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今年45歲,是一家公司的高級工程師。最近他忽然得了一種“難言之隱”,經常會感到腹脹不適,有時便秘,可有時又頻繁腹瀉。癥狀來的時候,老張急得要命,可到了廁所后,盡管使出了吃奶的力氣,還是沒有“成績”,弄得老張苦不堪言。醫生對老張進行鋇餐透視、結腸鏡、腹部B超等檢查后,對他說:“你的胃腸‘鬧情緒’了,是一種‘腸易激綜合征’病(以下簡稱腸易激)。”什么是腸易激?怎樣才能避免腸易激呢?
胃腸“鬧情緒”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吃飯時間不定,還經常熬夜,種種因素導致的胃腸功能紊亂,即“腸易激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腹痛,伴有腹瀉、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并有經常性腹脹,排便或排氣后緩解。此類病人已占消化專科門診量的34%,是除了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外最常見的功能性消化疾病,以學生、公務員、白領、知識分子等從事緊張腦力勞動者高發,女性比男性更常見。
可是本病到醫院的就診率只有25%左右,有75%的病人并沒有到醫院就診,真正到醫院求醫并經醫生確診的病人只是冰山一角,所以腸易激綜合征從發病到確診病人平均花出的時間是2.7年,而且反復發作不易根治。
情緒波動(如焦慮、抑郁、憤怒等)、工作量劇增、經濟負擔加重、下崗失業、親人故去、家庭糾紛、失戀或某些特殊食物、特別烹調方法等,均可能成為刺激因素。
自我診斷法
在過去的一年內,有多于12周(連續或不連續)的時間里發生腹痛或腹部不適,且出現以下三項特征中的兩項表現:排便后疼痛及不適減輕;疼痛及不適時伴有排便頻率的改變;疼痛及不適時伴有大便軟硬度改變。
心理因素腸病發中十分重要。且常是促使患者求醫的直接原因。所以“腸易激”的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只有心胸寬廣,情緒樂觀,遇事豁達,努力提高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才是預防本病的最好措施。
增加纖維食物的攝入無論腹瀉還是便秘,補充纖維都有好處。纖維可加速食物的運轉,使糞便變軟,增加糞容量。因而使排便順利。瓜果、蔬菜、谷類、玉米等食物都富含植物纖維。每日膳食只要做到合理調劑,粗細糧科學搭配,就能解決纖維攝入的問題。
限制產氣食物的攝入 產氣食物經腸道細菌分解產生的大量氣體,可使腸道擴張,腸蠕動緩慢,引起腸脹氣、腹痛、便秘或腹瀉。咖啡、碳酸飲料、酒精、豆類、甘藍、蘋果和葡萄等都屬于產氣食物,需少食、少飲為宜。
規律生活、規律飲食本病患者常有生活、飲食不規律等,應注意指導患者尋求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規律,做到按時作息。同時還要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保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飲食要清淡,易消化。注意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不過饑過飽,不暴飲暴食,這樣有利于腸道消化吸收平衡,避免因無規律飲食而致腸道功能紊亂。
指導自我松弛訓練 某些患者常處于精神緊張狀態,因而指導其進行自我松弛訓練十分必要。最簡單的方法是囑咐患者于緊張工作后,聽聽音樂或散散步,也可以進行催眠療法、暗示療法,均有一定的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癥狀明顯的患者,一定要到正規醫院進行正規的診治。如果出現貧血、消瘦、發熱、腹部包塊、大便帶血等警報信號,說明病情有變,應及時就診,以免耽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