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自己愈發臃腫的身材,不少人只有搖頭嘆息。減肥茶、減肥藥,“七日瘦身湯”,“酸奶加蜂蜜”,健身房里的揮汗如雨,似乎都不能阻擋肥胖在人群中“蔓延”的速度,不少人自嘲:“喝口涼水都長肉!”
到底是什么讓我們越來越胖?這也是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追問的問題。盡管提出了多種學說,但沒有一種能夠確切的解釋肥胖的病因。多數人認為,肥胖是受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影響而引起的綜合癥。
“不可戰勝”的遺傳
很早就有研究發現。肥胖者具有家族性。往往父母肥胖。子女也容易發生肥胖。父母一方肥胖,子女肥胖幾率約為50%;父母雙方肥胖者。則子女肥胖的幾率為80%。有學者指出。這種家族聚集性可能與遺傳和環境因素均有關。因為除基因外,父母的飲食、生活習慣對其子女也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雖然如此。種種跡象表明基因對肥胖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家系調查表明。人類肥胖癥為多基因遺傳。也就說,個體的肥胖易感性受體內多種基因調控,發生的過程也是極為復雜的。
炙手可熱的瘦素
在調控肥胖的諸多基因中,肥胖基因OB是最受關注的一種。人們發現。OB基因的表達產物——瘦素(Liptin),具有抑制攝食。增加能量支出。調節代謝、激素分泌、生殖、免疫和血管增生等生物學效應。研究發現。當體重增加.脂肪組織堆積時,瘦素分泌增加。作用于下丘腦的瘦素受體,可抑制增食欲肽和(或)刺激抑制食欲肽的表達。引起一系列生理反應,包括攝食減少、耗能增加及交感神經活性增強等消耗脂肪的反應。當人體內瘦素分泌減少時,食欲會相應增加,引起肥胖。這一發現無疑成為減肥研究的大熱門。以瘦素為主要成分的減肥產品也擺上了柜臺。不過,對于有些人來講,再多的瘦素。可能也起不到期待的作用。這個壞消息來自“瘦素抵抗假說”。提出這個假說的研究者發現,有些肥胖者體內瘦素分泌并不少。有的甚至反應性的增高,但因為瘦素受體減少或受損,瘦素也就不能起到相應作用,對于這樣的人,應該修復的是瘦素受體的基因。看來。要想讓瘦素發揮作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啊。
“節儉基因”真的存在嗎?
“節儉基因學說”是指在食品供應不穩定的情況下,攜帶“節儉基因”能夠使人們把能量通過脂肪存儲起來以備用,這樣有利于能量的儲存。但在生活富裕后。過量地表達“節儉基因”使脂肪過多積聚。導致肥胖。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大部分時間是與饑餓相伴的。農耕時代。受氣候的影響,人們要最大限度地儲存能量以度過漫長的冬季或者旱季,可以說。是大自然選擇了那些攜帶“節儉基因”的人.而當食物不再匱乏。“節儉基因”仍在盡忠職守的工作,肥胖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在他們的后代身上。
每個人的基因“密碼書”在出生之前都已經被編寫完畢,現階段我們還沒有能力去改寫它,但并不是每個攜帶肥胖基因的人都會變胖,因為肥胖還有另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環境。
可以改變的環境公認的罪魁禍首——飲食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發胖的原因再簡單不過了——吃得多,自然就胖。沒錯,熱量攝入多于熱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發生肥胖的物質基礎。另外。飲食方式及習慣對肥胖的發生也有影響。如暴飲暴食、習慣大量進食、夜食、快食及少咀嚼等不良飲食習慣都是導致肥胖的原因。
胖子們,動起來吧!
相對于吃得多。動得少對肥胖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越來越舒適的舒適的生活環境,使人們缺乏適當的運動和鍛煉,即使吃得不多,本應被運動消耗熱量也會被脂肪組織儲存起來。據報道,每日坐著看電視4小時以上的婦女肥胖發生傾向比1小時h以下婦女高2倍。久而久之,肥胖變成了電視機前“沙發土豆”們揮之不去的陰影。
越郁悶,越肥胖
情緒會影響身材嗎?答案是肯定的。研究發現,情緒能通過影響飲食而導致肥胖,尤其是抑郁等負性情緒者,多有貪食行為,貪食發作時也更加難以控制。甚至有人發現。抑郁癥狀越嚴重,腰臀比增加值越明顯。餅干和冰淇淋可以安慰的不只是兒童,人們在焦慮、緊張時也會通過大量進食來宣泄情緒,但大量進食只能暫時緩解焦慮,之后又會對自己的暴飲暴食而產生負疚和抑郁情緒,尤其是社交焦慮對貪食癥的影響更大。
個性導致肥胖,還是肥胖影響個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胖人大多能吃能睡。開朗樂觀。比體重正常的人更加快樂些,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研究發現,進食障礙者常表現有低自尊、低自我評價、高神經質水平、完美主義傾向等個性特征,但專家不能解釋這種個性改變是由肥胖引起的,還是在肥胖之前就已存在。不過,無論是個性導致肥胖。還是肥胖影響性格,我們都希望看到更多快樂的胖子!
肥胖來自家庭
家庭是社會環境中最基本的單位。在家庭中父母對體重及身材的看法、父母的飲食行為、個性、管教子女的方法以及家庭成員的關系等都會對子女產生影響。研究發現,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待飲食的態度和行為對子女的影響較大。有趣的是。最近一項調查發現。母親的文化程度高,其子女肥胖反而多。此外,在孩子幼年時期,很多父母對孩子行為的獎勵和懲罰多以提供或剝奪美味食品為主。這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一種定勢,結果導致進食量超過孩子的需要量,而促進肥胖的形成。
母乳喂養,最早開始的減肥活動
研究發現。經過母乳喂養的嬰兒在兒童期較少發生肥胖或超重。生命早期營養狀況與今后發生肥胖的關系呈“U”型,即過度營養增加肥胖的危險,而另一個極端,營養低下也與肥胖的危險增加有關。以母乳為代表的適宜營養,則是預防未來發生肥胖的保護性因素。
母乳喂養能預防未來肥胖不僅是因為它特殊的成分。還在于母乳喂養這一哺乳行為對嬰兒能量攝入的調控作用,嬰兒能夠按照自己的需要自動地控制食物的攝入量,乳母也能對哺喂嬰兒的頻率和量作出更好的生理反應。而配方奶喂養的嬰兒更多的依賴母親按配方奶的說明對乳汁的和濃度機械地控制,容易使嬰兒攝入過多食物,這種對嬰兒飽腹感不正確的感知可能導致今后的兒童肥胖。
相對于理論和實踐都處于不明確狀態的基因影響因素,環境對于肥胖的影響顯然更容易控制。吃得再少些,動得再多些,就可以對抗肥胖基因,沒有人是“上天注定”的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