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外交方面的內容。在中國的外交理念中,弘揚傳統、與時俱進和務實創新是緊密結合的。1998年,我應約發表了《乘和平發展長風創改革開放巨篇》一文,對中國改革開放20年來的外交理念作了初步的歸納。現在,又是10年過去了,這里擬在上述論文的基礎上,進一步談談自己的心得和體會。
中國外交理念的范疇
中國外交理念業已形成一個體系,其基石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杠桿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旗幟是和平、發展、合作,遠景是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道路是和平發展,辦法是互利共贏。30年來中國外交獲得成功,在于把握了時代主題與世界局勢的本質,堅持了外交的獨立自主性與和平性,適時提出新倡議、采取新舉措,從而達到了優化環境,擴大影響,樹立形象,趨利避害的目的。這一切,體現在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大方面。
關于世界觀,形成了5個基本觀點。一是時代主題觀。鄧小平于20世紀80年代初首先作出了和平和發展成為當今時代主題的科學論斷,后來又告誡說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從黨的十六大以來,又提出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和平是條件,發展是目的,合作是手段。二是戰爭和平觀。鄧小平于1985年6月提出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后來他又多次說過,看來會有個比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要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要喪失時機。后來黨中央又作出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穩定,局部動蕩的論斷。三是世界格局觀。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是鄧小平在冷戰結束前提出的。直到黨的十七大,仍堅持“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的提法,并且強調指出“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四是國際秩序觀。鄧小平于1988年9月首先提出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任務。后來黨中央不斷豐富國際新秩序的內容,提出了以“必須擯棄‘冷戰思維’,反對集團政治,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之間的分歧或爭端,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等為主要內涵的“新安全觀”,同時主張和平變革,促進國際政治民主與文明的發展。五是社會制度觀。承認社會主義(更不用說初級階段)必須充分運用人類社會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所取得的各種文明成果,樹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理論與實踐。
關于認識論,形成了5個基本論斷。一是自我認識論。強調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前者是中國國內發展戰略和各項政策的基點,后者是中國制定國際戰略和對外政策的基點。二是世界多樣化與國際關系民主化論。認為沒有多樣化就不成其為世界,強調文明互補,主張各國人民有權根據本國國情和自己的意愿,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主權一律平等。國家之間關系的正確選擇便是根據和平共處各項原則,友好相處,互利合作,促進發展,共同繁榮。三是本國國情與時代特征結合論。黨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就是將本國國情與時代特征緊密結合的產物。四是大國關系互動論。大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同在,摩擦與妥協并存,主張加強對話,形成一種各方受益、互不敵對、彼此借重的新型關系。五是機遇挑戰并存論。外部條件也存在兩重性,要居安思危,擴大機遇,應付挑戰,趨利避害。策略運用得當,挑戰可以轉化為機遇;反之,機遇也可能變成挑戰。
關于方法論,涉及處理5個主要方面的關系。一是維護國家利益與對人類作貢獻的關系。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來都是把自身的發展同世界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盡管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仍在力所能及范圍內給予國際正義事業以支持。對于一切國際事務,都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二是不結盟與戰略協作的關系。冷戰結束后,中國不拘泥于傳統觀念,在堅持不結盟的前提下,同一些大國建立了帶有戰略涵義的各種關系,強調雙邊關系的健康標志在于不針對第三國,三角關系的合理運行在于不打牌即聯合一方反對另一方。三是外交布局中大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中國積極參與大國協調,同時倚重和支持發展中國家,努力促進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四是黨際交往與國家外交的關系。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通過加強黨際聯系和交往來推動國家關系的發展。五是原則堅定性與策略靈活性的關系。兩者結合,既維護國家利益,又推進國家之間互利合作關系的發展。
弘揚傳統務實創新
中國外交早已有過一些經典性的提法,最突出的、也是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就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中國率先于1953年釀成、隨后于1954年與印度和緬甸共同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充分反映了二戰結束之后、殖民主義瓦解過程中廣大新獨立國家維護主權成果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共同強烈愿望,融會了各國人民試圖運用軟實力對抗任何外來侵略勢力的卓越智慧,體現了和平與發展開始成為時代主題所產生的強大動力。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其內涵的完整性、兼容性和穩定性,以及便于運作的務實性、普適性和動員性,越來越被世人所接受而經久不衰。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外交的基石。中國領導人正是在傳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務實創新。
其一,堅定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和平發展,就是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周邊環境與國際環境,在安全、穩定的條件下加速社會經濟發展;就是要本著崇高的以人為本的和平目的,造福于中華民族,造福于全人類;就是要采取和平的方式并經過和平的途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避免來自內外的沖突和對抗;就是要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促進人類發展與進步,亦即中國幾代領導人所倡導的“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中國之所以選擇和平發展的道路,是由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決定的,是中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的,也是當今時代的發展潮流決定的。
其二,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對內和諧發展,對外和平合作”,意味著外交政策是和平性的。這是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政策化,其中包括睦鄰友好互利合作這樣的傳統口號。隨后的發展是:“睦鄰”派生出“以鄰為伴、與鄰為善”;“友好”派生出各種說法的“伙伴關系”如“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全面合作伙伴關系”等等;“互利”派生出“雙贏、共贏”;“合作”被提升到與時代主題“和平與發展”并列的高度。還可以看出,中國外交中注入了富有感染力的文化傳統因素“和為貴”、“和而不同”、“以人為本”等等,反映了當今世界各國人民在維護和平、促進發展和推動合作方面“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其三,確立不同角度對象國的地位,亦即周邊國家關系是首要,大國關系是關鍵,發展中國家關系是基礎。中國奉行全方位外交,提出要積極營造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環境、互信協作的安全環境和客觀友善的輿論環境。處理國家關系的原則完整化,包括國家利益原則、平等互利原則、不結盟原則、反對霸權主義原則、不以意識形態劃線原則、共同發展原則、面向未來原則、多樣性原則和聯合國核心作用原則。中國從原先重視發展雙邊關系,到后來越來越積極參與多邊活動,可以說是外交上的一次飛躍。
其四,提出推動建設以“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為內涵的和諧地區、和諧亞洲、和諧世界的主張。
值得一提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對立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冷戰結束后也拋出了不少挑釁性的新提法、新花樣。例如:“有限主權論”、“人權高于主權論”——挑戰國家主權原則;“侵略有理論”——挑戰互不干涉內政原則;“先發制人論”——挑戰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原則;“單邊主義”、“單極世界論”——挑戰主權平等原則與聯合國地位;“文明沖突論”——挑戰世界多樣化論與和平共處亦即“和而不同”原則。這些“理論”雖曾風靡一時,但多半是要么遭唾棄,要么夭折,要么不得不用冠冕堂皇的外衣加以包裝,仍具有一定欺騙性。
銳意精進排除干擾
中國在對外關系中取得卓越成就從而引起舉世矚目,源于中華振興的強烈訴求和宏偉目標的外交動力,源于積極推進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外交潛力,源于登高望遠的傳承性和與時俱進性的魅力。
中國外交在前進過程中,無論是從認識上還是舉措上,都要排除來自各方面的干擾。這里列舉幾點。
其一,關于和平發展與和平崛起的關系。和平發展是主觀既定方針,和平崛起則是客觀表現形態。兩者本質相同。主觀上,使用和平發展的概念更為確切;但是,承認客觀上的和平崛起也是天經地義的。那種想借助外文字眼渲染“崛起”的侵略性,來詆毀中國發展的和平性,顯然是徒勞無益的。
其二,關于中國對世界影響的評估。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這是真理。隨著中國成為國際戰略體系的重要平衡力量,由順應時代潮流進入到逐漸引導時代潮流,因而“世界離不開中國”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正如俄羅斯總統普京2008年2月14日在他任期最后一次大型記者招待會上所說:俄中兩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穩定因素”。當然,對于中國影響力的評估要適當,既不應過譽,也不必忌諱。
其三,關于“中國威脅論”與“中國機遇論”的比較。如今“中國機遇論”要蓋過“中國威脅論”,但后者仍有市場,不可低估。針對“中國威脅論”,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先生前不久說過非常公允的話,他責問“印度過去五年取得每年百分之八到百分之九的快速經濟成長,為何不僅沒引起世界的憂慮,美國、日本和西歐國家反而熱衷到印度投資,以協助另一個重量級國家發展?為何以同樣速度和平崛起的中國,卻引來西方的憂慮?”揚言“中國威脅”,有的是出于誤解疑慮,有的是惡意攻擊,情況不都一樣。中國有過這樣的至理名言:“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边@也可用來解釋“中國威脅論”的誘因之一。
其四,關于建立和諧世界的理念。黨的十七大報告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都十分明確,說的是推進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是和諧世界的內涵界定,這是從時代主題“和平與發展”引申而來的?!俺志煤推健焙汀肮餐睒s”是人類的期盼,誰也不會公開反對。因此,提出建設和諧世界,是符合時代精神、切實可行的。如果把和諧世界隨意解釋為“大同世界”,愿望再好,也只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