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善良單純的女性進入被公認為“水深”的影視經紀領域。
要在娛樂行業這個被公認為“水深”的行業里摸爬滾打,一般人的想象中,應該是有手腕和善于應酬交際、精明得滴水不漏的人。而中華娛樂經濟網CEO鐵瑛卻是一個普通而單純的女人,她并不認同行業里復雜的游戲規則,而想嘗試做出更加完善、透明的商業運作機制。
無序中的機會
鐵瑛曾是個普通的家庭婦女,當她最初決定重新出來做點事的時候,竟然遭到了朋友們的大力反對,“你善良、單純,現在的社會不需要你這樣的人。”雖然是一針見血的好意,但她聽了之后十分痛苦:“那時候想不通,覺得社會怎么就不需要我這樣的人了呢。”
她還是決定出來試一試。之后進入了電視劇發行領域,雖然辛苦,但小有所得。此時,鐵瑛對行業有了一些判斷,在她看來,純粹的發行很難在影視產業鏈中站到上游。“好片子所有人都搶著要,制片方根本不會給你;不怎么樣的片子,發行起來又特別難,利潤也有限。”
通過對影視行業的分析,鐵瑛決定自己創業去做經紀公司。在她看來,影視制作處于產業上游,本身也有很長的鏈條,而如何組織起合適的人員就是其中很關鍵的一環,需要一個很好的平臺和機制去完成班底的搭建。
目前國內做得比較早也比較大的影視經紀公司,并不是一開始就從經紀業務起家,多是影視制作發展到一定階段,去收購經紀公司。“跟在別人后邊有什么意思呢?我想做和別人都不一樣的。”她說。這個想法再次遭到了朋友的反對,導演顧長衛都勸她:“別做了,經紀太難做了,僧多粥少。”
鐵瑛沒有動搖,她認為,影視行業有很大的特殊性,人員的配比頻繁流動,完成一部作品,從編劇到導演、演員、工作人員,都需要專業機構去運作。“以前制片方都不愿意用有經紀人的演員,因為擔心支出等問題,現在不同了,如果演員沒有經紀人,就很難被啟用。”她反復強調,現在行業處于無序的局面,但規范化是必然趨勢,在無序中正有創新的可能,這就是切入機會。
縱向看,控制住了影視制作需要的人,就能串聯起產業鏈的上下游。橫向看,經紀服務的對象不僅是演員、導演等影視從業人員,甚至體育明星、知名學者等具有廣告效應的公眾人物,都可以成為服務對象。
上下游延伸互動
經紀公司是典型的輕公司模式,運營成本不算太高,而且收到費用的周期很短。熱情、坦率的鐵瑛在圈中已積累下很多人脈,聽過她的構想后,不少人表示出合作意向。一個法國導演率先答應投資100萬元,想到對方有制作班底和國外的渠道,她非常動心。
不過,隨后的一次野外探險改變了她的決定。在朋友組織的探險隊伍里,一個對影視很感興趣也頗懂行的溫州老板很看好她的公司,決定給她投50萬元。“當時很難決定,一方面是看得見的好處,一方面是我們在共同的游歷中彼此有了了解和信任”,她說。權衡再三,她還是決定和溫州老板合作,放棄了金額更高者。
鐵瑛這樣做有著更深一層的考慮,法國導演的資源僅僅是下游渠道,而且并不一定能起到多大作用。朋友也幫她分析:“50萬元夠填你的缺了嗎?夠了就可以了。”此外溫州的資本比較密集,可以滿足可能的資金需求,“后來我們運作一部電視劇,合作伙伴真的又籌到上千萬元投入。”
公司運行了一段時間后,她發現,純粹的經紀業務會受到產業上下游的制約。為了突破,她深入到劇組,從場記、生活制片等一直做到副導演,還做了一些影視劇的推廣,嘗試在上下游適當延伸。在經紀簽約的對象上,囊括演員、導演、編劇、攝像等。鐵瑛目前又開始運作影視劇,“這樣,我們就能夠有更多的自主權,制作可以拉動經紀,經紀業務也可以便利制作,順便利用以前積累的發行和媒體渠道。”
鐵瑛說:“明星效應是經紀工作最華彩的部分了,雖說人是最難經營的,可人是能不斷經營的,而且隨著累積,人的價值可以不斷在每一單生意里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