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酒文化的國家。酒已經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酒類飲料的使用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問題。下面就向各位讀者介紹一下飲酒與健康的問題。
酒精的攝入和吸收
飲酒是酒精進入我們體內的主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酒精也可以經過皮膚吸收。曾經有過這樣的報道,有人聽信某些“游醫”之說。用大量的酒糟來浸泡、坐浴治療腰椎病。結果病沒治好,卻造成了酒精中毒,甚至危及到生命。但是,飲酒仍然是攝入酒精的最重要的途徑。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酒精在人體內的“旅程”吧。
酒被喝下去以后,第一站首先來到胃,不少人都認為酒精是在胃里被吸收的,其實不然。酒精吸收主要是小腸,特別是十二指腸。在胃和十二指腸之間有一道閥門,稱為“幽門”。幽門通常是有節律地開放和關閉的。所以酒精通過幽門的速度就成了影響其吸收的最重要因素。我們都知道,空腹飲酒容易醉。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空腹時,液體狀態的酒很快可以通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自然就醉得快。而如果在飲酒之前或飲酒時吃些魚、肉等高蛋白食物,這類食物不容易消化,酒和這些食物混合在一起。也不容易通過幽門,也就不容易醉。但這樣做也并不很科學,因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不但會損害胃腸道和肝臟的功能。也比較容易導致胰腺炎、膽囊炎等疾病。
紅酒摻雪碧——危險的時尚
現在很多人喜歡在喝紅酒時加入雪碧。應當承認。這種喝法口感確實不錯。類似的喝法還有威士忌加蘇打等。不過,雪碧等含碳酸的飲料和蘇打水一樣,會釋放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會促進酒精的吸收,使您醉得更快。
酒量是練出來的嗎?
現代社會的人際交往中。免不了有很多應酬,酒自然是少不了的。不少朋友苦于自己的酒量不盡如人意,甚至不惜“閉門苦練”。可是,酒量真的可以練出來嗎?
所謂酒量,實際上就是我們的身體代謝酒精的能力。這個能力主要取決于肝臟乙醛脫氫酶的多少。這種酶的數量主要取決于遺傳。而不大可能是“練”出來的。比如,有些人天生對酒精過敏。就是因為他們的體內缺乏乙醛脫氫酶,喝下去的酒精不能夠代謝。這樣的人無論怎么苦練。也是練不出酒量的。
除了肝臟乙醛脫氫酶的數量以外,是不是容易醉還取決于飲酒的速度。如果您喜歡“鯨吞豪飲”,飲酒的速度超過了肝臟的代謝能力,恐怕很快就要醉倒。這就好比是在工廠的生產線上,上游輸送原料的速度超過了下游加工的速度。結果必然導致原料的積壓。如果您慢慢地喝,“細水長流”的話,酒精攝入速度低于肝臟代謝速度。那么相對就不容易醉了。
酒可以御寒嗎?
很多生活在北方的朋友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在寒冷的冬日里。喝上幾杯熱酒暖和暖和凍僵的身子,當血液帶著溫暖流遍全身時,感到一種愜意。不過您可能不知道,冬天在暖和的屋子里面這樣喝酒倒沒什么大礙,可要是置身在寒冷的環境中,這樣喝酒那就危險了。
這是因為酒不僅不能取暖,而且還會加快人體熱量的散失。酒精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尤其是體表的毛細血管。當血管擴張時,流過體表的血液就會增多。這樣就不斷地把血液攜帶的熱量通過體表散發,雖然身上覺得暖和。甚至還會出汗。可實際上體內的熱量卻在不斷散失。這個過程醫學上稱為酒精的“假發熱”。在寒冷的環境中,要最大限度地保存體內的熱量,這時如果大量飲酒使熱量散失。其結果非常危險。
很早以前英國人就很了解酒的散熱作用。所以夏天在大太陽底下出門時,都會隨身帶著扁酒壺,時不時喝上一點,以維持衣冠楚楚的紳士風度。如果人長期大量飲酒的話,體表特別是面部的毛細血管反復擴張,最后就會失去彈性。造成永久性的舒張。皮下會聚積更多的血液,這就是為什么酒鬼大多都是紅臉膛、酒糟鼻子的原因。
酒精是興奮劑還是抑制劑
可能有不少朋友都認為酒是興奮劑——武松要是沒喝那么多酒。能三拳兩腳打死猛虎嗎?可是事實正相反,酒精是一種典型的中樞神經抑制劑。
研究發現。大腦的功能分為很多層,也是下級服從上級的。大腦的最高“司令官”叫做“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俗稱“警覺系統”。在警覺系統這位最高層領導以下。按照由高到低的等級,依次是負責思考和學習的大腦皮層、負責運動和肌肉調節的小腦、負責知覺的中樞以及最下級的負責呼吸和心跳的中樞。但是,當上級功能不夠強、管不住下級時。下級就會造反。酒精作為一種中樞抑制劑,它作用的方向是由上至下的。也就是說,從警覺系統開始一層一層向下抑制,其深度取決于酒精在血液中的濃度。
當只喝少量酒。酒精在血液中的濃度達到0.05%時,警覺系統開始受到抑制,這時人在精神上放松下來,警惕性降低。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駕車比較容易出事,這就是為什么不能酒后駕駛的原因。同時,由于警覺系統這位最高級指揮官被抑制了,群龍無首,下面的大腦皮層就開始蠢蠢欲動了,思維表現出一種脫抑制性興奮。這時候突出的表現是言語散漫、話多、浮夸,平時不敢說的話,不愿意說的話統統涌出來啦。“酒后吐真言”就是這個階段的真實寫照。與此同時,因為缺少了警覺系統的管理,情緒上開始出現爆發性宣泄,有些人會出現大哭大笑。
此時有些人仍覺得不能盡興,于是繼續喝下去。當酒精在血液里面的濃度達到0.1%的時候,先前得到解放的大腦皮層也被抑制了,表現為飲酒后,開始話挺多,越喝話越少。同時由于大腦皮層也被抑制,小腦開始躍躍欲試了。這個時候人的行為舉止變得輕浮、草率,有的還帶有攻擊性和挑釁性。酒后的尋釁滋事往往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繼續飲酒使血液里面的酒精濃度達到0.2%時,小腦也開始受抑制了,運動和肌肉調節功能受到影響。這時人的腳下就好像踩了棉花一樣。出現醉漢特有的歪歪扭扭的步態。如果酒精濃度達到0.3%。全身肌肉過于松弛,人往往就站不起來了,開始還在桌子邊喝呢,一會兒找不見人了——溜桌了。
有些人都喝到桌子底下了。還沒喝夠。繼續飲酒會使血液里的酒精濃度達到0.4%。于是控制知覺的中樞就會被抑制,人就醉得睡過去了。按照常理。如果喝到失去知覺睡著了,飲酒過程應該就結束了。但是有少數人,尤其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在短時間內灌下了大量的酒,使血液中酒精濃度急劇上升,于是使酒精干擾到了維持生命的基本中樞。使呼吸和心跳受到了抑制。酒精濃度一旦達到0.5%~0.6%,就會出現生命危險了。
借酒澆愁愁更愁
有不少人在不開心的時候習慣去喝上幾杯,喝酒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情緒,這就是常說的“借酒澆愁”了。不過。這可不能算是個好主意。
5-羥色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分泌減少時人就會產生抑郁情緒。分泌增多則可以改善心情。酒精在中樞神經系統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使大腦中的5-羥色胺分泌增加,所以郁悶的時候飲酒確實會有暫時改善情緒的作用。但是酒后的5-羥色胺分泌增加實際上是一種透支。如同在刷信用卡,喝完酒以后幾個小時人體大量釋放5-羥色胺,透支了之后幾天的用量。當時情緒是好了,剩下的幾天該怎么辦呢?于是很多人只能繼續飲酒,酒癮往往就是這樣形成的。長此以往。5-羥色胺總是透支性分泌,最后的結果就是耗竭——“信用卡”被刷爆了。所以長期大量飲酒的人會持續存在抑郁情緒。所謂“借酒澆愁愁更愁”就是這個道理。
有人說酒是個好東西,有人說酒是慢性毒品。其實,酒本身并沒有好壞,好和壞要取決于怎樣使用它,您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