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提到自己的故鄉重點突出在“綠葉對根的情意”,而猶太人則不同,他們的祖先亞伯拉罕并非出生于這片土地,但猶太人心中故鄉的觀念卻比許多民族更非同尋常。
找家鄉
在《圣經·創世紀》的“神呼召亞伯蘭”一節中有這樣的記載:“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于他;那詛咒你的,我必詛咒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于是亞伯拉罕在公元前1800年前后,帶著自己的家人和財產,離開兩河流域,前往“應允之地”的古迦南地,即猶太人所說的“以色列地”。而這也就是猶太人念念不忘的故鄉,這故鄉不是他們祖先生長的地方,從一開始她就帶著濃濃的宗教色彩,她是神對猶太人的“應允之地”。
第一次返鄉
在《圣經·創世紀》的“雅各全家下埃及”一節中記敘了雅各受到神的啟示帶領全家下埃及的全過程,神允諾他將成為埃及的大族。事實上,雅各及其家人來到埃及的年代一般被認為是在喜客索斯人統治埃及的時期,被認為是出于游牧民族生存的需要,猶太人最初的確受到統治埃及的法老的善待。
但是后來情況出現了變化,猶太人在埃及受到不公正對待,開始淪為奴隸,失去了做人的自由。當時新上臺的統治者采取的民族排斥和迫害政策使猶太人面臨民族滅亡的危險。《出埃及記》記載了猶太人為了擺脫奴役、獲得自由,在摩西的帶領下逃離埃及,返回“應允之地”——迦南地。第一次返鄉具有重要意義,從此在猶太人的記憶中,這“應允之地”——迦南地就是他們惟一的故鄉,是他們在外鄉罹難時要返回的土地。
第二次返鄉
回鄉之后,猶太人休養生息進入了輝煌的“第一圣殿時期”,直到亞述人滅了以色列國;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討猶大國,耶路撒冷連同圣殿一道被毀。猶太民族歷史上“第一圣殿時期”就此結束,猶太人的獨立歷史也就此了結。失國的猶大王連同數百名上層人士和學者被擄至千里之外的巴比倫,過著囚徒般的生活,史稱“巴比倫囚徒”。從此重返耶路撒冷,復國興邦的思想開始在猶太民族心中深深根植。當這種思想與猶太先知所宣揚的特殊宗教救贖信念結合在一起后,便逐步形成了后人稱之為猶太復國主義思潮的最初形式。直到波斯打敗巴比倫,波斯王居魯士大帝善待猶太人允許他們重返家園重建圣殿,“巴比倫囚徒”終告結束。大批巴比倫的猶太人最早由所羅巴伯帶領返回故土。
第三次返鄉
之后,猶太人進入“第二圣殿時期”,與第一次一樣因戰爭而結束。經過兩次反對羅馬統治者的“猶太戰爭”,特別是第二次猶太戰爭的巴爾·科赫奇起義的失敗,第二圣殿被毀,標志著猶太民族在以色列地之生活歷史的結束。與“第一圣殿時期”不同,“第二圣殿時期”的猶太人沒有享受到獨立自主之地。實際上,是一個外部強權——波斯、希臘和羅馬對其施行統治時期。在這之后猶太歷史便進入了人們通常所說的長達1800年的在世界各地“大流散時期”。
在猶太人的神學觀念上,這種流散(Galut是一種神學觀念,特指猶太人被迫離開故土,寄居他鄉,即在自己固有家園——以色列以外的地方生活。)被認為是上帝施加在猶太人身上的一種不幸和懲罰,意味著失去家園、遭受敵意、歧視,然而,它又是一種不正常狀態,不會持續下去,通過對律法的遵守和上帝的干預,猶太人終將獲得解放,回歸故土。
從現實來看,猶太人的這次返鄉尤其漫長。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整個巴勒斯坦地區都已經阿拉伯化,自己曾經的家園已經成為別人安居樂業的所在,沒有一個看門人為他們守住哪怕一塊土地,猶太人將何去何從?
散居各地的猶太人遭受不同的命運,在歐洲,他們受到歐洲本土人的迫害和打壓,歐洲(特別是俄國與東歐)的幾次反猶運動都使他們付出了血的代價,促使他們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出路。所以歐洲猶太人更早地覺醒:他們需要有自己的國家,他們要回到上帝的“應允之地”去建立自己的主權國家。
上帝好似在猶太人的基因里寫上漂泊,他們漂泊到埃及到巴比倫再到世界各地。如果沒有排斥沒有迫害,大概猶太人會在散居地安居樂業,“返鄉”便會真的成為一個夢。但命運并沒有給他們這樣的機會,共同遭受的苦難從不曾熄滅返鄉復國的信念。歐洲的復國主義運動于19世紀末興起,1917年英國發表《貝爾福宣言》,準許猶太人返回原住地建立“猶太人之家”。但在當時讓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的可行性實在太低了。不過正如猶太民族以前的歷史都是在苦難中得到機會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這一切的可能大大提高了。希特勒的反猶政策使巴勒斯坦的猶太移民的數量激增,大屠殺使得這一提議受到各國猶太人和各國政府的支持。終于,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關于以巴分治的第181號決議。而這距離復國主義興起已整整50年。猶太人的建國夢實現了,上帝卻讓他們付出了幾百萬生命的代價。
當以色列國于1948年5月根據聯合國1947年通過的決議宣告成立時,一個有主權的猶太人國家終于再次在猶太人固有的家園——以色列地出現,而隨著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猶太民族長達1800年的流散史被畫上句號。
后記
猶太人的幾次返鄉,在意識中從未像這次這樣明確地要建立自己的獨立主權的國家。猶太民族應該說是一個特別能適應環境、隨遇而安的民族,相對過去而言,現代猶太人的自我獨立意識更強了。或許作為一個具體的彌賽亞的人并未出現,但一種獨立的主權意識、對建國的渴望式的彌賽亞卻出現了。
以色列建國后,經歷了四次中亞戰爭,是戰爭造成了猶太人的流散,也同樣是戰爭使獨立主權的以色列站穩腳跟。
戰爭結束后,埃及前總統薩達特訪問以色列,當他說“我們非常樂意和歡迎你們生活在我們中間”時在場的群眾眼中都含滿了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