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經濟合作取得巨大成果
2000年,中國確定了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大決策,同年6月,中非論壇首屆會議在北京召開。8年以來,非洲日益成為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重要伙伴,中非經濟合作取得了豐富的成果,貿易水平不斷增長,中國對非投資繼續攀升,雙方能源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006年中非論壇北京峰會召開以后,中非經濟合作掀起了新一輪快速發展的高潮。
一、中國與非洲貿易不斷增長。首先,促進經濟繁榮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中國和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目標。其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展中國家之間更加需要加強團結,修正國際經濟體系中的不公正規則,在貿易、流通和服務領域協同立場,趨利避害。另外,中國和非洲國家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貿易互補性,雙方之間在資源和市場兩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雙向需求。基于以上原因,中非經貿合作獲得了快速發展。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非經貿合作規模逐步擴大,合作領域不斷拓寬。1956年中國與埃及建立外交關系時,中國與整個非洲貿易只有1200萬美元。到2000年,中非貿易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大關,從2001年以來,中非貿易額每年以接近40%的速度遞增。2006年中非貿易額達到555億美元,2007年則達到735.7億美元,年增長32.7%,高出中國總體對外貿易增速9.2個百分點。
在中非貿易發展過程中,商品貿易結構不斷得到改善。20世紀50年代,中非貿易主要以棉花、礦產等初級產品為主,后來發展到服裝、紡織品、箱包等輕工產品。2000年以來,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的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已占中國對非出口總額的一半。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雙方貿易環境不斷得到改善。中非貿易已由初期的民間貿易發展到一般貿易與對外投資、承包工程和對外援助等多種方式的相互結合。中國在非洲的貿易伙伴從當初的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少數國家發展到今天遍布非洲的各個角落。特別是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后,中非多邊、雙邊合作機制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到2007年底,與中國雙邊貿易額超過10億美元的非洲國家達到了14個,其中安哥拉達到了141.2億美元。目前,中國已同50多個非洲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系,同40多個非洲國家簽訂了《雙邊貿易協定》,與36個非洲國家建立了雙邊經貿混(聯)委會機制,同28個非洲國家簽署了《雙邊鼓勵和保障投資協定》,與8個非洲國家簽訂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非洲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資源來源地和巨大市場,中國也成為了非洲重要的投資伙伴和銷售市場。
二、中國企業對非投資快速增長。隨著中非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非洲逐漸成為中國重要的資源來源地和潛在市場,中非合作中的巨大商機正不斷促使中國對非投資快速發展。
1、投資規模發展迅速。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主要的資金需求國,對非投資起步較晚。但中國對非投資規模發展迅速,當前已經成為非洲第三大投資國。據商務部2006年《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非金融類)》稱,2005年中國對非洲累計投資為10.75億美元,到2006年已增加到66.4億美元,目前達到117億美元。
2、對非投資企業不斷增加。20世紀末,中國在非洲設立了300多家企業,到2006年,增加到900多家。中國對非投資分布在49個非洲國家,主要流向蘇丹、安哥拉、尼日利亞、南非、幾內亞、加蓬、埃及等國。
3、投資方向呈現多元化。多年來,中國大部分對非洲直接投資集中在油田和礦產等自然資源領域,但近年來投資方向日益多元化,對非投資開始涉及服裝、農業生產、食品綜合加工、零售、水產、海產、商品房、交通建設和運輸、冶金、旅游業、電力、電信以及其他行業,其中用于企業并購和投資控股的資金迅速增加。
4、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迅速。長期以來,中石油、中石化、中地建設公司、中國土木工程公司、中國水利水電公司、中國路橋工程公司等大型國有企業在對非投資中扮演主要角色。近年來,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在非發展迅速,目前中國在非投資企業中,大型國有企業不到100家,而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則有800多家。2005年中非民間商會成立以來,民營企業在農業、教育、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電信等領域對非投資不斷擴大。
三、中非能源合作不斷深入。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能源消耗量和進口量不斷增加,非洲成為中國重要的原油和份額油來源地,中國企業對非能源合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1、中國從非洲進口原油的數量不斷增加。近年來,國際原油市場高價運行,各主要石油進口國競爭激烈,而世界多數石油產區生產能力提高有限,非洲作為能源生產發展潛力巨大的大陸,對于中國保障能源供應具有重要意義。中國1992年開始從安哥拉和利比亞兩個非洲國家進口原油,此后不斷增加進口量,來源地也日益多元化。目前,30多個非洲國家成為中國主要能源進口國。中國正醞釀同40個非洲國家洽談2500筆購油合同。
2、非洲成為中國主要的份額油(權益油)來源地。當前各石油消費大國不但重視石油供應,還力爭通過投資開采來控制石油供應的上游環節,爭奪份額油。隨著中國進口石油的增加,投資非洲石油開發領域成為中非能源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在非洲共有27個較大型的油氣合作項目,獲得份額油1500多萬噸,占中國控制份額油的60%以上,有力地支持了中國參與國際能源定價過程,對解決亞洲油價問題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3、非洲是中國油氣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主戰場。國家石油產業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石油企業海外拓展問題日益受到重視。當前中國石油企業紛紛登陸非洲,除蘇丹、安哥拉、尼日利亞,還力爭在加蓬、赤道幾內亞、剛果(布)、乍得、毛塔等國實施投資開發。通過對非能源合作,中國油氣企業獲得了豐富的國際合作經驗,壯大了競爭實力,在國際排名中不斷提升。
中非經濟合作面臨的挑戰
由于國際局勢的深刻變化,非洲國家對中國需求發生變化,對外政策中呈現實用主義特點,西方對中非關系也日益關注。同時由于中非關系發展迅速且合作規模不斷擴大,新問題和新困難不斷出現,舊有的管理模式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中非經濟合作面臨著新挑戰。
一、非洲對中國需求和看法發生變化。首先,非洲國家經歷民主化后在意識形態、發展道路和政治制度取向上與中國的差異性拉大,在政治上對中國的需求發生變化。其次,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非洲國家為擺脫貧困化和邊緣化紛紛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經濟利益在中非關系中的敏感度上升。其三,民主政治框架下的多黨制、言論自由以及經濟自由化,使非洲國家內部的社會集團及其利益表達趨于多元化,也使得中非關系快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易被部分人放大。其四,一些非洲國家既想從中國快速發展中獲益,又擔心自身利益受沖擊,存在戒備心理。部分非洲政治人物受西方影響,認為中國已成為經濟強國,對中國要求過高。部分非洲媒體對中國負面報道較多,使非洲民眾產生模糊認識。
二、西方對中國的指責和干擾不斷增加。首先,中國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地位逐步提高,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學習榜樣,中國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經驗引起非洲國家興趣,發達國家對此不安,涉非事務中更加強調人權等觀念,貶低中國不干涉內政政策。其次,中國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弱化了西方大國對國際事務的主導地位,漸進改變國際政治力量的不平衡。因此西方極力抑制中國在非影響力,加強對非投入,拉攏非洲國家,強化對非控制,并以“中國威脅論”丑化中國國際形象。另外,中國經濟帶動發展中國家整體發展,給非洲人民實際利益,抵消了西方某些產業對非長期控制,西方國家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不斷指責中非合作的正當性,阻礙中非關系健康發展。
三、中國經濟在三個方面(市場、能源、原材料)的高度依賴,引發非洲疑慮。中非貿易雖大致平衡,但中國商品在非無處不在,對當地產業形成一定沖擊,有人甚至認為中國搶奪了非洲商品的歐美市場。
四、部分中國商人的不良行為引發非洲反感。由于中非關系發展迅速,在非人員不斷增加,加之管理措施無法及時有效應對,導致不法行為增多。中國廉價商品短期內雖豐富了當地市場,增強當地居民購買力,但是部分劣質產品引發消費者對中國的疑問,影響中國形象。近年來中國與非洲在能源和原材料領域的合作規模不斷擴大,但有些項目忽視國際合作規則和慣例,在競爭中輕視宣傳環保和持續發展等理念,在經營中忽視協同管理和溝通,引起了部分利益集團的敵意。
五、中國在非投資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投資風險隨之升高。非洲的投資回報率雖然非常高,但投資風險也相對較大,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非洲是世界上投資風險最高的地區。首先,非洲多數國家政治局勢復雜多變,大型投資和長期投資面臨的政治風險相對較高。隨著中國在非洲投資領域和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在非企業遭遇的上述風險也隨之增多。中小企業在應對政治風險方面的靈活性相對較大,但大型投資和長期投資的轉圜余地較小,可能遭受相對嚴重的后果。其次,非洲一些國家的宗教、部族、地區矛盾復雜,社會秩序較不穩定,綁架和搶劫事件時有發生,威脅企業人員安全。其三,當前非洲國家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法律法規時常修改變更,外國公司面臨的司法風險相對較高。另外,非洲多數國家的基礎設施落后、水電供應不穩定,成為外國投資者必須應對的常規性風險。
中非經濟合作的新機遇
一、中非之間不僅沒有歷史包袱,而且長期保持了牢固的傳統友誼,互信互重是中國在非洲實施走出去戰略的獨特優勢。中非雙方都曾經歷了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侵略,經歷了共同的歷史命運,相互之間的信任關系是西方國家所不具備的。另外,中非長期友好,在50年的友好合作中奠定了牢固的傳統友誼。在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過程中,在面對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挑戰面前,中國向非洲國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贏得了非洲國家的信任和友誼。在中國突破西方國家外交封鎖、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主權等涉及中國重要利益的問題上,非洲國家基于對中國的深厚感情給予中國巨大的支持。在中非關系今后的發展中,這種歷史和傳統因素將繼續發揮基礎性作用,幫助雙方克服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把中非傳統友誼繼續發展下去,使得中國走出去戰略在非洲擁有持續發展的廣闊空間。
二、中非之間有繼續加強經濟合作的現實需要。對于非洲而言,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且一貫支持非洲獨立自主地選擇發展道路,反對干涉其內政,支持其平等參與國際事務,因此非洲看重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把中國看做平衡西方影響、維護自身政治利益的重要力量。其次,中國快速發展為非洲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成為非洲謀求和平與發展的倚重力量,成為非洲的發展榜樣。另外,當前非洲正在尋找自己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需要應對全球化的挑戰,以及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威脅,因此非洲國家在聯合自強的同時,重視與發展中國家的密切合作,把中國作為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對于中國,非洲不僅涉及中國領土完整和臺灣問題等根本利益,而且是保障中國經濟平穩、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國執行“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外交政策中最有可能“有所作為”的地區,是中國建立和諧世界理念最受肯定的地區。基于中非之間相互需要相互依存關系的不斷鞏固,中國企業在非洲發展擁有良好的政治基礎,走出去戰略擁有良好的政治保障。
三、非洲經濟的持續發展為中國在非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了良好機遇。首先,目前,非洲經濟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自1995年以來,非洲已連續十多年保持中速發展水平,2003年以來經濟增長步伐加快,達到年均4%以上。非洲經濟良好的發展狀況使得其市場容量不斷擴大,中國對非投資的盈利前景更加廣闊。其次,目前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把經濟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更加重視吸引外資的工作,中國對非投資受到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重視。其三,非洲國家正在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中國企業參與非洲國家工業化的這一過程,無疑將使中國在非投資水平進一步提升。其四,國際社會加強對非減債和援助力度,是中國對非投資的利好因素。非洲國家原本用于還債的資金,將用于經濟建設,新開工項目不斷增加,利于推動中國企業擴大在非業務和投資。非洲產品享受更多出口優惠,對中國企業在非投資具有較大吸引力。
四、中非論壇北京峰會提供了巨大的機遇。目前中非雙方為鼓勵更多中國企業投資非洲,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中國政府在2006年中非論壇期間提出了促進中非合作的8項舉措,包括到2009年使中國對非洲國家的援助規模比2006年增加1倍,3年內向非洲國家提供30億美元的優惠貸款和20億美元的優惠出口買方信貸,設立50億美元的中非發展基金,免除同中國有外交關系的所有非洲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政府無息貸款債務,3年內在非洲國家建立3至5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等。以上舉措無疑為中國企業投資非洲提供了良好機遇。
五、中國企業的比較優勢,是投資非洲的良好保證。20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國大型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中小企業和私營企業發展迅速,輕工、紡織、小家電等行業的中小企業的產業技術已日趨成熟,且擁有了較成功的管理經驗和營銷經驗,在走進非洲過程中呈現出較強的比較優勢。相對西方企業而言,中國企業在人力成本、技術成本方面占據優勢,相對當地企業而言,中國企業的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則更加突出。另外,對于非洲國家市場不夠規范和法制不夠健全的競爭環境,中國企業擁有比較豐富的運營經驗,其技術水平也較符合非洲現階段的需求,能夠在非洲投資過程中節省接入成本。
當前,國際經濟分工的調整在不斷深化,中非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都在上升,中非經濟合作的前景更加廣闊。中非友好關系持續發展,深入發展經濟合作的需要持續上升,雙方良好的政治關系為經濟合作的深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實際需要不斷提升,非洲作為人力資本和原材料極其豐富的大陸,無疑將對中國企業產生越來越大的吸引力。雖然目前中非經濟和貿易合作中還存在著結構不合理、社會效應不夠廣泛的問題,但隨著雙方的合作規模不斷擴大,合作深度不斷加深,中非經濟合作之間存在的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中非經濟合作將迎來一個新的高潮。
(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發展中國家研究部副主任、非洲研究中心秘書長)
(責任編輯:文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