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夫妻吵架或和人爭斗等難堪場面被孩子目睹后,父母的做法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至關(guān)重要。我在這方面深有體會——
記得在我兒子4歲左右的時候,我家因為買房欠下一屁股債。而正在這時,兒子卻在玩耍時把鄰家小孩的一個手指切下來了。賠償問題使我們焦頭爛額,對方家長不依不饒地找上門來,大吵大鬧,甚至要搬走家中的物品。我說盡了好話,用盡了十二分耐心表達自己會賠償?shù)恼\意,對方就是不相信,還揚言要上法庭。兒子看看別人又看看我們倆,那種表情使我真想找個地縫鉆進去。
他們走后,本以為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沒想到吃午飯時,兒子又冒出一句話:“媽媽,是不是因為我才欠人家好多錢的?”我一聽心疼極了,把孩子拉過來安慰他說:“家里不是因為你而欠人家錢,而是我們買房時把家里的錢都用光了,所以現(xiàn)在才沒有錢。但是我們只要努力賺錢,平時盡量節(jié)省,我們很快就會有錢的。”還沒等我說完,兒子就迫不及待地表示:“媽媽,我以后不要你買那么多玩具了,我給你省錢!”他的表情從剛才的沮喪變成了自豪,好像他要開始承擔(dān)起家庭責(zé)任了。我趕緊說:“哎呀,太好了,只要我們?nèi)齻€人都省錢,我們家肯定很快就會有錢的。”趁此機會,我又不失時機地跟他講了一些爸媽賺錢不容易的道理,兒子認真地聽。還不住地點頭認同,他一下子像長大了好多。
兒子7歲的時候,我和老公鬧了一次很大的矛盾。那天,毛賊偷走了我的手機,我卻懷疑是老公賭博輸了錢拿我手機去抵債了。老公一聽氣得把他自己的手機都摔了,我也不甘示弱,拿來菜刀就要砍電動車。兒子嚇得面如土色,尖叫一聲躲到床腳邊去了,我涕淚橫流,一邊收拾東西一邊叫嚷著要離婚,當鄰居聞聲過來時。兒子正淚流滿面地拖住我的腿不讓我走。
兩天后,婆婆打來電話說我兒子這兩天總是一副悶悶不樂、提心吊膽的樣子,還問奶奶:“我爸爸媽媽離婚了,我怎么辦呀?”這時,我才認識到這次吵架我只顧及到自己的感受,而沒考慮到這件事對小孩子心理的傷害。晚上,我主動跟兒子說,那天的事是媽媽錯在先。兒子臉上的表情一下子就輕松了許多。“那你們會離婚嗎?”我說不會。“哦,你們以后不要那樣打架了好嗎?好可怕的。”我向他保證以后再也不干那樣的傻事了。我說:“我不該懷疑你爸爸,這次你爸爸真的生氣了,他可能還在怪我呢。”這時。兒子卻反過來開始安慰我:“別怕,有我呢!我會去跟爸爸說的。”他飛快地跑到他爸爸那里,我聽見他在問他爸爸:“爸爸,你是不是還在生媽媽的氣?”他爸爸說沒有。“你沒生氣那就好,那你該向媽媽道歉,你打人就不應(yīng)該。”聽著兒子那稚氣的聲音,我感覺他就像一個小裁判似的。
從那以后,無論發(fā)生多么尷尬的事情,我都會及時地跟他解釋。這樣一來,我們母子倆的溝通比以前更多更好,無怪乎別人都說我兒子比一般孩子更成熟懂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