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城管暴虐執法現象屢見不鮮,輿論對其抨擊是此起彼伏。1月7日,天門市水利局職工魏文華在竟陵鎮灣壩村手機拍攝城管執法人員與村民發生激烈沖突時,被城管人員打死。消息傳出后,全國為之震驚。一直處于風口浪尖上的“城管執法”,再次陷入尷尬的境地。對此,1月20日,全國城管(執法)局長聯席會議發表聲明指出,“粗暴執法、粗暴管理”是對法治精神的踐踏,打罵管理對象是一種踐踏人權的違法行為。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決反對。該會議執行會長羅亞蒙稱,全國幾十萬城管人員大體分為兩派:強硬的“鷹派”執法崇拜權力的威力,而溫和的“鴿派”執法則主張親民、文明執法。實踐證明,強硬的“鷹派”城管執法注定是走不通的死胡同。這次會議還宣布:2008年將啟動“全國城管執法隊伍形象建設年”活動,全面推動親民、文明、和諧的城管執法隊伍新形象建設。在這當中,以“和諧城管”品牌著稱的江蘇淮安城管模式受到了全國的關注。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40多個城市的代表齊聚淮安,參觀學習淮安城市管理先進經驗。此前的2007年9月,第二屆全國城市管理經驗交流現場會在淮安舉行,該市城市管理經驗受到與會者一致肯定。近年來,淮安城管人不斷探索實踐,不僅成功打造了符合國家衛生城市標準和社會各界滿意的靚麗市容,同時也取得強化城市管理與改善市容環境、增加就業崗位、方便群眾生活“多贏”效果,在全國范圍內樹立了“淮安和諧城管”的品牌。
■以親民便民為出發點 攻克路邊攤販和違法建筑兩大難題
如何處理好小商小販擺攤設點和市容整潔規范的沖突,解決好城市管理與他們生存及群眾生活方便的矛盾,是城管面臨的頭號難題,也是各地城管執法中最容易引起沖突和社會爭議的地方。對此,淮安市在“城管為民”理念的指導下,認真處理好“臉皮”與“肚皮”、“繁榮”與“市容”、“法律”與“自律”三個關系,通過化堵為疏、精心培育、著力規范,把人性化的政策和服務向小商小販傾斜,積極主動為市民搞好服務。幾年來,通過多種途徑累計解決了近2萬人的就業謀生問題,使1萬多戶的家庭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同時也使廣大市民的生活得到到很大便利。
違法建設是城市管理的另一大“頑癥”,而拆除違建,群眾最不滿意的就是執法簡單粗暴甚至是“以暴制暴”。淮安在拆違中采取以人為本、換位思考的做法,在嚴格執行拆違工作程序的同時,始終堅持四條原則:先拆集體、后拆個人;先拆黨員干部、后拆居民群眾;先拆經營戶、后拆居住戶;查處違法先究官、后究民。拆違中重點打擊那些有“后臺”支持、以謀利為目的違建者,4年來全市共查處違法建設黨員干部20多人次,其中2人被追究刑事責任,18人次分別受到撤職、免職、記過等行政處分,在全社會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拆違治違的全面實施。
■以為民惠民為核心 使全體市民共事城市建設成果
過去,淮安和許多城市一樣,城建費用的90%用于大街大路大廣場等“面子工程”。2002年以來,該市確立“人本建設,親情管理”思想,把90%城市維護費花到看不見形象的小事上。幾年來,運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方式,投入2億元,改造2000多條小街小路,建成全省首座建筑垃圾處理場,率先實施老垃圾處理場封場工程和環境綜合整治,新建改建垃圾中轉站44座、公廁522座。設置果殼箱4000多只,生活垃圾收集房1000多座,更新各類環衛作業車輛1500多臺套,改善了環衛設施條件,夯實了城市管理的基礎。
市容環境衛生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而這方面也是城管的基本工作。在解決市容環境衛生問題方面,淮安市建立和推行“保潔全天候、管理無縫隙、責任全覆蓋”的管理責任制和“一崗雙員”、“定點包干”、“限時滾動作業”的崗位責任制。確保了城市環境全方位、全天候的干凈整潔。對城中村、城郊結合部和居民區、生活大院等人群聚集區進行綜合整治,重點實施“雙百”工程,每年綜合治理100條街巷、100個生活大院,大大改善了居民生活環境。
■讓市民積極參與城市管理 建立精細化立體式長效管理機制
城管最大的難點在長效管理,市民最反感的是運動式、突擊式、應付式的城管方式。為使城市日常管理制度化,淮安市出臺了《關于加強城市長效綜合管理的意見》及其配套辦法,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將分散在市直城管、公安、交通、環保、衛生、建設、園林、民政、水利、工商等部門的涉及城市管理方面的相關職能,統一切塊到各區政府,實行屬地管理,相關管理經費、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同步劃轉到位。同時,實施管理標準化。根據國家衛生城市、環保模范城市、園林城市、文明城市、生態城市、宜居城市、健康城市和江蘇省城市容貌、環衛作業等標準規范,將城市長效綜合管理內容細化成17個方面內容,量化成70項具體指標,作為指導和評價城市管理的標尺。在管理方式上,將管理環節精細化,由平面管理延伸為上、中、下立體管理,從攤點、停車到空中桿線、空調外機、店招店牌、樓頂陽臺、墻體立面、戶外廣告等全部納入管理范圍;在路段秩序管理上,全面推行點、線、片相結合的管理方法。“點”即實行定人、定時、定地點、定責任、定獎懲的“五定”責任制;“線”即實行流動巡查,聯點成線;“片”即按區域劃分管理隊伍,實行區域包干,責任到人。
讓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到城市管理中來,是城市管理的根本有效途徑。在淮安市建立的多種渠道中,最有影響的是2007年4月在全國地級市首家開通城市管理廣播。“城市熱線”欄目24小時開通電話和短信平臺,接受群眾投訴并轉辦、督辦相關問題。城管廣播成為“親情大使”,開通第一個月就接收市民短信8000多條、電話1800多個,并且做到件件有回音。為了及時處理群眾投訴,幫助解決具體問題,該市還建立了“城管110\"機制,由城管執法隊、垃圾清運、下水道疏通等專業人員組成的城管便民服務隊,幾年來共處理投訴3000多起,及時回復率、群眾滿意率均為100%;吸納意見、建議200多條,解決群眾反映的具體問題年均100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