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僅次于印度的全球第二大接受匯款國,
兩年前的一天讓張耀麟印象深刻。當時,他只把自己的E-mail地址告訴了對方,不一會兒他就收到了來自加拿大的一筆1美元的國際匯款。
“我們非常感興趣。”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下稱浦發銀行)副行長張耀麟對記者表示,在親身體驗這種創新的匯款模式后不到三個月,浦發銀行便在國內率先推出了E-mail匯款業務。

不久前,當初為張耀麟匯款的加拿大Paystone公司來到中國,正式與浦發銀行簽署合作協議,聯手推出E-mail國際匯款業務。
這種創新的方式以E-mail地址作為境外的收款賬號,國內匯款人辦理匯款無需選擇復雜、專業的匯款路徑,只要有境外收款人的E-mail地址就能辦理匯款。另一方面,境外人士只要有E-mail地址就可以安坐家中,通過國際互聯網辦理向中國的收發匯業務。
張耀麟說,除浦發銀行網點外,其個人網上銀行也提供匯款服務,使匯款人能實時發起匯款申請。“全天候24小時可以網上辦理。”
由于匯款路徑通過互聯網,因此其安全性備受關注。對此,雙方均表示對匯款實施全程監控,并利用收妥回執短信通知、動態密碼、身份證件等加以確認。張耀麟表示,將這些信息結合起來,足以保證匯款的安全性。
加拿大Paystone公司是一家主營匯款的金融服務公司,其自行開發的基于國際互聯網的支付平臺應用于跨國匯款、在線支付、在線多幣種兌換等領域,提供的E-mail匯款服務在同行中具有領先地位,范圍包括加拿大,美、英、法等15個國家,涵蓋全球10000多家合作銀行。
兩者合作可謂各取所需。浦發銀行從此可以擁有一個個人跨境匯款的新通道,獲得可觀的中間業務收入和外匯存款;而Paystone公司則借此打開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戶,完善其國際網絡,在日趨激烈的中國匯款市場中爭得一杯羹。要知道,中國是僅次于印度的全球第二大接受匯款國,2007年預計達2000億人民幣。
價格大戰
龐大的國際匯款蛋糕誘人,各種匯款方式被不斷創新出來,使得匯款業競爭進一步加劇。
中國的國際匯款市場已被美國西聯匯款公司(下稱西聯)、英國速匯金公司(下稱速匯金)等全球匯款巨頭搶占,作為遲到者的Paystone公司要想有所作為,除了推出如E-mail匯款業務外,還必須設法應對早已打響的價格戰。誘人的價格是迅速獲得客戶青睞的法寶。
價格戰意味著必須讓成本更低。不同于傳統的電報或票據托收類型的國際匯款,Paystone公司匯款的接入方式是利用國際互聯網,運營模式成本較低,可以給客戶帶來較低的匯款手續費支出,同時相對于其他一些國際匯款公司,不需很大的諸如專線設置等的初期投入。
Paystone公司跟浦發銀行合作推出的國際匯款業務采用超額累進收費標準,無中間行費、電報費等附加費用和不可知費用;境內匯出匯款時,鈔匯同價,現鈔匯款不再需要另行支付鈔折匯的費用;境外匯入匯款可以以現匯方式直接匯入浦發銀行的銀行卡。
“我們的價格比對手低3成多。”Paystone公司負責人表示,這會讓其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當然其他對手也不會歇息,最近,在同農業銀行、中國郵政等合作推出國際匯款業務后,已占據國內10%市場份額的西聯再次聯手中國光大銀行,從2007年12月1日起正式推出全球匯款業務。西聯在中國的合作網點已超過25000個。
另一國際匯款巨頭速匯金同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和交通銀行合作后,其覆蓋面僅次于西聯,目前在中國內地17個省份、70個城市設有數千個網點,且網絡正不斷擴張之中。
價格戰首先在這兩家巨頭間展開。兩年前在與工商銀行合作之時,速匯金便使出價格殺手,降低國際匯款手續費。把此前從中國匯出1000美元所需的50美元的手續費猛降至15美元。
由于受服務網點(浦發銀行在全國僅有400多個營業網點)所限, Paystone公司進入后一時還很難攪動國內匯款市場格局,但其僅為同行2/3的低廉手續費加劇了市場競爭。
當然,要想最終贏得市場,價格只是手段之一,他們還都各有各的絕活,如Paystone公司推出了E-mail國際匯款服務,西聯及速匯金的最大特點是國際匯款不需要賬號和信用卡,這對于沒有該銀行賬號、又不太習慣使用信用卡的中國人十分方便。
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讓客戶省時省心,最大限度的便利和快速也成為各家公司共同追求的目標。西聯、速匯金能夠在短短幾分鐘內實現跨境匯款。
與全球最大的匯款公司西聯相比,速匯金在服務網點上略顯弱勢,但在幣種選擇上,速匯金略勝一籌:目前西聯在中國僅接受美元現鈔的匯款業務,而速匯金匯出業務不僅將有多幣種選擇,對現匯或現鈔匯款沒有限制。
享受中國市場蛋糕
匯款業曾一度遭受冷落,在信用卡日益普及、網上購物盛行的“無現金”時代被認為是沒有“錢途”的行業。上世紀90年代末,西聯瀕臨破產的命運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
在被美國第一數據集團公司(FDC)兼并成為其子公司后,西聯獲得了重生。與其說是FDC救了西聯,不如說每年數以百萬計涌入美國的移民讓這家百年老店煥發生機。比如在2003年,西聯僅在匯款這一項業務上就收入30多億美元。
2007年第二季度,西聯運營收入增長8%,達到12億美元,其中,該公司來自C2C業務(用戶對用戶)的交易收入超過10億美元。
目前全世界14%左右的匯款業務都是通過西聯來完成的,西聯在中國約有10%的匯款市場份額,其市場份額均領先于其他國際匯款公司。
眼下,進入中國市場十余年的西聯正與同行共同分享中國國際匯款業的大蛋糕。
世界銀行最新公布的《2007年世界匯款趨勢》統計顯示,2007年預計全球匯款將達到31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萬億元),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匯款將達到24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8萬億元)。 其中,印度、中國和墨西哥成為世界接受匯款最多的前三個國家,向中國的匯款總額將近2000億元人民幣。
世界銀行表示,這些數據是根據官方記錄統計的結果,如果將未經記錄的匯款計算在內,實際匯款額還會更高。
市場是匯款巨頭布局中國的最大驅動力。5000萬海外華人形成的龐大市場、中國GDP的持續增長以及中國海外留學生的逐年增加,極大地促進了國際匯款巨頭的在華業務。另一方面,中國人和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個人跨境匯款的需求也變得十分迫切,加上人民幣升值,由此帶來國際匯款需求激增。
政策上也有好消息。政府需要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規范外匯資金的雙向流動。在打擊違法違規資金跨境流動的同時,鼓勵支持國家機構監控下,有序外匯流通渠道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