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梁上架著一副知識分子氣質的眼鏡,折射出一些內斂。反光的鏡片后,是一雙專注的眼睛,敏銳地捕捉著信息。這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幾句寒暄后,他切入正題。話語像炒過后的包谷,在他口中跳著八度。
這就是汪斌,專注于高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青年企業家。他說自己是一個思維的跳躍比他人快幾拍的人,這給了他不安的思維細胞,還有堅定的行動力。
1990年的夏天,青年汪斌背井離鄉,從安皖西南大別山區考到北京科技大學。在大學里,汪斌不像其他的理科生,一鉆到研究室里,就不知晨昏。他不安于物理和線路的方圓,反而來往在不同的圈子間,在社團活動里做文案策劃、人際溝通。從那時起,汪斌不自覺地走向了營銷和推廣的道路。

1994年,畢業后的汪斌被分配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部。這是當時許多人心向往之的職業。一天天過去,汪斌卻發現,朝九晚五的工作,領著有限的薪水,困住了自己的思維和實業抱負。他要走出斗室,用自己的腳實踐理想的距離。1999年,汪斌下海了。
曲線創業
汪斌和朋友一起開過快餐店、廣告公司和通信公司,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他還半工半讀,拿下了清華大學的MBA學位。機會是蒙著面的,他在等待,也沒有停下手頭的準備。于是,一個又一個的機會在轉彎的時候與他不期而遇。
那是《北京晚報》上登載的一則接站牌是否舉“紙”不雅的新聞。在機場和火車站,大小不一的接站牌像噪音一樣,打擾著人們的視線。手工制作的接站牌連在一起,做工粗糙而且視覺不雅觀,人在遠處不好辨認。這則小消息被許多人一掃而過,卻給汪斌一個提示。不久,他發明出一種正反用的接站牌。接站牌用白色板做正面,字跡可以反復擦拭修改,背面是不同的數字編碼。在彼此知曉的情況下,數字就是暗號。因為大多數人不愿為機場的接站牌而花費,他在牌子的正反兩面下方三分之一的區域開辟出廣告區,印上廣告公司和產品的LOGO,起到鮮明而醒目的廣告效果,也可以免費使用。
汪斌發明的接站牌已經申請了國家專利,并被一些部門應用,出現在機場、車站和碼頭里。他又瞄準了奧運,奧運前后要出現的人流高峰,又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使汪斌對接站牌的商機做起更多的準備。
一個敏銳的市場嗅覺離不開信息源的廣泛。在汪斌的辦公地點,兩個書櫥就擺放在他轉身可及的地方。他勤奮地閱讀,瀏覽報紙刊物,像信息員一樣收集資料,從經濟類的書籍,到哲學,再到大眾心理學和傳媒學。他根據經驗篩選出有效的信息和政策,經過一番縝密的分析,有序的排列整合,調度出新發現。這往往成為財富創造的起點。
2001年夏天,汪斌的市場嗅覺又一次給了他機會。汪斌在北京念大學的弟弟,找到了一份物流的兼職工作。出于工作的需要,弟弟騎著公司配發的電動自行車,穿行在城市的街巷中。汪斌在街頭看到電動自行車的那一刻,就仿佛看到了它的市場空間和需要挖掘的商機。
電動自行車是一種新生的交通工具,它免去了老百姓的蹬車之苦,自然環保,不排放尾氣,不對空氣造成污染。可仍有許多人對它是“機動車”或者“非機動車”存在較大的爭議。在南方的城市,電動自行車如過江之鯽,速度上趕超摩托車,加上警力缺乏,給交通的疏導造成了不便,一度被禁止上路。
在管制和推廣之間只有一步之遙,汪斌決定邁出這一步,推開電動自行車市場推廣的虛掩著的窗戶。他在2001年和2005年先后發起兩屆電動自行車發展高層論壇。論壇邀請到國家領導人、主管部門領導、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等200多人。在2002年的“兩會”召開前夕,他又積極上書“兩會”代表委員,并形成議案。他的提議一度引發了政府高層和企業對電動自行車的關注和上百家媒體的報道。許多地方管理部門順應民意,給電動自行車放開管制。
在他的帶動和全行業的共同努力下,電動自行車在2001年全國年產量為50萬量,到2005年增加到1000多萬量。
這些看似偶然又實則必然的經歷,更加堅定了汪斌在高科技產品推廣方面的選擇。
2005年,北京仁創集團自主創新以沙漠里的沙子為原料,研制出了有較強透水、透氣與防滑等性能的砂基透水磚。汪斌根據自己多年的判斷力,看到透水磚行業的發展是一項更為朝陽的產業,也契合建設宜居城市環境的政策思路。于是他接住集團董事長投來的橄欖枝,投入到透水磚的推廣工作中。
汪斌從事透水磚的市場開發和營銷工作期間,正趕上國家十三部委聯合主辦“節約型社會展覽會”。他靈敏的市場意識告訴他,這是一次展示節能環保產品的機會,讓更多的人目睹高科技成果的應用價值。最后仁創集團的砂基透水磚順利地通過層層的選拔,進入展會,作為匯報的亮點項目之一。
在這次展覽上仁創基透水磚一舉成名,引來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道。隨后,在北京金融街、中華世紀壇及多個奧運場館等重要工程中,都已經鋪上了這種高科技環保的透水磚。
在實踐中,公眾心理上的抗拒是汪斌經常遇到的難題。高科技的產品成本高,傳統的心理使人們抱殘守缺,把新事物拒之門外。因此,許多高科技成果對大眾來說只是一個概念。市場上的透水磚分為幾個檔位,高檔位的幾百元,低價格的也要四五十元,不同的價位占據的市場份額相差很大。汪斌運用了巧妙的營銷策略,以高檔磚拉動低檔磚的銷售。他經常要和老百姓算一筆經濟賬,也讓他們認識到實踐環保的責任和鋪裝透水材料的重要性。
普通水泥透水磚在2005年前的十年里,年均推廣不到1萬平方米。這兩年在砂基透水磚高端市場的帶領下,全國很多市政工程的路段修建、改造全都使用滲水能力強的透水磚。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增加到100萬平方米左右。
多重身份
汪斌的身上貼著多重的標簽。他是北京東方崛起高科技人推廣事務所所長,同時他還兼任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市場推廣和公共關系顧問,為高新技術企業在市場機會、改進策略等業務提供咨詢;在企業與政府間搭建橋梁,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舉辦技術洽談會。他在這幾種角色之間自由轉換。
在盈利模式上,汪斌對于短期的項目合作,以單筆收取費用。在長期合作的項目上,采取與高新技術成果持有人共同擁有股份的緊密合作的方式,從最初產品孵化到產業化的實現全程跟蹤。
世上的路都有捷徑,在汪斌看來,自己走了一條讓高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的捷徑。無論哪種科技創新,如果不經過企業運作,不可能轉化為規模產業的,或者成為第一生產力。高科技成果的推廣工作,正與理工的專業和自己的興趣點不謀而合,他還會堅持著自己的方向走下去。
汪斌打了一個比方,如果研發的企業算作種子,高科技產品的推廣就是種子良莠的挑選和鑒別者,把新鮮的種苗播種到高科技產業的土壤里。
在鑒定科技成果是否有轉化可行性方面,汪斌有自己的經驗。他先從專家或學者得到技術的優劣評價,在市場上是否居于前位。然后調用多年的政策積累,檢驗它是否與國家倡導的大背景相契合,輿論導向于己是否有利。
國外在科技成果的轉化上給予了相當的重視,并開設一個專業,叫做技術經營,以使專業更好地為技術經營服務,促使技術轉化為產品,銷售給更廣泛的人群,也使高科技成果和營銷推廣更快地結合,讓高科技成果轉變成實實在在的社會生產力,并產生明顯的社會效益。高科技推廣在中國還是方興未艾。往往是懂技術的人不懂得經營,懂經營的人不懂得技術。科研成果未能轉化成生產力的不在少數,研發人員逐年遞增,高科技成果卻在后院里筑起高墻。有數據表示,從1985年至今,我國擁有專利成果300余萬項,但實際轉化率不足20%。高科技成果的閑置,也是對科技人才和資本的雙重浪費。
正如汪斌所講,科技推廣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煉成的。在國內的大環境里催熟這一產業,需要更多像汪斌這樣的人才投入到高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汪斌正在醞釀著帶出一批后備軍,打造高科技產業的團隊,并與國內的一些著名院校合作開展這方面的專業教育,建議在各個商學院里設置一個技術經營方向的專業,以搭建好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