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為中共中央黨校一年制中青班(第23期)第14課題組的調研報告,調研組組長為王志學、馬須倫,調研組成員有韓建國、聶曉夫、魯向東、王久玲、向欣、李克平。本刊發表時略有刪節。
企業創新是企業基于生存發展和競爭需要的必然選擇,主要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體制機制和商業模式創新;一場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熱潮已經形成;國有企業提高競爭力最為關鍵的因素是提高創新能力;當前,影響國企創新能力的核心是創新的動力機制問題。
一、國有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的動力、條件和環境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得到提高,特別是一批民營和混合所有制企業,通過不斷創新迅速成長起來。概括起來可分為:生存壓力型、競爭擠壓型和戰略成長型等三種類型。
生存壓力型,中興通訊較為典型。中興通訊面對通訊市場由“性價比”競爭向“知識產權競爭”轉化的趨勢,建立了結構化的需求開發能力。
競爭擠壓型,格力電器較為典型。格力電器面對家電制造產業白熱化的競爭態勢,實施了空調專業化經營戰略。
戰略成長型,華為公司較為典型。華為公司基于企業成長第一而非利潤第一策略,在技術創新、管理流程和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國際化的全球同步研發體系。
與此相比,大型國有企業在創新的動力、條件和環境方面存在諸多制約因素,突出的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立足長遠的創新動力不足。由于國有企業改革還有不到位的地方,企業家形成機制等問題仍沒有根本解決,許多國有企業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市場主體,創新成果沒有與企業管理團隊的利益掛鉤,企業創新缺乏充分的內在動力。企業高管人員迫于短期業績壓力,不會主動選擇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這類“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創新道路。
二是條塊分割和部門準入限制制約了企業創新。由于存在部門本位,又缺少解決摩擦的協調機制,企業創新受到條塊分割的制約。
三是行業壟斷抑制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一方面,壟斷使一些企業可以輕易獲得廉價生產要素、大量訂單和利潤的持續增長,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企業缺乏動力冒險創新。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壟斷,生產要素趨緊、環保監管從嚴、需求條件挑剔的壓力不能通過市場機制傳導至這些企業,使它們缺乏優勝劣汰的壓力,大大抑制了創新的積極性。
四是國有企業現有考核體系應加入企業創新的指標。創新需要資金投入和一定的時間來檢驗。國有企業的管理者在任期內增加技術研發投入,意味著風險的增加、利潤的減少,投資后產生的效益可能是下一任的業績,這些都影響了其創新的積極性。另外,在國有獨資和控股企業中經營者的創新決策還受到授權不足的限制。
五是支持企業創新的政策、法律、環境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對創新過程的激勵和創新成果的保護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有待完善,技術創新政策法律的完整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有待進一步加強。此外,資本市場、金融體系缺乏對創新的有效支持,都直接影響中國企業的發展和創新。
二、企業創新的誤區和創新實踐
具體分析,企業創新、特別是國有大企業創新活動,必須避免以下現象:
1、企業創新要避免“唯技術論”,管理創新是企業提高效率的基礎和保障。有的企業將創新狹隘地理解為技術創新,只關注技術創新。事實上,企業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諸多內容,而管理創新是企業提高效率的基礎和保障。國航作為一個交通服務型企業,通過管理創新取得了顯著效果。國航針對公司管理幅度大的特點,為增強對營業部的控制力,對市場做出快速反應,解決“天高皇帝遠”等大企業綜合癥,按照“資源集中、鏈條縮短、管理下沉、指揮前移”的管理思路,加快企業組織架構由“寶塔型”向扁平型的轉變,資源格局由“塊塊型”向系統型的轉變,最終實現公司由生產管理型向市場導向型轉變,確保了安全飛行和優質服務,增強了企業競爭力。為了實現構建流程型組織的目標,華為公司堅持持續的管理變革、充分借鑒了世界級管理咨詢公司提供的管理經驗,系統地引入了IPD集成產品開發和集成供應鏈,實現了部門管理結構模式向業務流程化管理模式的轉變,全面構筑了客戶需求驅動的流程和管理體系,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端到端交付,從而把產品的開發周期縮短了50%,產品的不穩定性降低了2/3。同時,對人力資源體系和員工持股計劃、財務管理、質量管理和組織變革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管理創新,有機結合了業務流程和員工激勵機制,大大提高了執行力和管理效率,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2、企業創新要避免“唯產品論”,商業模式創新是拓展市場需求的重要途徑。商業模式的創新不僅能夠極大地降低產品經營的市場風險,而且能夠充分挖掘產品的內在價值。神華集團立足煤炭采掘業,不斷向下游產業延伸,實行了“煤運港電”一體化商業經營模式,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協同效應和盈利能力,提高了傳統產業競爭力,使公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企業。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通過細分市場,針對不同的目標顧客,采取不同的營銷模式,并結合相關技術的進步開展增值服務,不斷創造新的需求。商業模式創新不僅能夠將潛在的需求轉化為現實的需求,還可以為運營商和服務企業在最終需求和技術創新之間架起橋梁,引導技術創新。
3、技術創新要避免“唯原創論”,以市場為導向選擇技術創新路線。有的企業盲目地追求最高、最新、原創的技術,不注重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企業應該在堅持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的同時,直接“拿來”一些現有的成熟技術,通過外部技術共享發揮后發優勢。華為公司堅持資源共享的原則,在70%模仿的前提下,進行效益最大化的創新。華為認為,對核心技術的掌握能力是企業的生命,但并不是技術領先越多越好,也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更不能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貿然追求創新。截至2006年12月31日,華為累計申請專利達到19187件,在世界同行中排第28位,2006年銷售收入達到656億人民幣,海外銷售額占65%。南方電網公司作為公用事業企業,把創新的著力點放在解決能源約束和保障安全運行技術的研發上,2006年年底開工建設了世界第一條±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云廣工程,挖掘了西部供電潛力,為實現西電東送戰略目標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4、管理創新要避免“唯生產論”,法人治理結構的創新是當前國有企業創新的核心。法人治理結構決定了國有股東與高管層的關系,決定了高管層的經營績效。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創新的重點是進一步理順國資委和企業的關系,建立健全法人治理層面的議事、決策、執行的制度體系。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建立長效的高管層激勵機制,使投資于創新的長遠價值成為自覺行為,實現市場需求與創新活動的緊密結合;建立立足長遠的企業戰略目標,切實落實各項要求,保證企業的執行力;建立推進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自主創新的制度體系,形成企業創新的良性循環。
三、政府部門為企業創造寬松的創新環境的相關建議
1、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管理經濟。避免部門分割、部門立法、部門本位等現象,政府該退出的領域要堅決退出,為企業創新提供更大的空間。
2、進一步打破(行政性)行業和企業壟斷,為企業創新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在央企重組過程中,要把打破壟斷、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作為重要目標,即便在國家需要掌控的關鍵領域,也要鼓勵企業間競爭,形成適度的競爭機制,以促進企業創新能力的建設。
3、加快培養企業家隊伍,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建設,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促進企業管理團隊建立創新的長效機制,為企業創新提供內在動力。
4、對創新型企業的界定要采取更為科學合理、務實的標準和方法。制定合理的評價周期和評價指標,更寬容客觀地評估創新。避免僅用研發投入比例、研發人數等簡單指標衡量創新能力。
5、加快落實國家對企業創新的政策支持。國家產業政策既要支持GDP增長,也要支持企業創新。要切實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和國務院頒發的國發(2006)6號文及其若干配套政策實施細則,特別是在財稅政策、政府采購政策、金融政策和人才流動政策等方面,為企業創新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6、政府、企業在技術創新中要有不同的著力點。政府應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對基礎性、原創性技術等競爭前技術領域進行攻關。要避免給企業創新下達行政性指標。企業主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應用型、競爭性技術創新。在全球化背景下,面臨激烈的競爭壓力,企業要進一步明確創新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