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Two,Three,Four,
Tell Me That You Love Me More。
Sleepless,Long Nights。
Sighs,What My Youth Was For。
……
想必iPod迷們都對這首歌曲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愛,如果把這首歌曲播放出來,它那輕松優美的旋律也會吸引很多人側耳傾聽,而對于營銷人而言,它可能還意味著更多。
Compete最近披露了一則有趣的廣告成功案例。蘋果最近投放了一系列電視廣告,主角分別是它的三個新產品iPod Nano、iPod Touch、Macbook Air。這三則電視廣告的配樂,分別找來三個不怎么出名的小樂團。雖然歌手不出名,但歌曲卻顯然經過精挑細選,非常好聽,好聽到觀眾看完這則廣告,連忙回到計算機前面去搜尋這些歌曲的名字。
Compete捕捉了從2007年8月到2008年1月,5個月的時間,搜索引擎的關鍵字,發現其中關于這三支廣告的關鍵字,加起來一共有100萬次以上的搜索。其中最好聽的iPod Nano廣告中的Feist所唱的《1-2-3-4》一曲,單單9月份一個月就吸引了42萬次的搜索。可是,問題來了,由于觀眾并不知道這首歌是誰唱的,所以觀眾搜索的字符串大多是“iPod Nano Commercial Song”(iPod Nano的廣告歌),其次是“iPod Nano Commercial”(iPod Nano廣告),再其次是“iPod Commercial song」”(iPod的廣告歌),再其次是“iPod Commercial”(iPod廣告),你可以感受到這些觀眾急于找這支好聽的歌,卻不知道該怎么查,只好模棱兩可地去搜索“iPod那支廣告的好聽歌曲”之類的關鍵字。了解更多請點擊贏銷互聯網站www.vmarketing.cn。
觀眾看到線下的廣告,然后到線上去“延伸閱讀”,這種廣告模式在美國還不常見,因此他們對于蘋果這次廣告成功有點大驚小怪,但在臺灣,這種“線下廣告引到線上官網”的模式已經常見于公車廣告、高速公路廣告及電視廣告了,譬如“搜索‘二代宅’”,就是直接在公車廣告上告訴觀眾:來,到線上搜尋“二代宅”三個字吧。觀眾到計算機前面慢慢搜索,搜索引擎回復了一大堆關于“遠雄二代宅”的廣告,點擊進去就到官方網站,可以馬上得到更詳盡的信息。
更令人興奮的是,臺灣這種“具名英雄”的廣告法,效果肯定不如蘋果的“無名英雄廣告法”。“無名英雄”廣告法顯然高明許多,為什么?因為觀眾看到“二代宅”廣告,他一定要對這個產品有興趣,才會真的到Yahoo!奇摩去搜索“二代宅”,因此可能有三百萬人看到這個廣告,但最后只有幾千人真的去搜索。
但蘋果的廣告則不同,它在廣告iPod的同時,播放一首很好聽的無名歌曲給你聽;歌曲這種東西很通俗,喜歡一段美妙旋律的人,肯定遠比喜歡iPod的人還多很多;想再聽一次這首美妙歌曲的人,肯定比想知道iPod Nano在做什么的還多很多。所以,三百萬人看到這則廣告,可能有高達100萬人都共同覺得“這首歌真好聽”,然后,他回家后,就會跑去搜索“iPod的那首好聽歌曲”,想認識認識這位“無名英雄”。
在這個過程中,問題的關鍵是,買廣告的企業,能不能抓到這些從線下到線上進行搜索的人呢?假如企業可以在這些可能的搜索字符串的結果頁面都預先“鋪好版位”,至少也買足相關的關鍵字廣告,它就不只抓住一萬人,而是抓住100萬人;它可以抓住一群更大的族群,讓他們第二次看到iPod的廣告。了解更多請點擊贏銷互聯網站www.vmarketing.cn。
更妙的是,這種“無名英雄”的廣告思維,其實可以在廣告中埋入好幾個興趣點,例如其中有好聽的歌曲,也有好看的美女,美女說一個謎語,謎語再提到六月份山上的一場健行活動,一個廣告就會制造出好幾個“興趣點”。每個觀眾的喜好不同,男生愛看美女,女生愛猜謎語,老人愛參加山上的活動,無論是喜歡什么,看到這廣告后,回家通通會到搜索引擎乖乖地搜索;無論是搜索“那支某某廣告的美女”、“那支某某廣告的謎語”,通通都會鏈接到廣告主所設置的網站去。這些“無名英雄”加總的吸引力,遠比具名的“二代宅”的廣告力量還大。
那么,除了廣告公司可以快點開始設計這樣的廣告,或者媒體可以快點宣揚這樣的廣告策劃以外,我們通用網絡創業家,除了開一家顧問公司專門做這方面的設計外,能不能從這種有效的廣告模式想到創業的點子?我可以想到的是,做一個網站,讓企業能填入廣告可能帶來的幾個關鍵字,然后讓這些關鍵字出現在Google里面。
另一個點子是,用網蟲共制方式,做出一個“廣告大百科”,廣告才20秒,但里面的所有東西,包括無名歌曲、無名建筑甚至無名模特兒身上所有的無名飾品,通通都具有極強的吸引力。用這個廣告大百科來捕捉所有想要搜索廣告相關內容的網民,只要搜索“那支某某某廣告的那位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美女”,都會搜到這個網站來。了解更多請點擊贏銷互聯網站www.vmarketing.cn。
總之,既然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源源不絕,從中潛在的商機與財富,當然也會跟著源源不絕了。
相關鏈接:
蘋果電腦公司由喬布斯、斯蒂夫#8226;沃茲尼亞克 和Ron Wayn在 1976年4月1日創立。1975年春天,AppleⅠ由Wozon設計。1976年,Woz完成了AppleⅡ的設計。1977年蘋果正式注冊成為公司,并啟用了沿用至今的新蘋果標志。同時,蘋果也獲得了第一筆投資——Mike Markkula的92000美元。
1978年,蘋果準備股票上市,施樂公司預購了蘋果100萬美元的股票,并允許蘋果工程師們研究早已被施樂視為垃圾的PARC操作系統的圖形界面。但蘋果的工程師化腐朽為神奇,并將圖形界面帶進了一個嶄新的時空。
Compete:一家北美的互聯網統計公司,提供網站的流量統計等服務。
二代宅:這是在臺灣很流行的概念,強調營造住宅小區環境以及數字生活。房地產商利用環境共生的概念,運用綠蔭和藝術造景,讓環境變得更有美感,并且強調數字科技安全,以增強建筑在地段和價格之外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