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格蘭公園位于挪威首都奧斯陸,占地32 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雕塑公園。園內包含192 組由銅、鐵和花崗巖制作的雕像,共分為四部分,分別是“生命之橋”、“生命之泉”、“生命之柱”和“生命之輪”,故又稱“生命之園”。這一偉大的杰作是由挪威著名雕塑大師古斯塔夫·維格蘭在沒有任何學生或其他藝術家的協助下獨自構思完成的,是他30 多年心血的結晶。
1869 年,古斯塔夫·維格蘭出生在挪威南部沿海小鎮芒達爾,是一個木匠的兒子。維格蘭被稱為天才藝術家,因為他從來沒有在大學里學過藝術,完全是自學成才。維格蘭小時候喜歡讀書和繪畫,尤其喜歡畫人的裸體,為父母所不喜。他經常買糖果哄弟弟當哨兵,自己躲在屋子里畫自己的裸體。父母回來時,弟弟發出警報,他趕緊穿上衣服,把畫藏起來。15 歲時,維格蘭的藝術才華首次在他的木雕技藝中展現出來。父親終于認識到做一個木匠也許會埋沒了他的藝術天才,于是把他帶到首都奧斯陸,期望他能從此由學徒成長為大師。然而,兩年后由于父親去世,維格蘭被迫返回故鄉,暫時放棄了成為一個雕塑家的夢想。1888 年,維格蘭再次回到奧斯陸。這一次,他帶去了由自己創作的大量群雕和浮雕的素描作品,其主題大多源于古希臘神話和圣經故事。雕塑家布林儒爾夫·伯格斯里安在看了維格蘭的雕塑作品后,印象十分深刻,于是把他帶回自己的工作室,并給他上了第一堂真正的藝術課。1893 年,維格蘭拜訪了藝術大師奧古斯特·羅丹,并在羅丹位于巴黎的工作室里看到了大師的杰作,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他特別著迷于羅丹所創作的“地獄之門”和“春宮群雕”。羅丹對藝術的理解深深地影響了維格蘭以后的創作。羅丹在其作品中對男女之間親密無間而又妙不可言的關系的處理尤其深深地打動了維格蘭,他終其一生探究這一主題并取得巨大的成就。
1910 年,維格蘭41 歲,他向挪威政府提出:“給我一片綠地,我要讓它聞名世界。”政府同意了他的請求,將首都奧斯陸的弗羅古納爾公園交給了他。維格蘭大展其藝術才能,把自己后半生的心血全部注入到雕塑藝術對生命的詮釋之中。30 年后,這里果然震驚了世界。維格蘭的骨灰也留在這里。為了致謝和紀念這位杰出的雕塑大師對挪威乃至世界的無私奉獻和不朽功績,奧斯陸市政府把這座公園命名為“維格蘭雕塑公園”。
公園內所有的作品都與人性有關,而且所有人物都以裸體出現。除了受羅丹的影響,維格蘭還認為,唯有以最自然的方式呈現作品,才能讓世人看到人性的真諦。公園內的雕塑逼真寫實,將人物的悲歡離合和喜怒哀樂凝固在
花崗巖和青銅里,表現了人類從出生至死亡各個時期的不同形態與心境,給游人許多有關人生的啟示。維格蘭以人體藝術這一特殊的表現形式反映“生與死”這一永恒的主題,這是他對人類歷史特別是人類藝術史的杰出貢獻。維格蘭這樣評價自己:“也許我的前世就是一個雕塑家。不管外界對我如何強烈地嘲弄和無情地鞭撻,也不管我如何努力地去嘗試尋找另一條生活道路,最終我都會重新回歸藝術之路?!?/p>
讓我們跟隨參觀者進入這座聞名世界的雕塑公園。
生命之橋
走進公園大門,仿佛進入一座開放式的藝術殿堂。首先展現在游人面前的是“生命之橋”—— 一座表現人生成長經歷的很特別的橋,橫跨在維格蘭公園寬闊的池塘上。在大橋兩邊的花崗巖護欄上,每隔數米就有一座青銅雕塑,依次是嬰兒、兒童、少年、成年、老年等人生各個階段的真實寫照,共58 座。兒童的純真無邪、少年的躊躇滿志、少女的綽約多姿、與戀人相擁時的幸福、初為人父母的喜悅、老人的郁郁寡歡……每個形象都栩栩如生,令人嘖嘖稱奇。其中,有一個青銅圓環繞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進行著輪回運動。圓是永恒的象征,男女則是東方“陰陽”的象征,所以這一作品很可能是維格蘭對兩性之間的永恒吸引和不朽愛情的東方式的詮釋。
雖然這組雕塑中的人物年齡各異,但其中老年形象明顯比公園其他地方的要少些,所以這組雕塑旨在傳遞男人和女人之間的信息以及成人和兒童之間的關系。許多個性鮮明的兒童形象在這里表現得栩栩如生,其中最著名的是“生氣的小男孩”。小男孩架著胳膊,緊握雙拳,圓瞪雙眼,緊鎖眉頭,那付生氣的樣子被維格蘭刻畫得惟妙惟肖,讓人忍俊不禁。據說,旁邊那對恩愛擁抱的男女是他的父母,他是因為嫉妒而憤怒。這尊雕塑曾被人盜走,并以此向政府勒索,但遭到拒絕,后來被發現遺棄在一個廢棄的小倉庫里。失而復得的“生氣的小男孩”更加出名。
生命之泉
走過“生命之橋”,就到了“生命之泉”?!吧笔枪珗@里最早的青銅作品,占地1800 平方米,地面均由馬賽克和黑白花崗巖鋪墊。在泉池中央,六位巨人托舉起一只碩大的碟狀容器,從容器中溢出的水幕將巨人們包圍其中。這件作品由六位巨人扛著,代表著人生不同時期的重負。年齡各不相同的巨型男子,既可以解釋為在生活重負下的辛勤勞作者,也可以理解成為生命的成就付出心血者。生命是從水中而來,水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噴泉組雕寓意深遠,而噴泉四周護欄上的20 座人樹合一的組雕顯然就是維格蘭心中的“生命之樹” 。
將人類和樹木熔鑄在兩米高的青銅雕塑之中是維格蘭的原創理念之一。噴泉四壁的浮雕從嬰兒出世開始,經過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直到死亡,反映人生的全過程。而四角的雕塑,一角是天真活潑的兒童,一角是熱情奔放的青年,一角是勞累辛苦的壯年,一角是垂暮臨終的老年,組成人生的四幅畫面。這一組作品浪漫地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關系,演繹了人生的各個階段,從童年、青春期發展到成年,然后漸漸步入老年并由死亡來結束一輪循環。但是,死亡并非生命的終結,而只是一個循環的結束,新一輪的生命又將從那永不枯竭的泉水中源源不斷地噴薄而出。
生命之柱
在“生命之泉”的后面,是整個公園內最具代表性且蜚聲世界的“生命之柱”。石柱高17.12 米,直徑 3.5 米,重270 噸,是在一塊花崗巖巨石上整體雕鑿,由121 個人體雕像所組成的雕像柱。“生命之柱”類似中國古代的華表,是公園雕塑作品的藝術高峰,由維格蘭花費近20 年心血雕刻而成,完成后不久維格蘭就去世了。
這根“生命之柱”完全由獨立的或組合的人體以浮雕的形式構成。底部以逝去的生命體為基礎,在此之上的人體呈螺旋狀向上攀升,運動至中途時稍作停頓,然后以更快的節奏繼續向上升,頂端則由一群弱小的兒童組成。整個柱體刻滿了由下往上、首尾相接、充滿動感、體態各異的人,似乎是掙扎著向上爬,表達了人成長的艱難曲折,展現了人間生老病死的眾生相,刻畫了人類與困難搏斗的情景,令人嘆為觀止。
對于“生命之柱”的理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是人類復活的象征,有人認為是人類在奮斗中求生存,有人認為是人類向往精神世界的寫照,還有人認為是人類對平凡生活的超越以及生命周而復始的輪回。
生之世界
這是由36 組情態不同、年齡身份各異的人物組成的花崗巖群雕,講述著人類生命周期的故事。
每一組雕塑包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物,以展現各種典型的人類生活情形以及人際關系。有男女對坐并凝視著其間的小孩,有孩子們在嬉戲,有青年男女的夢想與喜悅,也有老人對生活的回眸與滿足以及對生命的眷戀。這些群雕在結構和形式上表現出千變萬化的風格。剛開始時,維格蘭或許想保留花崗巖石塊的原始風貌,所以對早期的人物塑造風格更趨于大刀闊斧,渾然天成而較少著眼于細節,之后,他則對結構及人物精雕細琢,并在人物之間賦予了更多的空間。
生命之輪
1930 年初,在“生命之橋”完成后,維格蘭又創作了一個小型兒童玩樂系列組雕,安置在橋下池塘邊的兒童游樂場。在游樂場中央,有一根花崗巖柱,上面托舉著一個胎兒。池塘中常有野鴨和天鵝游弋,儼然一個童話世界。
1934 年,維格蘭又精心設計并完成了大型青銅雕塑“生命之輪”。
沿“生命之柱”后的公園縱軸線走下去的850 米處,是一個鑄造于1930 年的日晷。繞過日晷再上行,在公園的盡頭,屹立著一座“生命之輪”銅雕,由頭腳相連的4 名成人和3 名兒童組成,似乎是由人形成的圓圈在動態地舞蹈。整個雕塑象征著人生生老病死圓滿循環的過程。人不可能永生,但似乎可以死而復生,這就是“生命之輪”。
在公園入口處,矗立著一座維格蘭的塑像:他身穿小開領大衣,一手拿鐵錘,一手拿鏨子。與其說他像獨立高標的藝術家,不如說他更像誠懇謙和的工人。園中的雕塑并非達官貴人或巨賈明星,全都是一些普普通通、沒有具體命名的平凡之人。這里的人體雕塑體現了人類最偉大的感情——愛,親子之愛,父母之愛,伉儷之愛,手足之愛……還深刻地表現了人與人之間在人性本質上的平等,揭示了人性的優點和缺陷、歡悅和痛苦、拼搏和幻滅、和諧和矛盾等復雜的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