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書庫藏有一批哲學類德文舊書,主要是新康德派諸大家如厄德曼(Benno Erdmann)、那托爾普(Paul Natorp)、鮑赫(Bruno Bauch)等人的作品。這些藏書來源相同,因為都蓋有一枚紅色橢圓形藏書章。章上刻著拉丁字:“Ex Libris T.H.Tong”,意即“T.H.Tong藏書”。那么,這位T.H.Tong是誰呢?我請教過書庫管理人員和一些書友,都沒能得到確定的答案。不管他姓“董”還是姓“佟”,想來一定是一位德國哲學的研究者或愛好者。
一次,我偶然翻閱這批藏書中的厄德曼所著《邏輯要旨》,突然從書中掉出一張發黃的名片,上面寫的是:“余錫嘏(又蓀)四川涪陵。” 余錫嘏(一九○八—— 一九六五)這個人的事跡我倒是熟悉。他字又蓀(后以字行),四川涪陵人,北大哲學系畢業,曾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隨哲學名家桑木嚴翼(一八七四—— 一九四六)研究康德哲學。回國后,他在中國大學哲學教育系任教,翻譯過桑木氏的《康德與現代哲學》(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初版)。他后來改行研究史學,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不幸死于車禍。余又蓀很可能與書主人T.H.Tong相識,并向他借閱過這些德文新康德派的著作。
二○○八年一月,我從哲學所書庫借出一冊《康德與現代哲學》,發現書的內封上有毛筆題字:“禧文師指正正譯者敬贈。”原來是余又蓀的一個簽贈本。我立刻想到,這個“禧文師”是不是和T.H.Tong有些關系呢?先“百度”一下再說!這一“百度”不要緊,一下子就跳出一個我不熟悉的人名:童德禧。經初步調查,童德禧(威氏拼音作Tong Te-hsi)字禧文,生于一八八二年,湖北蘄春人,宣統己酉年譯學館畢業,一九二○年留學德國,先后擔任過北大教育系教授和中國大學哲學教育系主任。T.H.Tong正是童德禧!他是余又蓀在北大讀書時的老師,在中國大學哲學教育系上班時的領導。就這樣,我很偶然地查清了這批新康德派德文舊書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