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萬物都是由元素構成的,人也不例外。現在。我們已在人體內找到了81種元素,其中有20余種是構成人體的所有組織和器官,參與各種生命活動所必需的。我們把除了碳、氫、氧、氮之外的元素通稱為礦物質,如鈣、磷、鈉、鉀、鐵等。人體的健康狀態與礦物元素密切相關。
當今社會。由于膳食構成的改變以及不良飲食習慣等問題,兒童和老人容易發生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因此,很多人盲目地長期補充微量元素。結果,不但癥狀沒有好轉。卻添了新的毛病。其實,體內元素過量,反而對健康有害。
膠原蛋白纖維通過硅和銅交聯在一起才能形成網狀的血管。體內硅和銅供給不足,它們交聯不好,就沒有彈性。容易變形;硅和銅過多,過度交聯。血管會變硬、變脆,容易破裂。牙齒包裹的釉質層也與元素有關,人體缺氟。釉質層不夠堅硬。容易出現“齲齒”;氟過多,釉質層變脆,會一塊塊脫落、形成黃斑牙。把吃的食物變成人體需要的能量和各種活性蛋白質。要經過復雜的生化反應,這些反應需要近千種生物酶的催化才能完成,很多生物酶的活性中心都是各種礦物元素。人要健康地生活。新陳代謝必須按正常的規律進行,各種生物酶要保持一定的活性。礦物元素的供給也要“相宜”才行。所以,人體對元素的需求是一定的,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
人體不能自身合成礦物質,必須從食物中攝入。各種元素經過胃液的作用,從食物中解離出來,在小腸吸收時必然相互影響。比如,鋅、鐵、銅等金屬元素與金屬硫蛋白結合后,才能進入腸細胞,某種元素供給過多。就要影響人體對其它元素的吸收。所以。食物中各種元素的比例與人體的需要量相一致時。吸收率才最好。
生命活動需要各種元素的量是一定的,而食物的供給卻每天不同,為了緩解這個矛盾,人體建立了多種元素的“存貯庫”。鈣存在骨骼中,鐵、銅存在肝臟內……。因此,人體允許各種元素的供給在一定范圍內變化,不同元素的允許范圍相差很大。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既出現過元素缺乏造成的疾病,也有過量攝入帶來的傷害。甚至造成死亡。
1960年前后,埃及的一些農村由于嚴重缺鋅出現侏儒癥,十五六歲只有1米高。像小孩一樣,補充鋅以后,半年內都長高了。而一些鋅制品廠的工人,作業時過量吸入鋅蒸氣會出現高熱、嘔吐、昏迷等鋅中毒癥狀。
20世紀70年代,黑龍江省克山縣由于土壤中含硒量低。人們每天硒的攝入量不到15微克。造成心肌能量供給缺乏。易患表現為心肌肥大、心力衰竭的克山病。補充亞硒酸鈉后得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也引起了人們對硒的關注。而硒原來被認為是一種毒藥,可以致人于死命。20世紀90年代就曾發生過因不科學補硒而發生中毒的悲劇:內蒙古牧區用硒防治大骨節病。有一個牧民家庭。男主人把全家四口人應在一周內服用的亞硒酸鈉都摻在白面中,烙成餅吃了下去,24小時后出現高熱、嘔吐、心力衰竭等硒中毒癥狀,搶救無效而死亡。
大家都知道。人缺鐵會面色蒼白、抵抗力低下,影響生長發育;但是攝入的鐵過多,它會在體內四處游蕩,會損傷遺傳物質DNA和RNA,使癌癥高發。
所以,補充礦物元素多多益善的觀點是錯誤的。實踐中發現,一些元察缺乏和過量的表現常常相近。
骨髓生成的白細胞經過胸腺素的激發才有消滅細菌、病毒的能力。胸腺素的關鍵成分是鋅元素,缺鋅時白細胞不能活化,造成人體抵抗力低下;而高鋅時。胸腺的功能紊亂,也會導致免疫力下降。而且,大量攝入鋅后,免疫系統會出現急性炎癥反應,使人出現高熱、嘔吐、昏迷等。
硒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有增強免疫力、防癌的作用,但是,過量攝入硒,它又會和體內谷胱甘肽等活性蛋白質發生反應,產生大量自由基,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
有些人自認為某些癥狀是由于缺乏某個元素造成的,補充后癥狀沒有消失就認為劑量不夠,再加量補充,反而可能出現更壞的結果。所以,元素的補充必須量力而行。不能長期無限制進行。更不能大劑量補充。經過長期研究,我們已經掌握了鈣、鋅、鐵、硒等人體重要礦物質的每天必需攝入量及最大安全供給量。
那么,如何合理補充元素。避免過量攝入可能帶來的傷害呢?由于人們每天要從飲食中攝入各種元素。對于那些自認為可能缺乏而想補充的人,每天的供給量不要高于推薦攝入量的1/3;醫生確診缺乏某種元素的人。其補充量可接近每天推薦的攝入量;為了治療某種疾病,需要大量補充時,其供給量也不應高于最大安全攝入量,持續時間不要超過1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