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6日,時任意大利司法部長馬斯泰拉辭職,并率他所領導的“歐洲人民民主聯盟”退出執政的中左聯盟,使普羅迪政府再度陷入危機。2月6日,總統納波利塔諾宣布解決議會,提前舉行全國大選。意大利戰后第61屆政府宣告垮臺,始于2006年4月28日的第15屆議會成為1948年以來任期最短的一屆議會。
一部分輿論將這一結果歸咎于總理普羅迪執意在眾、參兩院進行議會信任投票。誠然,造成今天這一局面與其個人因素分不開,但是縱觀戰后的意大利政局,人們這是不禁會問:為什么意大利政局如此動蕩?
禍起蕭墻——糟糕的選舉體制
自戰后成立共和國以來,意大利經歷了15屆議會、61屆政府,其政府更迭之快在西方國家里算得上是名列前茅。作為議會民主制國家,意大利議會對政府有著強大制約力,而議會的選舉體制正是造成政局不穩定的重要原因。
意戰后長期實行比例制選舉體制,這種純粹依據各黨在大選中的得票率分配議席的選舉方式給予了諸多小黨生存空間,導致議會內政黨林立、黨爭嚴重、效率低下。1993年,意大利舉行全民公投,通過了對選舉法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將選舉方式從單純的比例制改為多數制與比例制混合,即75%的議席由單一候選人提名選區產生,贏得選區多數選票的候選人當選議員,25%的議席按照舊的比例制產生。但這一改革并未能徹底根除議會內黨派眾多的弊端,一些小黨依然活躍在政治舞臺上,并對政府產生相當的制約作用。1994年首次以修改后的選舉法選舉產生的第12屆全國議會,在維持了不到兩年后即宣告解散。
對于選舉法造成的種種弊病,左右兩翼都深感有改革的必要。近年來,修改選舉法再次成為政界討論的中心議題之一,但在如何修改的問題上,各派政治力量仍存在較大分歧。各方均希望選舉制度朝著于己有利的方向改革,對于難以充分照顧本黨利益的改革方案總是抱著不支持、不配合的態度消極應對,尤其是一些小黨,為了避免被邊緣化而大加阻撓,致使改革難以推進。2005年,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政府依靠議會兩院多數的優勢,突擊進行選舉法改革,主要內容是重新恢復比例制,但在眾、參兩院實行不同的選舉辦法,具體規定包括:1、眾院選舉按全國得票率分配議席,并給予贏得多數政黨或政黨聯盟至少340個議席,以保證政局穩定;2、參院選舉分20個大區進行,政黨或政黨聯盟按在大區的得票率分配議席,但給予贏得多數的政黨或政黨聯盟至少55%的議席;3、第一次由海外選民選舉產生12名眾議員和6名參議員,這些議席的選舉不受國內選舉的比例制限制,完全根據候選人得票率產生。
隨后,在2006年眾院選舉中,中左聯盟僅比反對黨聯盟多獲2萬多票,卻獲得了眾院630個議席中的340席,在眾院擁有穩定的多數優勢;在參院,中左聯盟以49%的得票率低于中右聯盟1.2個百分點,只是借助海外選區的優勢反以兩票之差獲得參院多數。由于優勢太過微弱,加上執政的中左聯盟內黨派眾多,普羅迪政府自成立之日起其執政基礎就非常脆弱。馬斯泰拉領導的“歐洲人民民主聯盟”在大選中得票率不足2%,在參院僅有3個議席,卻有著左右政府命運的影響力。普羅迪政府執政600余天,已創紀錄地經歷議會信任投票達33次之多,縱然此次能涉險過關,也難保今后政局穩定。
舊仇宿怨——政界與司法界的爭斗
馬斯泰拉的辭職是造成政府危機的導火索,而他之所以辭職,則是與意司法界對其本人、其妻以及“歐洲人民民主聯盟”成員的調查和指控有關。1月16日,司法部門以涉嫌在公共工程招標中舞弊的罪名將馬斯泰拉之妻及數位“歐盟人民民主聯盟”成員軟禁。當日下午,司法部門又對馬斯泰拉提出了縱容營私舞弊、參與有組織犯罪等七項罪名的指控。馬指責司法界干涉政治,蓄意迫害政治家,憤而辭職,他的辭職恰恰也反映出意政界與司法界的嚴重對立和長期積怨。
自20世紀90年代初“凈手運動”將大批政治人物拉下馬、結束“第一共和國”的歷史后,意司法界一直對政界權威構成挑戰。此后的十多年來,司法機關在全國范圍內共查出1200多起貪污腐敗案件,共涉及8位前總理、5000多名經濟和政治界人士,有300多名議員接受調查。曾擔任意大利社會黨總書記達16年之久、兩次出任政府總理的克拉克西被判重罪,不得不流亡突尼斯;曾8次出任總理的終身參議員安德烈奧蒂是20多項議會調查的暗中交易案的調查對象,曾被查出涉嫌參與黑手黨活動,2002年83歲高齡的他被佩魯賈上訴法院判處24年監禁;前總理貝盧斯科尼更是7次成為被告,4次被判刑,甚至在1994年八國峰會期間接到米蘭檢察院的傳票。戰后世界上沒有哪一個西方國家的政治家像意大利高官那樣屢屢遭到調查、指控甚至判刑。
多年來,政界與司法界的不信任甚至敵視情緒日益嚴重。政府多次試圖改革司法體系,遭到司法界的強烈抗議。政界也屢屢指責司法界干涉政治,尤其是對安德烈奧蒂的判決引起強烈反響,包括時任總統錢皮、總理貝盧斯科尼在內的眾多政界人士表示不滿,要求修改司法體系,貝盧斯科尼稱“司法界真是瘋了”。此次馬斯泰拉的辭職也得到了包括普羅迪總理在內許多政界人士的聲援,但旋即招致全國司法協會的批評,稱這是政界人士對司法界的攻擊。政界與司法界關系的持續緊張惡化了國家的政治氛圍,想平息這場“戰爭”實非易事。
各行其是——政治的公信何在
司法部長辭職引發政府倒臺也與小黨不惜代價爭奪生存空間不無關系。馬斯泰拉領導的“歐洲人民民主聯盟”素來在中左、中右兩大陣營之間討價還價,借以提高自身地位,雖然在2006年大選中參加了中左聯盟并執政,但與執政盟友時常發生摩擦。政府危機爆發時正值選舉法改革向前推進之時,民主黨和力量黨作為兩大陣營中的大黨,有意就改革草案達成共識,推動改革朝著有利于大黨的方向前進,此舉必然對小黨的生存構成很大威脅,因此遭到小黨的一致反對。馬斯泰拉借與司法界的沖突向政府發難,亦被解讀為有阻撓選舉法改革之意,有媒體評價馬是一個“缺乏責任感”的政客。
在意大利行政管理低效、官僚機構臃腫的政治體制下,出現了一大批缺乏責任心的政客,他們缺乏對國家、對民眾的責任感,往往為了一黨之利或個人利益而不惜搞垮政府、攪亂政局。因此,對政府穩定造成威脅的往往不是來自執政聯盟的對手,而是來自盟友,近年來意政府的倒臺無一不是由于執政聯盟內小黨倒戈造成的。此次政府危機發生后,為避免意政局陷入動蕩,總統納波利塔諾曾授權參議長馬里尼探索性組閣,希望成立過渡性政府,通過各黨派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大黨之間的合作,完成選舉法改革,重振國家經濟。包括企業界、工會、教會等社會力量紛紛呼吁政界放棄黨派爭斗,以國家利益為重,避免提前大選。但以貝盧斯科尼為首的中右領導人迫不及待地希望推翻中左政府,北方聯盟明確表示拒絕一切磋商,導致重新組閣嘗試徹底失敗。
有人說,在意大利,政治逐漸演變成一種終生的職業。那些所謂對選民“負責”的政治家關心的不是如何更好地反映民意,而是如何盡可能延長自己的政治生命。在美、英、法、德等西方國家領導階層不斷呈年輕化趨勢之時,活躍在意政界的仍然是一些“高齡”政治家,這些老舊的政治面孔讓整個政壇都老氣橫秋、缺乏活力。民眾對政治也逐漸感到失望和厭惡,對參與政治生活越來越漠不關心,這一點從大大小小的選舉和全民公投中持續走低的投票率上可見一斑。如何重建政治在民眾中的公信力,是意大利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鹿死誰手——備戰全國大選
意大利全國大選定于4月13~14日舉行。目前各派政治力量厲兵秣馬,為大選做準備。中左方面,民主黨全國書記維爾特羅尼于2月13日辭去羅馬市長職務,正式投身大選前的籌備工作,目前民主黨有意與“意大利價值”、激進黨結成競選聯盟;左翼四黨——重建共、共產黨人黨、綠黨、“民主左翼”也著手進行會晤,共同商討競選綱領策略,重建共方面提出四黨聯合參選,推舉眾議長貝爾蒂諾蒂為左翼的總理候選人;其他中左小黨尚在觀望之中。
中右方面,貝盧斯科尼領導的力量黨和民族聯盟兩黨決定共同參選,在北方地區與北方聯盟結成競選聯盟,推舉貝盧斯科尼為總理候選人;基民盟正式決定單獨參選,推選前眾議長卡西尼作為總理候選人,該黨表示愿同新成立的“自由團結”黨以及造成政府危機的“歐洲人民民主聯盟”等中間力量對話,共同組建溫和的中間陣營。
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目前中右政黨的支持率領先于中左聯盟約10個百分點,但二者的差距有慢慢縮小的趨勢。距離大選還有近兩個月時間,勝負尚難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