不高是目前各大銀行理財存在的一個很大的缺陷,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產品信息不透明,通常只有銀行的工作人員介紹或者派發宣傳折頁,投資者直到簽約合同時才能看到完整的產品說明書;另一方面是產品運作不透明,產品具體如何操作、收益計算方式都不方便查找,大多數銀行都是簡單的公布一個凈值,其它操作過程都不公開。投資者無法清楚了解購買的產品信息及運作情況,也不利于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
問題之三:產品條款不通俗
產品條款不通俗也是目前銀行理財的一個需要改進的問題,例如某款產品掛鉤“市值權重指數”,產品收益運用“回報鎖高機制”,普通投資者看起來完全是云山霧罩,根本不清楚其真正含義,由于條款不夠通俗,使得投資者過分依賴客戶經理,一旦客戶經理有意誤導,就很容易上當受騙。
問題之四:監管制度不完善
監管部門應該實時監督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對其進行評價和檢驗,淘汰對投資者不負責任的產品;目前中資銀行推出的掛鉤海外市場的產品大都是從外資銀行購買,監管部門也要提倡銀行自主創新,使其產品多樣化,以便投資者有更多的選擇。
問題之五:投資者金融知識貧乏
出現“零收益”現象的本質原因,除了銀行設計產品能力的不足,投資者也多多少少要承擔一些責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暴露了投資者金融知識的貧乏。普通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都認為銀行理財產品和存款差不多,不會有什么損失,相反可以穩坐獲取高收益,這種錯誤的認識導致大部分人在挑選產品時,不關心產品的結構和投資方向,草率閱讀產品說明后就沖動的下決定。投資者應該具備一定的金融知識,以便清楚的了解產品,尤其是掛鉤型理財產品,要清楚掛鉤標的的基礎資產配置,這樣才能真正獲得投資價值。
東亞銀行“利財通”1期:現在贖回將虧損63%
產品名稱“利財通”投資系列可轉換QDII產品第一期
發行銀行東亞銀行
認購期2007—09—10至2007—09—27
理財幣種美元
起息日2007—09—28
到期日2009—04—07
投資期限18個月
起點金額8000
遞增金額1000
預期年收益率30%
觀察日2007年11月28日至2009年3月2日期間每月的28日
提前終止條件2007年10月24日開始到2009年3月24日期間每月的24日(包括前后2天)為提前贖回日
產品類型非保本型
2007年的QDII產品可以說是投資者最大的痛處。銀行系QDII大部分處于虧損狀態,購買東亞銀行這款產品的閆小姐發出無奈的感嘆。但是令閆小姐感到困惑的是,“利財通1期”掛鉤的4只股票股價與發行后第一個交易日股價相比僅平均下跌40%左右,表現最差的復星國際,跌幅也不過50%多。但是為什么這款產品的浮虧會達到63%呢?
產品分析:
這款QDII產品投資于復星國際、大唐發電、中國人壽、招商銀行四只股票。本刊記者從東亞銀行的網站查到該款產品的說明書,發現說明書中宣傳的大多是產品的亮點與優勢,而產品的設定假設條件非常苛刻,短時間內難以完全理解這個產品。例如,東亞銀行在產品發行期宣傳時,向投資者保證不論首月股票表現如何,投資者可獲取年收益率30%的固定收益。其后由第2個月至結算日前的任何1個月度觀察日,只要掛鉤股票內最遜色股票的表現沒下跌多于8%,則“觸發事件”發生,產品將提早到期,而投資者將可取回100%投資本金及額外獲取年收益率15%的理想紅利收益。但發行后卻偏偏遭遇海外股市振蕩,其掛鉤的四只港股到目前為止,相對其計算的開始價格的下跌幅度均超過了8%。
并且,這款產品還設立了“保護機制”,一旦最遜色股票跌幅大于8%,只要投資期內所有股票均未曾下跌大于30%,投資者的本金仍有100%的保障。但目前來看,四只股票跌幅都比較大,因此“保護機制”失去了保護功能。截至2008年2月14日,東亞銀行發行的這款QDII產品的贖回價格僅為初始價格的36.82%。這意味著,如果投資者此時選擇贖回投資金額,將要虧損63.18%。
值班經理點評:
“利財通1期”掛鉤一籃子港股都屬于中國概念股,均已受到市場的大幅炒作,屬于市場中的高風險品種。因此,該產品完全是產品設計上的錯誤,是一款典型的“賭贏”產品。更為諷刺的是,東亞銀行在促銷“利財通1期”的口號是:捕捉中國經濟起飛及北水南流的投資契機,首月保證年收益率30%固定收益,有機會縮短投資期至2個月兼更可賺取年收益率15%紅利收益。
除了這款產品以外,東亞銀行于2006年發售的黃金價格按日計息商品掛鉤保本投資產品的收益率也只有0.5%,而該產品在發行期宣傳時的預期收益率為8%;另外,去年到期的一款美元6個月期匯率掛鉤型產品也是零收益,而先前宣傳的預期年收益率是6%。
花旗銀行“掛鉤5個股票組合的正數優異表現”:投資價值最差
產品名稱“掛鉤5個股票組合的正數優異表現”結構性投資賬戶人民幣理財產品
發行銀行花旗銀行
認購期2007—09—21至2007—10—26
理財幣種人民幣
起息日2007—10—29
到期日2008—10—27
投資期限12個月
起點金額80000
遞增金額10000
預期年收益率18%
提前終止條件銀行和投資者均不可以提前贖回產品
產品類型保本型
2007年9月,胡先生在扎堆的銀行理財產品中選中花旗銀行的“掛鉤5個股票組合的正數優異表現”理財產品。由于股市不穩定,這款產品收益不盡人意,但是令胡先生最為懊惱的卻是這款產品的信息披露怎么也查閱不到,想知道產品掛鉤股票的近期表現也沒有獲取渠道。直到最近,通過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評價,胡先生才了解到這款產品的超額收益率低至—3.01%而居投資價值最差產品的榜首。
產品分析:
產品的收益掛鉤5個股票組合,每個掛鉤股票組合由2只股票組成,包括1只目標股票和1只滯后股票。產品的收益設計為:(1)如果具有正數優異表現的股票組合數目等于5,則年收益率為18%;(2)若數目等于4,則年收益率為3.75%;(3)若數目等于3,則年收益率為1.5%;(4)若數目小于或等于2,則年收益率為0。產品的正數優異表現的股票組合就是每一只股票組合中目標股票的表現-滯后股票的表現。
這種產品設計的問題是銀行為避開高收益而設立的高收益限制條件。投資者應該注意產品的收益設計,實際上,產品掛鉤10只股票,5只目標股票,5只滯后股票,每只目標股票和每只滯后股票分為一個組,如果投資者想得到18%的高額收益,那么這5個股票組合的表現必須均為正數,也就是每個目標股票與滯后股票的差額均為正。因此,投資者真是如同守株待兔一樣。看來,投資者是被銀行“忽悠”了。
值班經理點評:
這款產品表現較差,除了因為境外股市下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產品存在嚴重的結構設計問題。首先,目標股票與滯后股票都屬于同一行業,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和Natixis都屬于銀行業,并且都是美國和歐洲國家的上市公司,因此它們股價本身就具有強相關性;其次,滯后股票比目標股票所受到次級債危機的負面影響更大,風險也可能更大,因此股票組合數目肯定不會很理想,從而影響了最終收益。因此,投資者在購買產品前,還要仔細詢問產品的設計是否科學合理。
而銀行在推出每個理財產品之前,無論是自身設計還是從國際投行購買,都應充分考慮收益和風險之間的平衡,尤其是對產品的期限結構和所掛鉤的產品要仔細斟酌,防止因期限結構設計不合理或掛鉤產品不科學帶來的潛在投資風險,然后結合期限結構和掛鉤產品的不同挖掘相應的客戶群。
匯豐銀行“股票基金掛鉤產品”:都是市場惹得禍
產品名稱QDII“匯豐中國股票基金”掛鉤人民幣理財產品
發行銀行匯豐銀行
認購期2007—09—16至2007—09—24
理財幣種人民幣
起息日2007—09—25
到期日2009—10—14
投資期限24個月
起點金額240000
遞增金額無
預期年收益率上不封頂
提前終止條件自2007年12月30日起,投資者可以在票據提前贖回通知日之前一個營業日提前贖回。
票據提前贖回通知日:每個日歷周的每個星期四。銀行沒有提前終止權。
產品類型非保本型
某外企部門經理趙先生在銀行的推薦下,購買了這款QDII產品,截至到今年3月6日,這款產品的面值比初始日2007年9月25日下跌了22.50%,這樣的結果著實讓趙先生賠了不少,也對QDII產品失去了信心。最后銀行還告訴他,如果想提前贖回,還要交手續費。
產品分析:
由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各主要資本市場表現低迷。對于急于進軍全球資本市場的銀行系QDII來說,大部分也遭到殃及而表現慘淡。我們可以從說明書中了解到產品的收益直接取決于掛鉤基金的表現,掛鉤基金表現越好,收益越高;反之,若掛鉤基金表現不佳,產品收益也會隨之下降,甚至有可能損失本金。
根據各大銀行的公開數據來看,發行QDII產品最多的是匯豐銀行,QDII虧損數量最多的也是匯豐銀行。據統計,截至2008年2月28日,匯豐銀行共有91款QDII虧損,在匯豐銀行公布的137款QDII產品中占比達到了66.4%,其中虧損10%以上的有46款。尤其與中國股票掛鉤的QDII產品虧損最厲害。
數據顯示,QDII產品在去年11月初一度漲至最高點,但在隨后的兩個月里持續震蕩下跌,目前QDII產品平均虧損在13%左右。
值班經理點評:
投資者要了解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這往往是判斷產品是否具有投資價值的關鍵,因為投資方向往往決定了理財產品的風險和最終收益;另外,投資者還必須關注理財產品的流動性,產品是否可以贖回,多長時間能夠贖回,贖回的費率是多少,能不能質押等等都應該加以比較。
渣打銀行“金豬寶貝”:提前贖回本金損失10%以上
產品名稱“聚通天下”金豬寶貝股票掛鉤結構性投資產品
發行銀行渣打銀行
認購期2007—05—17至2007—05—24
理財幣種人民幣
起息日2007—05—25
到期日2009—11—25
投資期限30個月
起點金額80000
遞增金額10000
預期年收益率14%
提前終止條件銀行和投資者均不可以提前贖回產品
產品類型保本型
孫女士于2007年5月18日購買了10萬元渣打銀行的“金豬寶貝”境外理財產品,近期在咨詢銀行工作人員收益情況后,想提前贖回,但是卻被告知如果現在贖回連投資本金都要遭受10%以上的損失;如果把資金轉去購買銀行其它類基金產品,損失會少一些,但還是有5%的本金損失,這令孫女士很無奈。
產品分析:
“金豬寶貝”掛鉤美國的4只股票分別為美國雅培、美泰玩具、迪士尼公司、兒童天地。總投資收益率由季度收益率(累計)和提前終止額外收益率組成。美國次貸危機的突然爆發及深遠影響是各家銀行都始料不及的,因此這款“零收益”產品一定程度上與境外資本市場突發事件有關系。
比如,美國雅培(ABT,NYSE)從5月(產品銷售截止日期2007年05月24日)的58美元左右跌至目前52美元;美泰玩具(MAT,NYSE)從5月份的30美元左右下跌至目前20美元以下;迪士尼公司(DIS,NYSE)從5月份的36美元左右下跌至目前的30美元左右,在1月份甚至跌至28美元;兒童天地(PLCE,NYSE)從5月份的50美元以上跌至目前的20美元以下,這四只股票平均跌幅超過了15%,兒童天地跌幅甚至超過了50%。
渣打中國的一位市場部門經理向本刊坦言:“次貸危機對美國零售業產生了很大影響,導致一些服裝、玩具以及和消費相關的行業出現了業績不佳的情況。”
但是記者找到了渣打銀行在這款產品發行時的宣傳說明,宣稱嬰幼兒產業一直被公認為是一個最具活力且永不會衰敗的產業。對下一代的投資是所有父母從不吝嗇且持續性的長期投資,與兒童相關的產業已演變成二十一世紀典型的黃金產業,并宣稱該產品的潛在年收益可高達14%。
值班經理點評:
實際上,像孫女士一樣,許多人都是看了渣打銀行這樣的國際背景,以及本身對海外金融市場發展的風險認識不足而盲目投資了該款產品。但渣打作為一個國際性銀行,居然對美國次貸危機沒有任何評估,設計的產品雖然以保本為前提,但是,在全球金融風波的影響下,實際上也失去了理財的意義。
上海浦發銀行“匯理財”:收益趕不上活期存款利息
產品名稱“匯理財”2006年第九期F2計劃
發行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認購期2006—12—19至2006—12—28
理財幣種人民幣
起息日2006—12—30
到期日2007—12—30
投資期限12個月
起點金額100000
遞增金額1000
預期年收益率16%
提前終止條件每3個月銀行有權提前終止,投資者不可提前終止。
產品類型保本型
2006年初,王女士購買了這款理財產品。1年之后,根據浦發銀行公布的產品信息,這款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率僅為0.0396%。這意味著一年投資10萬元只獲得了39.6元的收益。居然連銀行的活期存款利息都趕不上!王女士感到難以接受,我們對其產品的收益結構設計進行了分析,發現產品設計存在很大的漏洞。
產品分析:
產品掛鉤H股市場上4只股票,分別為建設銀行(0939.HK)、中國人壽(2628.HK)、中銀香港(2388.HK)和招商銀行(3968.HK),到期收益取決于4只股票從2006年12月28日到2007年12月19日間的漲幅。
產品具體的收益計算公式為:16%-(股票最高漲幅-股票最低漲幅)。如果差額為負,那么投資者面臨的收益為零。在這4只股票中,漲幅最高的招商銀行為96.25%;漲幅最低的中銀香港為-2.62%。由此計算:16%-(96.25%+2.62%),最終收益為零。
這款產品的實質就是購買市場同漲或同跌,只有與產品掛鉤的股票同時漲跌時,才能獲得較高的收益率。投資者獲得的最終收益與單只股票走勢沒有任何關系,而與4只股票的整體表現相關,一旦4只股票中表現最好的與表現最遜色的拉大差距,投資者的收益很容易不及銀行儲蓄收益。雖然這款產品最高年收益率為16%,但是由于只有當4只股票漲跌幅完全相等時才能實現。事實上,這一條件相當苛刻,尤其是在沒有漲跌幅限制和有做空機制的香港股票市場,因此該產品收益為0的可能性從當初來看也相當大。
浦發銀行金融市場部相關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浦發銀行匯理財F2產品收益之所以為零,很大原因在于這款產品中的期權結構是從國際投行購買的,投資者必須要吃透產品的特點,有著高收益的預期就也要做好風險準備。
值班經理點評:
出現零收益之后,才告訴大家“有著高收益的預期就也要做好風險準備”,至少可以說明銀行的風險提示沒有到位。相當一部分銀行工作人員去年銷售理財產品時,對產品的風險沒有充分地提示。雖然浦發銀行提供了產品說明材料,但產品說明基本上都是專業金融術語,收益計算方法也非常復雜,遠不是普通百姓能夠看懂的。
深圳發展銀行“聚財寶”:“獨特”收益率計算方式
產品名稱“聚財寶”飛越計劃2007年1期
發行銀行深圳發展銀行
認購期2007—01—15至2007—01—29
理財幣種人民幣
起息日2007—02—01
到期日2008—02—01
投資期限12個月
起點金額50000
遞增金額1000
預期年收益率15%
提前終止條件銀行和投資者均不可以提前贖回產品
產品類型保本型
在直接投資股票市場風險大的情況下,很多投資者選擇了保本型的掛鉤股票的銀行理財產品。近日,讀者葉先生給本刊來信稱,1年前購買“聚財寶”理財產品時,產品宣傳可以使投資者有機會獲得高達1年15%的超高回報。但是產品到期時,銀行發布的公告顯示產品到期收益率為零。這讓葉先生頗為不解,產品掛鉤的三只股票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一年下來的平均收益率可以達到6.93%,為什么到期收益率會為零呢?
產品分析:
深發展的這款產品設計結構和浦發銀行的“匯理財”理財計劃如出一轍,產品并非掛鉤其股票市場的升降,而是直接掛鉤其最差表現股票股價和最好表現股票股價的差距。產品的投資收益與三大國有銀行H股掛鉤,分別為: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這款產品于2008年2月1日到期,在發行時宣稱將有機會獲得高達15%的年收益超高回報,但是目前銀行公告其最終收益為零。
在投資期末時,深圳發展銀行對掛鉤的三只銀行股的平均股價表現進行了比較,取最高值作為最好股票表現,取最低值作為最遜色股票表現。在“聚財寶飛越計劃”中,漲幅最高的是建設銀行,為19.22%,漲幅最低的是中行,為—17.09%。根據產品的收益公式,收益率=Max[0%,15%—(最好股票表現-最遜色股票表現),也就是=15%—【19.22%—(—17.09)】,投資者的最終收益為零。
值班經理點評:
這還是一個產品設計的問題。從當初產品的收益設計來看,實際上,產品收益與這三只銀行股一年后波動幅度的接近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說,銀行是在預期這三只股票在投資期內的走勢大致相同,并且波動幅度接近的理想狀態下,計算出1年可獲得15%的超高收益率,也就是說,只有掛鉤的三只股票,股價波動幅度的差距控制在15%以內,投資者才能獲得高收益;相反,最終收益為0。這種“獨特”的收益率計算方式,使投資者獲取高收益是難上加難。
民生銀行“非凡理財”:股票同漲同跌才能獲取高收益
產品名稱“非凡理財”人民幣第十二期理財產品
發行銀行民生銀行
認購期2006—11—27至2006—12—05
理財幣種人民幣
起息日2007—12—08
到期日2008—12—08
投資期限24個月
起點金額50000
遞增金額1000
預期年收益率7%
提前終止條件投資者不可以提前贖回產品
產品類型保本型
2006年12月,王先生用12萬元購買了這款理財產品。產品掛鉤8只在香港上市、具有內地背景金融龍頭股,預期收益率為7%,期限為2年。但是,王先生最近咨詢民生銀行時,銀行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到目前為止這款產品基本沒有收益,也就是收益為零。于是,王先生想提前贖回投資本金,進行其它投資,但是銀行的工作人員又告訴他,這需要支付3%的贖回手續費。也就是說,王先生投資的12萬元放在民生銀行1年還要虧損近4000元。這讓王先生非常費解。
產品分析:
這款產品掛鉤一籃子中國金融概念港股,包括中國人壽、平安保險、人保財險、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投資者的收益取決于兩方面:一是到期日時的市場狀況,二是表現最好的三支股票和表現最差的三支股票的差值。股票差值越小,投資者獲得的收益越高。
換句話說,單個股票的表現或走勢并不重要,只要掛鉤股票出現同升同降的情況,投資者就能獲得較好的回報。投資者的最終收益不是根據現在的市場表現計算的,而是根據到期觀察日的市場表現。如果8支股票中的表現差值趨平,則投資者到期時可拿到預期收益;如果其中的一些個股受投資者熱捧,產品到期時投資者很難獲利。
民生銀行零售銀行部財富管理中心負責人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認為:這款產品到目前為止近乎零收益,但投資最終收益是根據到期觀察日(2008年12月)的市場表現來計算;另外,該產品為投資者提供100%保本。他也坦承,理財產品市場在2008年難再現2007年的輝煌,2007年的理財產品問題因為有滯后性,所以會在2008年暴露。
值班經理點評:
這款產品的結構和浦發、東亞銀行的相類似。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7%,但如果想達到這個數字,產品到期觀察日時,三只表現最好的股票與三只表現最差的股票差額必須趨于零。否則,收益率就會很低,甚至出現“零收益”。這種收益限制的設計讓投資者抱怨聲一片,銀行應該自我檢討,不要讓“零收益”像瘟疫一樣在銀行理財產品中間蔓延。
深圳平安銀行“盈豐理財”:收益“陷阱”何時了
產品名稱盈豐理財0702號理財產品
發行銀行平安銀行
認購期2007—02—05至2007—02—14
理財幣種人民幣
起息日2007—02—16
到期日2008—02—19
投資期限12個月
起點金額50000
遞增金額1000
預期年收益率20%
提前終止條件銀行和投資者均不可以提前贖回產品
產品類型保本型
一位網友在博客中寫道,2007年1月,他在平安銀行購買了第12期盈豐理財0702號理財產品,今年2月19日到期后,才發現自己買的產品沒有任何收益,然而當初預期最高收益率是20%,但銀行只退還了本金,一分錢收益都沒有。他感到疑惑,銀行的解釋最后讓他如夢初醒,“先生,我們當初說的是預期最高收益率,并不代表其實際收益。我們這款產品到期時,收益就是為零。”事實上,這位投資者在一年前就掉進了銀行設的陷阱。
產品分析:
大多數投資者在挑選銀行理財產品時,首先都會查看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往往這個更吸引投資者的目光,但實際上,目前有好多家銀行都是抓住了投資者的這種心理,故意夸大其預期收益率,有的銀行甚至會夸大幾倍的宣傳。產品說明書里的收益假定條件,也著實讓投資者空歡喜一場。
產品掛鉤大唐國際、華能國際、華潤電力、華電國際、中國電力國際5只股票。產品的收益分成三種情況,理財期末銀行對掛鉤的5只電力股的參考股價與基準股價進行比較,將表現最好的2只分為一組,求其股價表現的算術平均值;再將表現最差的2只股票分為一組,求其股價表現的算術平均值。然后求出兩組平均值之差。最終理財收益率=20%-兩組平均值之差。
本刊記者發現,其說明書上的假定條件偏偏避開了“零收益”的可能性,所有的假設條件都是保證收益。但是如果表現最好的兩只股票的平均值與表現最差的兩只股票的平均值之差大于預先規定的20%的收益率,那么收益率則為零。
值班經理點評:
目前銀行對此類產品的介紹普遍存在“避重就輕”的情況。本刊記者在某銀行一網點咨詢此類產品時,工作人員仍著重強調產品的本金相對安全以及預期“×%”的收益率,對于產品潛在的風險構成、可能引發低收益的因素則提示不足。只是片面強調“目前CPI指數這么高,存銀行肯定不如買這些產品劃算,而且他的風險肯定比直接投資股市小得多”。這種引導致使許多投資者只看到了銀行對其產品的優勢宣傳,而忽略了其低收益及高風險的存在。
中國銀行匯聚寶“桶桶金”:掛鉤原油也無收益
產品名稱“匯聚寶”外匯理財0703B桶桶金理財計劃
發行銀行中國銀行
認購期2007—03—07至2007—03—26
理財幣種美元
起息日2007—03—29
到期日2009—12—29
投資期限9個月
起點金額5000
遞增金額100
預期年收益率10%
提前終止條件銀行和投資者均不可以提前贖回產品
產品類型保本型
掛鉤原油是去年理財市場的一個熱點投資,中國銀行在這樣的優勢條件下,推出了這款“桶桶金”,并吸引了很多投資者,小王就是其中的一位。一年前,小王投資了5000美元購買這款產品,雖然期間原油市場有很好的表現,掛鉤的原油價格呈上漲趨勢,并且在2007年10月15日,觀察指標的原油價格收盤價漲為86.13美元/桶,但是小王還是被告知由于產品掛鉤指標超出了銀行所設定的收益區間,只能取回本金。
產品分析:
這款產品的收益是掛鉤美國西得克薩斯原油價格,由于原油收盤價超過產品收益設定的上限,產品的最終收益也為零。
產品的收益結構設計為:在觀察期間內,以掛鉤的原油期貨的價格為觀察指標,如果指標始終處于52美元/桶—74 美元/桶之間(即價格區間A),投資者就可獲得10%的年收益率;如果指標始終處于63 美元/桶—85 美元/桶之間(即價格區間B)或40美元/桶—63 美元/桶之間(即價格區間C),投資者便可獲得5.50%的年收益率;其它情況收益率為0。
本刊在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會后發現,價格區間B和C是完全獨立的兩種情況,并非觀察指標只要落在40美元/桶到85 美元/桶之間就可以獲得5.5%的年收益率。中國銀行在2007年12月28日公布了產品的觀察結果,觀察指標在2007年7月16日的收盤價為74.15美元/桶,超過了區間A的上限,在2007年10月15日的收盤價為86.13美元/桶,超過了區間B的上限,所以投資者的收益率為零。
值班經理點評:
投資者對這類產品零收益不理解,主要是投資者在購買這些掛鉤型理財產品前,沒搞清這些產品是怎么設計的。其實,銀行在拿到客戶理財本金后,將本金存在銀行,只將本金產生的利息,拿到國際市場上和國際知名投行進行交易,以購買期權的形式去博取高收益。以2%的資金博取20%的高收益,風險自然很大。
因此,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前需要詳細了解產品,仔細研究相關條款,并結合自己的資金狀況、年齡和風險承受能力等做好投資組合,不要盲目簽訂合同。
招商銀行“鋅鋅”向榮:錯誤判斷致高位被套
產品名稱金葵花金屬系列之“鋅鋅”向榮美元理財計劃
發行銀行招商銀行
認購期2007—05—14至2007—05—21
理財幣種美元
起息日2007—05—23
到期日2007—11—23
投資期限6個月
起點金額20000
遞增金額100
預期年收益率20%
提前終止條件銀行和投資者均不可以提前贖回產品
產品類型保本型
丁女士一年前在招商銀行工作人員的介紹下,購買了這款理財產品,當時銀行宣稱可以獲得20%的收益率,并且在認購期期間,LME鋅期貨價格達到了年內最高點,被認為還有上漲的空間。在這些強勢條件吸引下,丁女士贖回了當時在其他方面的投資,購買了2萬美元這款產品。但是在到期日時,這款產品顆粒無收。
面對這樣的結果,丁女士感到很疑惑,為何當初銀行保證的條件一個都沒有實現?究竟是市場走勢的原因,還是銀行的判斷不準確?
產品分析:
這款理財產品的最終收益和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特等鋅(Special High Grade Zinc)的美元現金交割結算價掛鉤。產品于2007年11月23日到期。由于鋅的期末價格USD2321/公噸小于期初價格USD3675/公噸,按照產品說明書規定,理財收益率為零。
根據產品說明書規定,當理財計劃終止時,將鋅的期末價格與期初價格相比,如果期末價格高于期初價格,每個計息單位的理財收益=每個計息單位的份額數X理財收益率,如果期末價格小于起初價格,收益率則為零。
這一“零收益”的情況使很多投資者感到無奈,一方面是市場的不定因素決定了這樣的結果。但是從另一方面講,是招商銀行在推出產品前,對國際鋅價后市走向做出了錯誤判斷。
招商銀行將所掛鉤的鋅價走勢不如預期歸為兩方面原因:第一,受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以及美國經濟開始走軟等因素的影響,市場調低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對鋅的需求預期;第二,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爆發同時帶來資金的流動性緊缺,部分投資資金被迫清盤離開商品市場。
值班經理點評:
招商銀行在發行該產品時,曾向投資者介紹,預計鋅價在投資期內不會出現下跌,而且漲幅最高可能達到20%。雖然LME鋅價在產品發行時大幅上漲,而且LME鋅庫存一直在10萬噸之下,供應量相當緊張,但是2007年下半年不同種類金屬的價格走勢呈現較大區別,鋅和銅等基本金屬價格從高位大幅度下跌,跌幅達到了36%左右。
實際上,LME鋅期貨價格在2007年5月9日達到年內高點4160美元/噸后,就開始進入熊市,因此購買這款產品的投資者基本都是被套在最高價上。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研究員陶長高、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后羅猛、上海理工大學企業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饒瑋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