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了加快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首先要對發展狀態進行評估。該文以循環經濟理論為依據 ,探索建立表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程度的指標體系,并以山東省17市為例,進行主成分分析 ,評價山東省各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程度,找出各地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差距, 為推動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理論支持。研究發現各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程度與區域 總體發展水平并不一致,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忽視農業資源的節約利用導致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水平不高。為加快山東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建議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化,節約資源投入 ;大力推廣農業清潔生產;合理規劃和確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關鍵詞 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 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 章編號 1002-2104(2008)04-0094-05
國內對循環經濟的理論研究方面,對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選題關注較多,而對農 業循環經濟 發展水平評價的研究尚不多見。本文以山東省為例,以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試圖建立一個 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并應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來比較評價區域內各地的農業循環經濟 發展程度,以期為推動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山東省是全國農業較為發達的省份之一。近年來,在保持國民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不可避 免出現了農業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農業生態系統持續惡化,水土流失日益 嚴重,農業內源污染比較突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生態環境承載力脆弱的矛盾、粗放型增 長方式與資源短缺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為實現山東省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區域生態 環境的改善,就必須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實施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科學評價是循環經 濟建設和實際操作的重要步驟,對農業循環經濟的推廣和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農業循環經濟的理論視角
宣亞南等將循環農業定義為:“尊重生態系統和經濟活動系統的基本規律,以經濟效益為驅 動力,以綠色GDP核算體系和可持續協調發展評估體系為導向,按照3R原則,通過優化農業 產品生產至消費整個產業鏈的結構,實現物質的多級循環使用和產業活動對環境 的有害因子 零(最小排放或零)最小干擾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其實質就是要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 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實現農業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轉向。這不僅要求農業形成基于全社會 的大循環,要盡量做到外界物質和能量輸入的減少,更要把所有的農業關聯產業的經濟活動 組織成為“自然資源→產品或產成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環式流程,所有的投入品和 能源都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循環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從而使農業產業鏈活動對自然環境的 有害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
根據農業循環經濟的“3R”原則,減量化(Reduce) 原則要求減少農業投入,從而直接降低 成本。目前我國農業普遍存在農藥、化肥等投入偏多的情況,導致環境污染、土壤功能弱化 、農產品易受污染等負面影響,因此農業循環經濟要求在保證不降低產出的情況下,通過提 高效率來相對減少投入量。再利用(Reuse) 原則要求對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通過對農業生 產與加工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將廢棄物污染轉化為資源,不僅可降低污染,而且提高了資 源附加值。再循環(Recycle) 原則要求對可再生資源進行反復使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盡 量少產生廢棄物,少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2 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確定遵循以下基本原則:一是科學性原則。要考慮理論上的完 備性、科學性和正確性,能夠客觀地反映循環經濟的內涵和3R基本原則。二是實用性原則。 指標的選取要以研究的目的和需要為準,以統計客觀條件的允許程度為準。三是代表性原則 。要從眾多的變量中篩選出數目足夠少,但卻能表征整體本質屬性的主要因素。 四是層次性原則。指標體系應當全面反映循環經濟發 展的各個方面,又要避免指標之間的重疊性,同時根據系統的結構分出層次,使指標便于使 用,結構清楚。
農業循環經濟的評價必須兼顧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以及技術方面。主要應有以下3個方面 :一是社會經濟總體指標,包括農民人均總收入、人均農業產值、人均農業增加值、人均耕 地面積、農業生態園區產值占農業產值比重、清潔能源(電、沼氣等)占消耗能源的比例、 自來水通村率等。該類指標主要用來反映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的社會及經濟效益、 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其中,采用人均農業機械化水平作為反映農業產業化基礎條 件以及農業產業化效益的指標。二是減量化評價指標,主要包括萬元農業增加值能耗、萬元 農業增加值取水量、單位面積化肥農藥地膜用量、農業用地集約利用率、有效灌溉率、農業 灌溉用水利用系數,這些指標分別表達了能源、水、土地及農業投入的減量集約利用程度; 三是再循環再利用評價指標,主要包括秸稈綜合利用率、畜禽糞便資源化率、農產品加工廢 棄物資源化利用率,用來體現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于資源及其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的程度。由于統計資料中再循環再利用評價指標缺失,該項研究選取的指標未包括這方面的內容(見表1)。
可以看出,這些指標在充分考慮目前山東省農業農村發展和資源利用、環境現狀的 基礎上, 盡量充分利用現有統計資料和資源,從資源節約利用和循環利用、農村環境優化、農村基礎 設施建設、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產增收等多個方面,可較為全面科學地反映山東省 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狀況,同時也是比較評價各市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狀況的指標體系。
3 對山東省各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程度的主成分 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簡稱PCA)是一種適用于指標評價的多元 統計 分析方法,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成為與專家調查賦權法和層次分析法等并[CM(81.5mm]行的一種系統評價排序方法。這種方法要在力保數據信[CM)]
其基本步驟是:原始數據的標準化;計算指標數據間的相關系數矩陣及矩陣的特征根、特征 向量和貢獻率;確定主分量個數;解釋主分量的社會經濟含義,必要時進行方差最大化旋轉 說明主成分包涵意義;合成各主成分量得到綜合評價值。
3.1 指標無量綱化
考慮到在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中,有些是正指標,如人均農業產值、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等 ;有的指標是負向指標,如單位面積農藥用量、萬元農業增加值取水量等。因此運用模糊隸 屬度函數對各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公式如下:
(1)對于正向指標,采用半升梯形隸屬度函數進行量化,即:
B(Xi)=Xi-XinXim-Xin
式中:B(Xi)為第i個指標實際數值的隸屬度值;Xi為第i個指標的實際數值;Xim為此類指標 的最大值(上限值),Xin為此類指標的最小值(下限值)。由于已規定Xi≤Xim,Xin=0,上式 可以簡化為B(Xi)= Xi/Xim。
(2)對于逆向指標,采用半降梯形模糊隸屬度函數進行量化,即:
B(Xi)=Xim-XiXim - Xin
通過指標的標準化,消除了量綱的影響,使不同指標之間有了可比性,指標的量化值越大, 則表明該項指標實際數值的值接近最先進值的程度也就越大。
3.2 計算分析
采用SPSS 12.0版本軟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對循環農業發展進行計算(下文只列出與計 算直接相關的表格和公式)。把無量綱化處理后的各市農業數據(主成分分析不要求數據是正 態分布),復制入SPSS軟件,采用Data Reduction中的Factor Analysis模塊進行分析,并經 過簡化處理,可得到以下結果(見表2)。
表2顯示了各主成分解釋原始變量總方差的情況。為了既能使損失信息不太多,也達到 減少 變量、簡化問題的目的,選取5個主成分,使所選主成分保持全部信息總量的86.21%,大于8 5%,符合主成分分析中的要求。
在初始因子載荷矩陣中,公因子在大多數變量上數值大小一般比較平均,不容易說明每個公 因子的意義,不便于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說明。
出于這種考慮,對初始公因子進行線性組合,即進行因子旋轉,以期找到實際意義更為 明顯 的公因子。在經過VARIMAX正交旋轉(正交旋轉得到的新公因子仍然保持彼此獨立的性質)后 ,載荷矩陣發生了很大變化,見表3。
同山東省的經濟總體發展格局一樣,各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程度相差較大,但與觀念中各市 整體經濟發展程度不一致。經濟發達地區有的低,有的高,經濟欠發達地區則普遍處于劣勢,但也不絕對處于落后地位。為什么出現這樣的結果呢?當然這是由農業循 環經濟的“減量 化、再利用、再循環”基本原則確定選取的指標決定的,受目前對節能減排工作的要求越來 越高,不論各地經濟發達與否都非常重視工業循環經濟的發展,但對于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視 程度卻不一致,農業循環經濟建設在基礎方面也不盡相同,從而造成了目前的這種排名。可 以這 樣理解,一個地方經濟發達,對農業的投入相應也很大,但在資源節約利用方面如果被忽視 也會 在農村和農業形成惡性循環。一個地區的總體經濟不發達,農業可以較好地保持了原生態生 產模式,盡管資源利用效率不高,但由于受工業化影響較小,環境污染并不十分嚴重。如濱 州市,農業循環經濟評價值最高達5.712 4,居第四位。東營市處于黃河三角洲,大部分地 區 處于未開發狀態,農業循環經濟方面表現較好。而濟寧、威海、煙臺等地的單位面積水資源 利用、資源減量利用等負向指標都很高,對環境造成了直接負面影響,與人們的主觀印象不 一致,評價值偏小。
從本文中建立的指標體系即主成分公因子角度來解釋。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第1公因子 F1占的權重較大,濟南、青島、東營市在這方面表現良好,所以總體排名也較高。德州盡管 F1得分較多,但在其它方面表現卻不好,所以處于中游。第2公因子表達的是農村基礎設施 方面情況,西部地區得分明顯偏少,這也與實際情況相符。第3公因子中表達了水資源利用 的信息,而威海恰恰這個方面處于水平很低,威海的有效灌溉率只有0.442 529,而其它市 是 其2倍。所以煙臺市評價值不高,這與其資源減量投入方面的得分較少是分不開的,其第4 公因子F4即表現化肥、地膜使用投入方面的等負面因素較多,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為1.993
28 t/hm2,處于全省第一位,直接導致了第4公因子的得分偏小。同樣也可以解釋日照市 為 什么評價最低,日照5個公因子得分都不高,如水資源利用、資源物質減量化基本上都是全 省的后幾位,從而整體評價值最小,僅為3.940 448。從中可以看出,模型的不足之處主要 是 在客觀數據的收集上,由于目前還沒有開展這方面的統計,在再循環再利用評價指標方面比 較少,如秸稈、畜禽糞便、農產品加工廢棄物等在農村農業流轉資源物資方面因素沒有體現 出來。
4 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建議
從分析結論可以看出,要發展循環經濟,就首先要在觀念上強化循環經濟理念,在原有已有 的農業產業化基礎上,盡量減少農村面源污染,最大限度利用和減少農業廢棄物,擴大農 產品的有機化和無害化生產。
(1)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資源節約利用。現階段資源的減量投入和循環利用已經成 為農 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可通過農業產業化來延長農業生產的產業鏈,高效利用與 循環利用資源,從而實現在既定目標下達到減少物質投入、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通過農業 工業化,實現規模生產,提高生產效率,但是要注意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問題。通過農業產 業化與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將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農民收入,從而相對減少單位 面積上的物質投入,促使農業生產系統的規模和技術更加有效。
(2)推行清潔生產,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由于當前資源減量投入已經成為山東省農業循 環經濟發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必須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長期濫施和偏施化肥、農藥的現 象,以及地膜回收不力和用水浪費所造成的污染加重的問題。化肥、農藥、畜牧和塑料薄膜 等內源污染已成為山東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有日益擴展的趨勢。要在達到 既定目的前提下,減少物質投入量。一是采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科學的方法合理配置化肥農 藥施用比例,提高生物農藥、高效農藥以及有機肥料的使用比例,嚴格控制化肥和高毒農藥 的使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的有效系數。大力推廣畜禽糞便肥料化利用技術,積極研究畜禽糞 便飼料化開發利用的途徑。二是發展噴灌、地膜下灌溉等新的技術方法,發展節水農業、高 效農業,提高對光、水、肥的利用率。改變農業生產用水的方式,節約農業用水。
(3)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確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加快編制農 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建立和完善農業循環經濟管理體系,推行農業清潔生產,以開展農業 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產業化,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生產為重點,確立 適宜本地區農業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同時搞好農業生態園區建設,將具有上下游共生關系 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園區,實現有害污染物在園區閉路循環,使資源在生產過程中得 到高效循環利用,使企業相互依存實現低成本、高效益發展與擴張,形成集聚效益。
(編輯:李 琪)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倪書俊,劉常建,盧華.山東循環經濟發展總體思路與對策建議[J].宏觀經濟研究,2006, (2). [Ni Shujun, Liu Changjian, Lu Hua. General Thinking and Suggestion on Circ ula 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6,(2).]
[2]馬其芳,黃賢金.區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及其實證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 05,(6).[Ma Qifang , Huang Xianjin. A Positive Study of the Evaluation on the De 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J]. Journal of Natur al Ratual, 2005,(6).]
[3]何曉群.多元統計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He Xiaoqun. Meth ods of Pluralistic Statistic Analysis [M].Beiji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2004. ]
[4]黃賢金.循環經濟:產業模式與政策體系[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Huan g Xianjin.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y Pattern and Policy System [M].Nanjing: N 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5]崔鐵寧.循環型社會及其規劃理論和方法[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Cui Tiening. Circular Society, Planning Theory and Way [M]. Beijing :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5.]
[6]朱孔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綜合評價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Zhu
Konglai. A Synthetical Evaluation Research on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Jinan: Shandong People Press,2004.]
[7]山東省統計局.2007年山東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Statistic Bure au of Shandong.2007 Shandong Statistical Yearbook [M]. Beijing: Chi na Statistics Press.]
[8]遲春潔,蔣景楠.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內容和構建思路[J].技術經濟,200 6,(2). [Chi Chunjie, Jiang Jingnan. The Content of Study and Establishing Think ing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cycling Economy[J]. Technical Economics,2 006,(2).]
[9]章波,黃賢金.循環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研究及實證評價[J].中國人口#8226;資源與環境, 2005,(3). [Zhang Bo, Huang Xianjin. Research on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d icator System and Demonstrable Assessment [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 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3).]
[10]宣亞南,歐名豪,曲福田.循環型農業的含義,經濟學解讀及其政策含義[J]. 中國人口#8226;資源與環境,2005,(2). [Xuan Yanan, Ou Minghao, Qu Futian. Conception , Econom ic
Interpretati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 of Recycle Agriculture[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