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紐約時報》那篇名為《綠色奧運 北京的難題》的文章這樣描述北京:“奧運會無疑是展示中國的機會,奧運場館將于2007年底竣工,其他大型工程也將在開幕式前幾個月完成。但能否達到‘綠色奧運’的目標,大家拭目以待。
如今,奧運的腳步越來越近了,2001年北京申辦奧運會時承諾提出的七項綠化指標已全部圓滿完成,大量的優質花卉和豐富的綠色果品正為北京奧運添彩飄香,科技防火為“綠色奧運”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綠蔭覆蓋、花團錦簇、景觀優美、環境宜人”的新北京已經不再是夢想。

盡管現在一些個別國家對于北京奧運會還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疑慮,但是,毋庸置疑,事實告訴世界,2008奧運,中國已經準備好了。
綠滿京城
“綠色奧運”是北京奧運會的三大理念之一,綠化美化建設是“綠色奧運”的基礎。但是,綠色不僅僅體現在視覺上的綠色,也應體現在聽覺上的綠色、嗅覺上的綠色、感覺上的綠色、行動上的綠色,生活上的綠色。
2001年北京申辦奧運會時承諾提出了七項綠化指標, 包括全市林木覆蓋率接近50%、山區林木覆蓋率達到70%、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五河十路”兩側形成2.3萬公頃的綠化帶、市區建成1.2萬公頃的綠化隔離帶、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基本形成、全市自然保護區面積不低于全市國土面積的8%。
時隔六年,“綠色奧運”已經不僅是一句口號、一個理念,而實實在在地扎根在我們的生活中。
近六年來,北京市緊緊圍繞“辦綠色奧運、建生態城市”的目標,全面推進奧運綠化、城鎮綠蔭、生態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申辦奧運承諾的七項綠化指標已全部兌現。全市林木綠化率達到51.6%,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3%,人均綠地面積達到48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2.6平方米。城市、平原和山區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建成,初步呈現出城市青山環抱、市區森林環繞、郊區綠海田園的優美景觀。
同時,啟動實施的奧運綠化重點工程建設進度明顯加快,160多項奧運綠化建設工程已完成工程總量的85%以上,680公頃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和民族大道綠化景觀建設已完成總工程量的90%以上。在城市重點地區大規模復綠、建綠、興綠,實施綠化改造,栽植大規格苗木,形成一批新的亮麗景觀。數百個品種、上千萬株(盆)鮮花裝扮京城,營造出了花團錦簇、絢麗多姿的景觀。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局長、首都綠化辦主任董瑞龍說,2008年是北京奧運會舉辦之年,要圍繞服務奧運、打造精品、美化環境、突出特色搞好首都園林綠化工作,在園林景觀、城鄉生態建設、資源保障能力、產業優化升級、全民義務植樹等五個方面實現新突破,力爭全市林木綠化率達到52.1%,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3.2%,人均綠地面積達到49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3.2平方米。
據國家林業局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北京奧運綠化建設、綠化環境整治和景觀布置等綠化美化工程任務重、用苗量大,近年來從各地調劑了大批花卉苗木,保證奧運綠化用苗。國家林業局還組織各省市為奧運綠化捐贈苗木,籌集到5000余株大規格苗木,種植于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奧運綠化工程還廣泛應用野生地被和新優植物材料,豐富綠化色彩,并提倡植物復層種植,提高綠地的生態貢獻率。
花果飄香
往年,北京的8月,正是水果的淡季。而今年,中外運動員、五湖四海的游客都可以嘗到豐富、優質的綠色水果。
目前,在順義、大興等地種植1.5萬畝30多個品種的西洋梨;在昌平等區縣嫁接了8月份成熟的桑沙、嘎拉、津輕、松本錦、紅光等早熟蘋果;在平谷等區縣,8月成熟的大桃品種已豐富到100多個。預計,將有10個樹種300多個品種的優質水果在奧運期間提供。
據了解,北京市通過多種形式吸納、推薦、評選和展示優質果品,力求把最安全、最好吃、最好看的果品端上奧運餐桌。在連續三年開展的“北京奧運推薦果品評選”系列活動的基礎上,2007年8月開始,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又組織“奧運綠色果品評鑒”和“奧運花卉展示活動”。在“北京奧運果品推薦活動”中,有全國10余個大類果品的254個樣品參加評比。其中有來自我國臺灣地區和泰國等國家選送的龍眼、山竹等11類南方果品的50個樣品;也有來自北京、上海、江蘇、新疆、甘肅、廣東、深圳、四川、河南、河北、廣西等10余個省市選送的204個樣品。
近年來,北京通過科技手段篩選奧運花卉和新優地被、觀賞草,組織群眾評選并推廣群眾喜愛的10種奧運花卉、北京地區抗性較強的20種奧運花卉、北京地區觀賞性較好適應性較強的10種觀賞草、北京地區適應性較強的10種地被植物、奧運工程大規格樹木移植10項技術等。在2008北京奧運期間,主要綠化美化花卉、草本和奧運園林綠化工程科學技術將在各比賽場館和全市環境建設中得到廣泛運用。
科技防火
另外,做好北京森林防火工作,是保衛“綠色奧運”的重要任務,也是推進首都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
據了解,近六年來,全市沒有發生重大森林火災和人員傷亡事故,發生一般森林火災14起,森林火警41起,受害森林面積182.5公頃,受害林木11.4萬株,直接經濟損失240萬元。與1986~2002年發生一般森林火災167起、森林火警621起相比,森林火災次數及損失均保持在較低水平。

據有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地區90%以上的森林火災是由上墳燒紙、林內吸煙、燒荒燎地邊等人為因素引起的,95%以上的森林火災發生在深山地區。為有效防范人為火災的發生,北京市從火源管理抓起,突出源頭治理,著力構建措施嚴密的林火監管體系,推動森林防火從時段防控向長效監管、從應急防控向源頭治理、從專業防控向全民盡責、從常規防控向體制創新的轉變。
同時,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森林火災綜合防控能力,使北京科技防火走在全國的前列。近些年來,北京市依托技術支撐,推進科技防火,構建長效穩定的支持保障體系,增強森林防火科學管理能力,不斷推進森林防火現代化。
利用視頻和衛星監測火情,提高了森林火情的發現率。在山區重點地區建設了望塔,安裝視頻監控設備,擴大火情監測范圍,加強森林防火監測。全市建成134座防火了望塔,架設了53個無線視頻自動實時監測設備,了望覆蓋面和視頻監控面分別達到60%和40%左右。還利用衛星監測林火,通過EOS衛星觀測系統及風云氣象衛星系統形成的遙感影像,適時觀測地面熱點。林火監測初步實現“廣覆蓋、高密度、全方位”的目標。
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被廣泛應用到林火撲救指揮和應急通訊系統建設之中。全市建成了由150兆、400兆、800兆組成的通訊網,配備了一批超短波電臺、基地臺、車載臺、中繼臺和衛星電話,市和重點山區縣防火機構全面開通森林防火應急移動通信指揮系統,通訊覆蓋率達到70%。全市啟用了森林火警專線報警電話“12119”,全市13個森林防火指揮中心,基本配置有指揮調度、地理信息、林火監測等系統,初步建立了林火撲救指揮輔助決策系統。
數字化采集技術,也被用于火災預警預測工作。全市建立了21套林火預測預報系統,自行預報火險等級。在防火期內每天預測并發布森林火險等級。林區建立林火氣象站21座收集氣象數據,市森林防火指揮中心應用數據處理管理程序,對各氣象站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預測火險等級。
高新防火技術和先進裝備,提高撲火技術含量,提升了森林防火整體水平。
北京市在山區縣和自然保護區、風景旅游區、國有林場,以及奧運場館周邊等重點地區,建設了94支專業森林消防隊伍,隊員2826人,基本達到“發生火情,30分鐘趕到火場”的要求。北京衛戍區還組建了兩支400人的撲火隊伍,協助地方處置突發火情。
北京市在防火中舍得布強力、投重兵。數萬名生態林管護員和專職護林員活躍在京郊的山頭路口林間,是北京護林防火的“前哨”。2004年開始,北京市實行山區生態林補償政策,每年投入生態林管護資金2億元。在912萬畝生態林范圍內,按標準配備了4.6萬名生態林管護員。在國有林場、有林單位落實5100多名專職護林員,分片包山看護林地林木,制止違章用火。全市還有146支森林防火巡查隊1316名隊員,開展防火巡邏檢查。
據了解,目前,森林公安隊伍、專業森林消防隊伍、生態林管護員隊伍和巡查隊伍組成了森林防火大軍,一支支重兵強力,為保衛“綠色奧運”日夜奮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