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與導師們一對一的交流中,學到的最有價值的是他們的做人原則和思考方法。
2006年春天,我有幸作為第一批創業家學員加入AAMA亞杰商會“未來科技商業領袖搖籃計劃”,至今已經將近兩年了。更為幸運的是,我在搖籃計劃中結識了我的導師——諾基亞西門子網絡有限公司中國區董事長何慶源先生。近兩年的學習過程,無數次的面對面溝通,讓我的生活中多了一位指引方向的良師益友。如此幸運的不只我一個,這種“一帶一”的指導方式,讓搖籃計劃孕育出了一批新生代的創業者,并為他們鋪平了前進的道路,這些年輕創業家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無所畏懼地在創業的道路上向前飛奔。
除了和導師的互動之外,身在搖籃計劃中的創業家們也通過各種形式的分組活動、輔導員制、集體活動,結下了深深的友誼。在這個過程中,我經常有機會和他們談論起公司創立中的種種問題和困惑,相互介紹解決的辦法和經驗,關系非常融洽。創業家之間也非常樂于分享各自從導師那里得到的經驗傳承,讓個人的收獲也能夠惠及所有“搖籃中人”。
前幾天,我就和第二期AAMA搖籃計劃的創業家、時代圖片CEO黎俊辰聊起一些體會,在許多方面,我們的感受很一致。黎俊辰的導師是百度共同創始人、高級副總裁和首席戰略官徐勇,擁有艱辛但成功的創業經歷的他與正處在創業階段的黎很有共同語言。另外一位令黎印象深刻的導師是曾在美國成功創立了一家上市公司、目前任北極光風險創業投資基金創始合伙人的鄧鋒,雖然鄧并不是其導師,但兩人同樣有機會在AAMA的年會、搖籃計劃導師與創業家的小組討論會上交流。
黎俊辰覺得,在與導師們一對一的交流中,學到的最有價值的是他們的做人原則和思考方法。徐勇堅定正直的品質,鄧鋒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深刻理解,這些他們長期積累所形成的財富,也許對創業家企業經營的近況沒有顯效的幫助,但卻能讓創業家們不斷更新和完善自身的價值觀和方法論,更容易在日常處事和企業發展中找到平衡,奠定成為對社會有價值的企業的基礎。企業間的競爭和賽跑,究竟取決于戰略,取決于執行,還是取決于人?層層剝筍下來,恐怕最終比拼的還是企業和企業家的價值觀。這一點,正是搖籃計劃導師傳承給創業家的最寶貴的東西。
讓黎俊辰受益匪淺的另一個方面是,AAMA亞杰商會由多種多樣身份、職業、背景的成員構成,建立了很好的多文化融合機制。一些自己很困惑的問題,在另一個文化背景不同的朋友那里就很容易解決。我和很多其他創業家也深有同感。在國內時,大家都不愿錯過AAMA組織的各種活動。而一年一度的美國AAMA年會,更是融合了各種國籍、更多行業、新老參差的企業界人士。從2007年12月年會的第一天,我和同行的幾位創業家嚴天亦、鄧臻、陳翌就忙著換名片,從已經認識的開始,不斷通過朋友再認識朋友——典型的Social Network(社會網絡)!舉個例子來說,一個VC往往會認識好幾個同一行業的創業者,而這些人之間卻不熟悉,通過VC這個橋梁,創造了很多同業交流合作的機會。
現代交友中有一個很有名的游戲——“8分鐘約會”,男女坐成兩圈,每人和每個異性只有8分鐘的交流時間,沒想到竟然這次參加年會時有機會和VC玩了一回。這種“一對一”的溝通模式,不僅可以快速地把創業項目介紹給更多VC,同時也能方便地了解其他創業者的情況,看到VC對于其他項目的反應。一次“Dating(約會)”一下子結交VC和創業者兩個圈子的朋友,效率實在很高。
AAMA的成員之間充滿了分享、和諧的家庭氣氛,在國內,大家時常攜妻帶子出席AAMA的活動。在美國開年會時,我們也先被安排到當地著名的紅酒產地納帕谷(Napa Valley)參觀,AAMA中國會員和美國會員圍坐在一起學習紅酒鑒賞,氛圍十分輕松。半天下來,大家都變得非常熟悉了。
兩年過去,我感受良多。AAMA這個圈子中,每一個成員都是一個等待發掘的寶藏,只要你認真去了解。就好像尋找星際的邊緣,卻發現你能找到更大的空間。這些朋友會讓你無論在北京還是在硅谷,都能得到同樣熱誠的幫助,讓創業變成人生的一種享受。
作者為媽媽說(中國)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