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銀行理財產品評價2008”報告會上,《2008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正式出爐
中國社科院“理財評價與設計”團隊從2007年4000只左右本、外幣理財產品中,整理、滌除掉了大量重復產品和普通產品(主要是外幣普通產品和北京銀行的“偽”結構產品),選出計劃評價的本、外幣產品分別為1040只和211只。但是,由于發行銀行的信息不透明,許多產品存在基礎資產、結構、期限等信息不明確問題,實際評價數量定為935只,其中,有779只人民幣產品和156只外幣產品。
按照本、外幣產品和中、外資銀行進行分類統計,我們發現,如果以不明產品占比來衡量銀行信息不透明的程度,則外資銀行的信息不透明程度遠高于中資銀行。信息不透明可能是為了防止競爭對手“抄襲”,也可能是因為銷售對象為高端客戶,但無論如何,這既不利于社會監督,也不利于監管部門的監管。(如表1)

1.評價總體情況
總體來看,2007年理財產品的評價具有三個鮮明的特點:第一,人民幣產品的投資價值顯著高于外幣產品;第二,股票、混合類產品的投資價值高于其他類別產品;第三,中資銀行的人民幣股票、混合類產品全面超過了外資銀行,但是,在剔除掉打新股產品之后,或者,只看中資、外資銀行同時發行的境外股票、商品等外幣產品時,情況出現了反轉,中資銀行產品的收益和風險指標明顯落后于外資銀行。
(1)人民幣產品
2007年人民幣產品的投資價值要高于往年。從基礎資產類型看,混合產品和股票產品的投資價值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兩類產品中打新股產品的收益高;商品和信用類產品具有正的超額收益率和正的VaR值(value atRisk,是指在一定的概率水平(置信度)下,某金融資產或證券組合在未來特定的一段時間內的最大可能損失。),因此投資價值高于相應的人民幣存款;利率類產品超額收益率和VaR值均為負,其總體投資價值不如存款。
分銀行類型看,中資銀行發行產品的期望收益率和超額收益率都低于外資銀行,但VaR值高于外資銀行。因此,就評價的全部人民幣產品來說,中資銀行的產品屬于低收益、低風險類型,而外資銀行的產品的收益和風險都相對較高。
鑒于人民幣信用和利率產品完全由中資銀行發行,進一步剔除掉這兩類產品后,再進行比較發現,按收益和風險兩類指標,中資銀行全面超過了外資銀行。不過,這樣的超越并不是因為中資銀行產品設計能力強。因為在剔除信用和利率產品后剩下的股票、混合和商品等產品中,中資銀行發行了大量打新股的股票產品和混合產品。換言之,中資銀行產品收益和風險指標之所以表現得遠遠強于外資銀行,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股票市場存在的缺陷。例如,如果將打新股產品去除,僅僅比較聯接境外股票的人民幣股票產品,我們發現情況完全反過來了,外資銀行的收益和VaR值都超過了中資銀行。
(2)外幣產品
對于外幣產品,為比較方面,我們僅以美元產品為例。同人民幣產品一樣,股票和混合類產品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不過,在考慮人民幣升值之后,這兩類產品遠差于同類人民幣產品;商品類產品的超額收益率達到了4.75%,但在換算成人民幣之后,其與人民幣商品產品類似,而VaR值則變成負值;與往年一樣,利率和匯率產品的投資價值較低,如果換算成人民幣,其期望收益率等于、甚至小于零。
就中、外資銀行間的比較而言,無論是看收益指標,還是看風險指標,無論是比較全部產品,還是僅僅比較某類產品,中資銀行都全面落后于外資銀行。這種情況與剔除了打新股產品之后的人民幣產品類似。這就說明,中資銀行在產品設計能力方面依然是任重道遠。

2.人民幣信用和利率產品評價
信用產品是2007年人民幣產品中占比最大的一類產品,對該類產品的評價影響到整個人民幣產品和中資銀行產品的評價結果。信用產品的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兩類,由于利率產品可以看作信用風險等于零的信用產品,其評價方法與信用產品相同,因此,這里將兩類產品放在一起說明。信用和利率類產品全部由中資銀行發行,在擬評價的兩類產品中,信息不明的產品占比達19.58%。按照各發行銀行信息不明產品占全部產品的比重,可以看到,光大銀行和招商銀行信息不明產品合計占全部不明產品的3/4。尤其是光大銀行,其不明產品占到本行兩類產品的77.59%。(如表2、表3)
對于信用和利率產品,依據產品是否有增信措施以及增信措施的質量,可以進一步細分為有風險和無風險兩類。其中,無風險的信用和利率產品指的是發行銀行利用外部擔保(包含國家信用的銀行)、保本和保證收益條款覆蓋了產品的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
總體看,信用和利率類產品的評價具有三個特點:第一,無風險產品的投資價值好于風險產品,后者的超額收益率為負值;第二,信用類產品(信貸和違約事件)的投資價值好于利率產品,特別是存在利率風險的利率產品,其超額收益率為負值;第三,在利率產品中,大量的產品在起息日即低于相同期限的存款利率和央票即期收益率。換言之,投資者與其購買這類產品,實在不如簡單的存款。應該說,這三個特點暴露出銀行定價能力欠佳。尤其是風險類利率產品,表現出高風險低收益的不利特征。盡管信貸類產品相對債券類產品具有明顯的投資價值,但也存在著銀行預期收益低于存款利率的情形(占實際評價數量的1%)。

3.人民幣股票產品和美元股票產品評價
2007年股票產品在人民幣產品中的份額僅次于信用產品,在外幣結構產品中則占據了半壁江山。因此,對這類產品評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股票類產品評價的一個基本特點是打新股產品的收益非常好,滌除這些產品之后,則中資銀行的表現差于外資銀行。不過,花旗、渣打、東亞、華僑等外資銀行的產品也出現了低收益、零收益現象。尤其是東亞銀行,近三年年來幾乎每年都會出現一些投資價值極低的產品。
在股票類產品中,信息不透明是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中、外資銀行相比較而言,外資銀行信息不透明的程度較高。在人民幣和外幣股票產品中,外資銀行的不明產品占其全部產品的比重分別高達78.6%和32.9%,遠高于中資銀行的33.3%和11.1%。其中,匯豐銀行、花旗銀行、恒生銀行、東亞銀行的信息不透明程度最嚴重。
(1)打新股產品
2007年中資銀行理財產品的高投資價值幾乎完全歸功于打新股產品。得益于大牛市的環境,2007年新股發行數量和募集資金達到了歷史最高峰,全年共發行121只,募集資金4473億元人民幣。同時,盡管二級市場在年中數度大幅度調整,但發行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二級市場依然過高的價格卻保證了新股的收益。以新股首發市盈率與二級市場平均市盈率相比,2007年前者為29倍,后者為72倍,相差一倍多。顯然,一、二級市場的巨大價差是打新股產品高收益的基礎。(如表4)
從136只產品平均的結果看,打新股產品具有驚人的高收益特征。不僅期望收益率和超額收益率都超過了10%,即使是風險值也達到了9.05%。也就是說,平均來看,打新股的收益在99%概率水平下最低也有9%左右。從銀行類型看,按發行數量排的前三名依次是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和中信銀行,三家銀行的產品占到全部評價產品的一半強,打新股產品呈現出較高的市場集中度。
(2)人民幣和美元境外股票產品
相對去年同類產品和今年其他產品而言,2007年聯接境外股票的產品表現較差。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基礎資產市場(境外股票市場)受次貸影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另一方面則在于銀行產品的結構設計存在問題。尤其是外資銀行,其許多產品結構設計極其復雜,但投資價值卻不敢令人恭維。
例如,東亞銀行的“東亞‘聚圓寶’投資產品-系列2”,其超額收益只有-1.14%。如果按照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進行分類,我們發現,超額收益為負值的產品在中資銀行該類產品的占比為17.24%,而在外資銀行則只有8.33%。
在美元境外股票產品的評價中,也出現了4只超額收益率為負值的產品。按照中資銀行、外資銀行分類,與人民幣同類產品一樣,外資銀行產品的所有指標都超過了中資銀行。而且,負超額收益的產品在外資銀行產品中僅占4%,在中資銀行則占到9%。就中、外資銀行超額收益為負值的產品而言,例如,深圳發展銀行的產品??“聚匯寶”超越計劃1號股票籃子掛鉤型,其期望收益率、超額收益率分別為0.03%和-2.97%,實際收益率是0。(如表5)
所以,以同樣聯接境外股票的產品相比,中資銀行的表現要差于外資銀行,而負超額收益的產品也較多。考慮到中資銀行的產品基本來自外資銀行,這種現象或許深刻地表明,先進的技術是買不來的,中資銀行必須提高自身的產品設計能力。
4.其他產品
除了信用、利率和股票這幾類占比較大的產品之外,我們還對本、外幣混合產品、商品產品、匯率產品等進行了評價。有關評價情況參加附表。從結果看,這些產品表現出與以上產品類似的特點:第一,與打新股相關的人民幣混合產品收益高,因此,中資銀行混合類產品的投資價值大大超過了外資銀行,但是,滌除這些產品后,或者考察外幣混合類產品,則情形反轉;第二,雖然中資銀行有較多產品的超額收益率為負值,諸如花旗銀行、東亞銀行、華僑銀行這樣的外資銀行也是如此。例如,招商銀行的產品??“金葵花”-金屬系列之“鋅鋅”向榮美元理財計劃,超額收益率為-1.48%,實際收益率為0;花旗銀行的“漲跌雙贏型”美元1.5年期產品,其超額收益率僅為-2.065%;華僑銀行發行的美元匯率產品則出現較多問題,如“雙利寶”3個月美元保本理財產品、“聚寶利”6個月匯率區間外保本結構型存款產品等,超額收益率均為負值,實際得到的收益率都只有0.5%,遠低于相同期限的美元存款利率。
本文摘自2008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
執筆:殷劍峰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理財評價與設計”團隊
指導:李揚 王國剛
主要成員:殷劍峰 袁增霆 黃國平 王增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