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各個企業遇到的共同問題,毫無疑問就是漲價。對于乳制品企業來說,本身的經營利潤就比較小,但從年初到年終,各個企業不得不“你方唱罷我登場”,在不斷的漲價潮中前行。
原料漲價
(1)上游:飼料漲價是直接原因
乳制品的行業利潤經過近幾年的市場競爭,已經到了“很受傷”的地步,但市場經濟的規律決定了競爭繼續存在。由于飼料全球性的漲價,奶牛養殖業無形中會受到沖擊,但這畢竟是一個行業,還要生存,只得接受這種情況,但無疑是增加了養殖成本,出于利益的考慮,鮮牛奶漲價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對于乳制品行業來說,這種原料的漲價,導致自己的生產成本增加。
(2)輔料:糖的漲價
糖是乳制品企業不可缺少的輔料之一,自從2005年冬天以來,國內的食糖原料甘蔗價格從160元/噸上漲到目前的近300元/噸,導致食糖從2005年1月份的2800元/噸,100%的漲幅躥升到了目前的5700元/噸(2006年1月價格)。輔料的漲價導致乳制品(純奶除外)成本增加,價格上漲在所難免。
(3)奶源的爭奪
由于奶制品行業巨頭在各地不斷的建廠,建廠就需要奶源,在區域市場,奶源畢竟是有限的,更多的企業用更大的投入摻進來參與爭奪,必使“戰斗”更趨激烈。
不得不漲
作為區域乳品企業中的佼佼者,H企業已經有近70年的歷史了,經歷了中國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2000年企業通過改制,成為了民營控股的企業,經過近幾年的市場精耕細作,在S省也經營得風起水生,已經開始拓展周邊的省份市場了。但自從2003年開始,隨著蒙牛一波又一渡的市場營銷攻勢,全國各地的乳企都感到了競爭的威脅。在S省市場也是如此,面對現在已經成為市場巨無霸的蒙牛、伊利,作為當地區域市場第一品牌,先不說產品本身,在市場營銷上的壓力已經非常大。
2006年開始,包括乳品在內的所有企業都感到了原料漲價帶來的經營壓力。H企業也不例外,雖然在P市是龍頭,但公司董事長很清楚,企業年銷售近4個億,但利潤也就500萬,看似風光的背后,實際上存在很大的市場威脅。
2007年對于H乳品企業來說,是一個多事之年,先是伊利、蒙牛在當地建廠,加緊了市場的搶奪,隨后原料漲價,接著奶源緊缺,眼看著企業的利潤和市場都將不復存在,該怎么辦呢?
公司高層經過多次會議做出了產品漲價的決定,由于在S省是第一家漲價的乳品企業,市場必然會出現波動,企業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在漲價前半個月秘密的通知各地經銷商,同時開展了一系列的促銷活動,比如對消費者采取買贈,對經銷商采取返利等措施。
漲價之后
經過前期的準備,H企業在10月份上調了產品價格,平均漲價10%左右,由于前期做了較好的鋪墊工作,市場雖有影響,但也在控制的范圍內,平均下降了10%左右的銷量。11月份,經過市場活動的拉動,銷量有所回升,但比漲價前還是下降了6%左右。
但11月份,原奶的收購價格已經突破3元/公斤的大關,一算成本,企業還是沒有贏利,看市場的發展態勢,原料還有漲價的可能性,企業要發展就要有利潤,沒有利潤,企業怎么發展?
在經過企業董事會的多次會議后,決定在12月份再行漲價,漲價幅度在8%左右。12月1日,企業高層在忐忑不安中等待市場的反應,從晚上反饋的信息看,市場沒有太大的波動;一直到5日,市場基本維持在上月的水平。從6日開始,市場出現越來越大的反應,銷量下滑嚴重;到12月10日,經過統計,銷量下滑最嚴重的某區域居然達到40%,最少的也11%,平均銷量下滑30%,面對這樣的市場局面,企業的高層幾乎束手無策。
價格已經漲了,但銷量下去了,市場在不斷的丟失,怎么辦?難道恢復原來的價格,降價?可企業要是再這么下去,非但沒有利潤,連生存都成問題。漲還是不漲,這決定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面對市場現有的局面,該如何收場?
(本案例由侯軍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