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要不斷平衡事業和家庭關系,才能擁有自己想要的完美人生。
凌晨三點,53歲的苑永萍睡了不過4個小時就習慣性起床了,學習到五點多鐘,她開始準備早餐,以讓丈夫陳錫林和兒子“睜開眼就能吃到飯”。不到七點,苑永萍又匆匆出門趕往公司。
此時,龔海燕則正在跑步,“對鍛煉毫無興趣”的她是為了陪著喜歡鍛煉的老公,并讓自己活得更結實而長久一點。她對老公支持自己創業而放棄了很多東西一直心存感念,周末都會盡可能在家親自做飯。
六點左右起床的汝林琪則已經在家簡單處理了電子郵件,并跟家人吃完早餐,七點半左右大女兒出門上學,八點鐘又目送小女兒去幼兒園,隨后她奔向公司開始忙碌的一天。“我現在希望,每天早上小孩起床時看到我,睡覺前也能看到我。”她為此每天爭取能在晚上9點前到家。
主持人楊瀾曾說過一句話,再偉大的舞臺也有謝幕的時候。這給李亦非很大的觸動,“總有一天,甚至可能來得永遠比你想象得要早一點兒。而到那時,你才會發現,最重要的還是家庭和健康。”多年以來,少年習武出身的李亦非閑暇之余仍要舞劍放松一下,有時其丈夫汪潮涌還會吹笛為她伴奏。
一人分飾多角
在職場上拼殺的女性,要想做到生活事業兩不誤究竟有多難?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費涓洪曾以深入訪談形式對30名私營企業女業主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她發現:這30名創業女性中有5人離婚或曾離婚,其中80%都是在創業后離婚的。
費涓洪分析認為,引發創業女性婚姻危機的因素有三:首先是傳統的社會文化認為女人應該以家庭為主,經商便是不安分。離婚者的丈夫都不希望妻子經商,更不愿意看到妻子拋頭露面。其次,女性創業是對傳統性別角色的挑戰,妻子身價上漲后,拉大了與丈夫的差距,有的丈夫在心理上難以忍受。另外,創業一旦遭遇失敗,夫妻間的沖突也會引發婚姻危機。
但她接著指出,女性創業者并非一定要面臨婚姻危機,盡管在30人中有5名有過離婚經歷,同時也有18位與丈夫是創業上的合作伙伴,在共同創業過程中,夫妻分工明確,有較深入的溝通和磨合,反倒能增進感情。上海市婦聯最近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六成以上的私營企業女業主的丈夫直接參與妻子的創業活動,并各取所長,打造合作伴侶式企業。
苑永萍在創業之初就遭到了包括丈夫在內所有家人的反對,陳錫林說:“你衣服做得好沒問題,但做生意不像做衣服那么簡單。你的性格做不了。”后來他到公司一看,才知道妻子到底有多辛苦,跟兒子說“你媽這樣干活,早晚得把命搭上”。

但陳錫林清楚苑永萍一旦決定了做什么事,別人根本攔不住,最終還是自己從政府機關辭職,幫助妻子分擔重任。如今,兩人分工明確:服裝設計、制版到生產、銷售、員工培訓,都由苑永萍負責;而財務、店面裝修、商場促銷活動等歸陳錫林負責。
“做事時該怎么樣就怎么樣”,一旦離開工作,苑永萍仍很清楚“女同志就是女同志,該做的事就得做”。即使再忙,在晚上回家的路上,她都能想到家里沒牛奶了,要買回去。在外面,她也會“給足男人面子”,在向別人介紹陳錫林時,她從不會說“這是我的丈夫”,而會說“我是他的老婆”。
所有出色平衡事業和家庭關系的女企業家都有非常明確的角色定位意識,在企業里,她們是董事長、總經理,甚至是丈夫的上司,但一回到家就馬上回歸她們的家庭角色,扮演一個好妻子、好母親的角色。
親情給人力量
其實,夫妻間如何正確處理位置關系,的確是一門藝術。黃勁說:“最和諧的家庭里一定是一個人有權威,如果兩個人都強或者都弱的話,這個家庭肯定不那么和諧。一個人有權威性,一個人是服從,這樣的家庭組合是最穩定、最和諧的,因為它沒有什么爭吵,也沒有什么意見。”
她認為對于婚姻來說最重要的是合適,沒有最好,就是要看什么樣的人對你最合適,這樣雙方會非常和諧、非常默契也沒有太多的爭吵。
李亦非也覺得這種良好的家庭關系非常重要。在她剛結婚時,夫妻倆曾跟她的媽媽一起共同生活了一年,她媽媽就很吃驚,“你跟你老公居然沒有吵過一次架”,因為作為女兒的她經常會跟媽媽吵架。雖然自稱“是因為老公脾氣特別好”,但李亦非認為,其實家庭也有點像公司,凡事需要事先溝通,他們夫妻后來就找到一個好辦法,在需要決策的事情上先講清楚誰是老板。
汝林琪就非常認可這種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現在小孩正在成長期,需要經常跟學校方面溝通,他丈夫的名字就已經取代了她。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讓她感覺有些內疚,工作結束后就會盡量陪著兩個女兒,去上課或者到戶外游玩。大學時喜歡滑雪的汝林琪自進入投資銀行業后再也沒有玩過,目前她則希望能跟孩子們一起滑雪,自己能重溫過去的美好時光,孩子也能有更豐富的體驗。
對于兩個孩子,汝林琪并沒有明確他們將來具體要做什么,只希望他們自己找到有興趣的領域,然后努力做事。她說:“我與先生會不斷的引導她們去做一些有成就感的事情,不一定是要賺錢的,但必須有向上的意志。”
已經十多歲的女兒對李亦非則是一劑“良藥”,每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回到家里,看出她的女兒就會問自己“你現在的難過值得嗎”?“她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女兒”,一切不順也就隨之釋然了。
家庭也要經營
生長在美國早已西化的Startup Capital Venture合伙人吳安麗(Catherine Ngo)一談到媽媽,也非常溫情:“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開始教育我,以她自己的故事為實例,引導我作為一個女性,怎樣融入社會,怎樣進行社交活動。在我進入工作后,她又教育我,在公司中怎樣實現持續成功等。現在回過頭,我非常感激母親的教導。”
她認為一直默默為家庭做著幕后工作的媽媽非常勇敢,對于“非常成功的工程師”爸爸,她則以“偉大”形容,盡管因為受到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父母希望她的弟弟能繼承和管理家族事業,但爸爸能在工作與家庭之間保持著平衡。
吳安麗也很希望做到這種平衡,她承認,這是一件非常極具挑戰的事情,但自己一直在努力和探索,與父母、兄弟姐妹及丈夫進行有效溝通,因為良好的家庭關系需要“經營”。
的確需要經營。沈宏就說,工作之外她還必須要做4件事情。其中第一件就是一份沒有薪酬的工作:一個星期要為老公做一頓飯。“而且我們有協議,一個月一定要看一場爛電影,因為所有的流行關鍵詞,都在這些類似于賀歲片的電影里。”

沈宏和她的丈夫華山是彼此的初戀。他們先是一起在外交部工作,后來又一起辭職打拼,多年以來他都是她的上司。沈宏則堅持做到公私分明:在公司,不該她知道的事從來不問,一切按他的領導旨意辦事;在家里則從不談公司的事,她作為女主人,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
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邊帶著凱鵬華盈中國基金走向新高度,一邊又在努力經營著家庭的汝林琪對成功的定義,在不同的階段,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大學時就希望自己學業成功,履歷表看起來很漂亮,能為一家大公司工作;而從哈佛商學院MBA畢業后,想法就變成了要追求更豐富的人生體驗,不斷充實自己的實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轉入創業投資領域后,成功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創造一些東西。
2007年最終選擇與KPCB合作,她還是想強調心中成功的定義,“我們希望能夠通過一個全球性的平臺創建一支優秀的團隊,成功培養出優秀企業家和優秀企業,并且和他們聯手,一起打造中國未來的明星企業,當然也希望自身成為中國最好的創業投資團隊。我們相信這個平臺會為中國的經濟、中國的企業以及為中國的高科技發展作出很好的貢獻,這是我們的夢想。”
同處投資行業的毛區健麗覺得工作雖然辛苦,但支撐她每天早起的動力就是來自企業發自內心的一句真心感謝。“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獲得樂趣”,這就是她的價值觀。從小在香港長大的她曾在一家私立教會學校上學,宗教精神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覺得宗教對我的影響不是說一定要去做禱告、誦讀經文等,而是一種堅定的信仰。一個人有信仰太重要了。”
而黃勁則認為成功非常不容易,需要每一個環節都到位,只要盡了自己的努力就好。她表示,“人生最重要的其實是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不管那個生活是什么樣的生活,但那個生活必須是你想要過的生活。”
黃勁的理想是要把安博教育建成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公司,“偉大”不是用值多少錢來衡量,而是消費者能想起來安博這家公司成就了他的未來,他的人生因為安博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我想這個是我們最大的成就感”。她希望用十年的時間去建成一個平臺,讓小孩子從小開始就接受安博提供的服務直至終身,一旦這個平臺建設成功之后,很多人想起來都會因為安博少走了一些彎路,因為安博人生變得更加成功。
不愿透露自己年齡的沈宏相信自己的心理年齡跟女兒現在一樣,“而且將永遠是這個年齡”。她喜歡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后一天來過,“我會把時間很吝惜、很刻薄地分配給創造物質財富,卻很慷慨地把它用來創造精神財富。”在她看來,一個人一生應該是80歲,1~20歲是錯誤的年齡,20~40歲是奮斗的年齡,40~60 歲應該是享受的年齡,60~80歲重回錯誤。因此,20歲的女人要漂亮,30歲的女人要聰明,40歲的女人要智慧,50歲的女人要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