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三位客商相遇于客店,都爭自夸家鄉美。社旗客商說:“社旗春秋樓,通入天里頭。”唐河客商說:“泗洲八角塔,離天一丈八。”源潭客商說:“源潭鐵旗桿,離天一桃桿。”這“源潭鐵旗桿”就是山陜會館兩尊標志性建筑。
源潭鎮三面環水,古代素有“小漢口”之美稱。當時源潭鎮水運發達,云集了天下客商。山陜會館就坐落在源潭鎮中心。相傳當年陜西、山西客商經常到源潭做生意發了家,為感謝神靈庇護,一部分客商自發聚資修建會館,因此叫“山陜會館”,當地老百姓叫“關帝廟”。
廟前院甬道東西兩側各豎一尊鐵旗桿,用生鐵鑄成,高約15米,六棱柱形,直插云霄。底座各有生鐵鑄獅子一尊,背馱旗桿,張牙怒視,威風凜凜。旗桿中間有二鐵人環抱旗桿,相視戲語,栩栩如生。再往上有蟠龍盤繞,最頂端各置旗斗,古時有旗,迎風飄展,獵獵作風。旗桿上各有鑄文交代鑄造主持、匠人和時間。時間顯示為:大清乾隆年間。
關帝廟坐落在源灘鎮中心今唐河縣第二高級中學前院內,占地5000平方米,坐北向南。進二院,面臨大街。文革前大門上有戲樓,下有甬道。兩層樓閣,明柱挑角翹沿大三間。兩旁分建東“晨鐘”西“暮鼓”樓,均為兩層方形四柱樓閣,四角高挑,下懸鐵鈴,微風吹過,一片清脆悅耳之音。
由甬道進入院內,便可見聳立中院的主殿——大殿。大殿兩層樓房,基座是兩米高臺。一樓殿內六根明柱支撐上層重量。柱圍3尺有余。基石下方上圓,方形四圍均有浮雕圖紋。殿中供關羽塑像,由關平、周倉護衛。關羽左手捋須,右手持書,丹鳳雙目微閉,威嚴而鎮定自若,儒雅豪放。關平眉清目秀,懷抱印、旗;周倉圓瞪豹眼,張口呲牙,單腿立地,手持青龍偃月刀,令人膽寒。兩山壁畫為“二十四孝圖”,栩栩如生。上層樓前壁為花格窗欞。依窗俯瞰可覽全鎮大部分,遠眺可見唐河宋塔。仰觀脊檁,上書“大清道光貳拾壹年歲次辛丑四月十六日丑時豎柱上梁。”由此可知大殿建于1842年,距今已164年。置身大殿中仍可讓人想象出當年香煙繚繞善男信女匍匐在地的情形。
大殿屋面七脊八獸飛沿挑角,正中立1.5米高兩層綠琉璃樓閣廟宇,中供姜太公神像。樓閣懸匾“摘星樓”,正面兩側四根柱子分懸兩幅對聯“君正臣賢堯舜日,萬民樂業保安康”、“帥旗一展安天下,打神鋼鞭定太平”。背面為:“山西澤州府陽城縣東關琉璃匠人喬維城、喬維翰、喬維垣、喬維藩、喬維剛造。”摘星樓四角各下伸3米長鐵鏈,由大力士引縋。大脊兩端安裝綠琉璃獸頭,上插鋼叉,人稱“鋼叉獸”。下延四角,角脊上置黃綠色金剛大力士琉璃塑像,還有奇異怪獸塑像。東南挑角脊上裝置鐵鏈鎖拿秦檜之跪像,別具一格。屋面用黃綠琉璃筒瓦和就,在陽光下閃爍生彩。大殿東西置配殿,亦為兩層樓房而稍低于大殿,屋面為灰色筒瓦砌成,和大殿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后院寬廣,東西兩旁于道光十八年(1839年)建成東西廊房樓各7間。如今尚存東廊房樓。其他舊舍都隨時光的變遷而銷聲匿跡了。如今一座座嶄新而現代的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電教樓、宿舍樓拔地而起,和古老的大殿交相輝映,共同見證著歷史的變遷。
農家小院
在夕陽中披一身金色的余輝,扛起鋤頭,向家走去。農閑時節,偶爾鋤鋤草只當鍛煉身體。“嗨!”他咳嗽一聲,震得地頭上楊樹稀落的葉子在秋風中微微翻飛,楊樹下偷懶的大黃聽到聲音,懶懶地抬起頭,伸了一個長長的懶腰,一溜小跑跑過來。田埂上或青或黃的草如柔軟的草墊,走在上面讓人腳底只癢癢。大黃跟在身后又蹦又跳,不時地跟草叢中跳起的蟋蟀、螞蚱捉迷藏。
回到家,老婆早準備好了,端上一碗不熱不涼的開水。他“咕咚咕咚”一陣豪飲。從腰間抽出旱煙袋,將煙鍋塞進煙袋,裝滿煙鍋,然后又用大拇指摁摁。跨過幾層臺階,坐在樓房的前檐下。厚厚的呈灰黑色的嘴唇叼著長久被咬已有些細的煙嘴,一只大而粗糙的手握住煙鍋,伴隨著“吧嗒吧嗒”的吞吐聲,一陣濃濁的煙霧在他嘴邊裊裊飄散。煙鍋一紅一亮,灼熱使他的手心又痛又癢。他喜歡這感覺,他乜斜著眼看著身后的樓房。三上三下大三間,城市房子樣式的設計,屋內也有臥室、衛生間、大客廳、洗澡間,連墻和地面也像城市房屋那樣鋪有瓷磚。花十幾萬,是他這幾年的積蓄和兒子在外打工寄回來的錢。嘿,蓋這家伙差點把老本兒花光……他得意地扭過頭,望著齊整的院落。在夕陽的余輝中,院墻上、樹杈上一溜溜的玉米穗閃著金色的光芒。
微微起風了,高大的白楊樹的幾片葉子在空中飄舞一陣,“啪”地一聲扣在地上,驚起了雞窩中的母雞。母雞跳出來,在主人面前拼命地“咯嗒,咯咯嗒”,邀功請賞。驚動了正在玩耍的大黃,它“汪汪”地跑過來,發現并無異常,就順勢臥在主人身邊。“走!”主人拍拍它,站起身,背起雙手,大步向前走去。空中大喇叭正響著村長的聲音:“農民補貼回來啦,大家抓緊時間來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