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凈值隨股市下挫
部分基民打算逢低吸納“抄底”
與66只破面值基金相對應
近期有眾多1元新基可供申購
李小姐最近打算趁大盤持續探底的機會再買些基金,可她吃不準該買新基金還是買破面值的“便宜”基金,因為朋友圈里存在爭議,有人說新基金好也有說破基好。其實,李小姐的困惑,也正在困擾著不少最近打算買基的人。
一方面,新基發行被關停5個月后開閘,最近頻頻發行新基;另一方面,大批基金跌破面值,在部分人心中買破基有“便宜”可揀。當這些投資機會放在眼前時,眼花繚亂的投資者并沒有盲目搶購,說明大家相比去年更理性了。
選擇一:新基頻發
自從去年10月大跌以來,股市一直未恢復元氣。為了救市,管理層近期每周五都要放行一批新基金。上期本刊專題《新基發行提速 基民何去何從之后》,就對此現象進行了詳細分析。
除了QDII基金工銀瑞信全球配置和華夏希望債券已經結束申購,近期可購買的還有南方盛元紅利、建新優勢動力和中銀動態策略三只股票型基金,匯添富增強收益、廣發增強債券和易方達增強回報三只債券型基金。另外,最近信誠精萃成長、嘉實成長收益、銀河穩健、萬家公用事業、國聯安德盛安心成長和鵬華行業成長六只基金拆分,通過二次營銷的方式也成為最近所謂的“新”基金。
此外,還有已經獲批的14只基金即將發行。
這么多新基已經讓基民選花眼了,還要在“新”“破”之間選擇,自然難度更大。
選擇二:大批基金破面值
與封轉開以及拆分的1元基金相比,截至3月7日已經有66只基金凈值跌破1元面值,其中包括6只QDII基金,兩只封閉式基金,其余均為開放式基金。眼亮的基民早已發現,這么多的“打折”基金中,不乏金礦。
目前,在這66只“破面值”的基金中,大部分凈值都在0.9元以上,凈值最低的5只中有4只是QDII基金,其中嘉實海外中國排名倒數第一,凈值僅為0.729元,上投亞太優勢0.741元,華夏全球精選0.784元,南方全球精選0.825元。天治核心的凈值在所有基金中排名倒數第四,但已經是股票型基金最低的,其凈值為0.8154元。另外,天弘精選混合、大成生命周期、中海優質成長、新世紀混合、博時價值貳號、諾安平衡、國泰滬深300、泰信先行策略、大成景陽和大成價值增長10只基金的凈值也跌破0.9元。
如何選擇?
撥開兩類基金的層層迷霧,聯合證券基金研究員任瞳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認為,不管是“新”基金,還是“破”基金,投資者都應仔細辨認再做投資決策??茖W的投資收益衡量應該使用收益率指標,我們認為在同等風險下,能夠帶來更高收益率的才是優質基金,而不是以基金份額本身的價格高低作為評價指標。
新基PK破基關鍵看“能力”
究竟是新基金還是“破基”好?其實不可一概而論,兩者各有優勢,比如說,破基里有好基也有差基,但是其有業績可以作為參考,能輕松找出好基金,而新基沒有歷史業績,購買時缺少參照。買基金不論新舊,關鍵還是看其投資能力與投資者個人的情況,必須秉持“長期、理性、組合”等基本投資原則的前提下購買基金。
震蕩市新基占優勢
曾經有一段時間,市場上非常流行“新基不敗”的說法。這種說法已經被現實擊得粉碎,那么多破基,其中不少就都是不太老的“新基”。
“牛市買老基,熊市買新基”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后市大盤上漲,老基金倉位重,上漲也快。反之,如果大盤下跌,老基金受到的影響也最大。當前屬震動市,前景不明朗,新基金在建倉時機、建倉成本以及操作自由度方面的優勢凸現,在這種情況下買入優秀新基,可以降低風險。
破基有歷史數據可參考
對于跌破1元面值的“低價”基金,我們認為市場上對于該類基金存在比較多的誤解。有些投資者認為低價基金優于高價基金,理由是低價基金上漲空間大、下跌空間小、如果投入相同資金可以買到更多的份額。另一些投資者則認為面值是基金應該堅守的底線,如果連最后的底線都保不住,基金管理人的能力實在太差。聯合證券基金研究員任瞳認為,雙方的認識都存在誤區。由于存在分紅或分拆的現象,單位凈值之間的比較已經失去了參考意義,低價基金與高價基金之間可能并沒有本質區別。而是否跌破面值也只是個表面現象,并不能說明基金管理人的能力強弱或水平高低,因此僅僅把凈值高低或是否大于1元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未免偏頗。
其實,新基由于剛發行,投資者只能通過其招募說明書、管理團隊和基金公司的實力了解其情況。招募說明書往往是被包裝得很美麗的,普通投資者并不能看懂其背后的運作情況。相比之下,購買破基就不用擔心這種風險。
破基由于已經有過一段時間運作,透明度比較高,投資者可了解其之前的投資業績。揚長避短,從破基中找到好基比在新基中找到好基要容易得多。
賺錢能力最重要
買基金的目的是賺錢,所以重點需要關注其投資能力,看它能給你帶來多少利益。市場不會因為是某只基金是新基或是破基而對它格外關照,因此基金的“賺錢能力”比它的新舊更重要,而不是看基金份額是“貴”還是“便宜”。
新基與破基面對的是同樣的市場環境,在對比新老的投資收益時,要注意“歸零”分析,把他們放在同一時點進行分析,不能單純地認為破基從0.9元變成1元要比新基從1元漲到1.1元要容易。很多破基本身品質并不差,這類基金很具投資價值,我們不妨通過凈值增長率這一要素來進行考察。比如華寶策略基金,截至2月6日的凈值為0.992元,今年以來的凈值增長率為2.41%,在所有基金中排名第四,無疑是一只值得投資的好基。
看個人情況選基
購買基金還要看個人的情況,而不要被基金“便宜”的假象所迷惑。比如,一個快要退休的投資人來說,由于臨近退休,承受能力相應會較小,資產應追求低波動性、收益較為穩定的投資品種,看到破基“便宜”也不該購買。
對比項 破面基金 新基
震蕩市處境老基金倉位較重,大盤下跌則凈值下跌快,在當前市場震動的處境下,調整資產比例也比較困難即使大盤下跌也不容易影響凈值。后市大盤回調可能性較大,一般新基金有3-6個月建倉期,如果后市下跌,那新基金倉位輕,不僅可免于在大盤下跌中遭受重創,也可以逢低買入更便宜的股票,減少建倉成本。
業績參照已經經過市場檢驗,有以往的業績作為投資參考。從這個道理說,買那些跌破面值的基金可以選到好基,利于降低風險。尚未經歷市場檢驗,缺少參照。
費率費率高,申購費率一般1.5%。費率低,認購費率一般1%。
潛在收益一些破面基金由于持有未股改股票,因而會有潛在的收益。由于這些未股改股票停牌時間較長,期間大盤漲幅較大,因此一旦復牌,定會大幅補漲,為基金凈值表現添色不少。無
購買提醒
基金并非“越便宜越好”
從去年10月開始,基金出現“破面”潮,跌破1元的基金越來越多,到現在已經有60多只。而在此之前,“破面”基金中的大多數前期還在喜氣洋洋或拆分或大額分紅,并且當時都沿用著一個誘人的“營銷理念”:1元的基金更便宜。這個說法也一度受到基民的認同,不少人都在遵循“越便宜的基金越好”這個理念買基金。
在買消費品的時候可以選擇“價廉物美”的產品,例如同一類的產品,消費者總是希望買到便宜的,因此,價格總是消費者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一部分投資者將這一習慣延續到基金投資上,于是就有部分投資者認為越便宜的基金越“劃算”。
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基金這種虛擬資本品的價格,并不能僅僅從標價上來判斷價格高低,認為1元凈值的基金比凈值為2元基金便宜的看法并不正確。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例如在銀行,存款人可以選擇1000元一張的存單,也可以選2000元一張的存單,而一個投資者存一張2000元存單實際上和存兩張1000元一張的存單的最終收益是一樣的,并沒有1000元的存單比2000元的“便宜”。經歷這段時間的調整,基民現在已經大致明白這個意思了。
另外,1元基金也不一定漲得更快、跌得更慢。這些道理在基金投資的現實數據面前顯得分外清楚。例如:A基金單位凈值達到了2.00元/份,B基金單位凈值卻1元/份,投資者花4萬元購買A基金1萬份、購買B基金2萬份,如果它們的收益率都是20%,一年后收入都是4000元,并沒有因為B基金買的份數多收益就變高。所以,在購買基金時,一定要看基金的收益率,而不是看價格的高低。
更具有諷刺味道的是,如果按照“基金越便宜越好”這個理論,現在與新基金比起來那些跌得最慘的基金反倒更“便宜”,哪個基金跌得最慘,就買哪只基金。這些基金的業績往往是同期發行的基金里最差的。
在采訪中,基金分析師的觀點都比較一致,破面值對基金不具太多參考意義,投資者申購基金,沒必要太關注基金凈值高低,選擇基金主要看基金經理的能力以及基金公司團隊的管理能力。震蕩中各基金的本色將慢慢顯露,哪些基金最抗跌,那些基金風險最高,市場已經逐漸驗證,就等基民挑選。
當然,認為“便宜沒好貨”的觀點也是錯誤的?;鹬缘泼嬷担烁S股市自然下挫,還因為之前凈值就在1元左右,不是新基金就是有過拆分或大比例分紅的基金。一只2元的基金跌到1元不大可能,但是新發行或拆分的基金在市場不好時很輕易就能跌破1元,并不能看誰的凈值高低來決定好壞,而要看其同一時期的凈值增長率變化情況。
更值得關注的是,近日,隨著大盤的持續探底,越來越多的基金跌破了面值,其中不乏有潛力的基金品種。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更應該練就火眼金睛,找到能賺錢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