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關心失衡問題,也許是關注的角度不同,有人更多地將失衡看做是美國問題;有人更多地將失衡看做是亞洲問題。有點像盲人摸大象。還有一些非常悲觀的擔憂,比如,失衡將導致世界經濟出現崩潰性調整等。本文想說明,第一,失衡是世界各國面對的共同挑戰;第二,在全球化提供的更廣闊的平臺上,失衡表現為一種動態均衡。
消費、投資、儲蓄失衡
世界經濟失衡表現為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常項目逆差,以及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對美貿易盈余。一九九五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開始擴大,二○○六年達到八千多億美元。除美國外,經常賬戶存在較大逆差的國家還有西班牙、英國、澳大利亞和法國,這五個國家占全球總逆差的80%左右。經常項目存在較大順差的國家有中國、日本、德國、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這五個國家占全球總順差的50%以上。
在現行國際貨幣制度下,美國需要存在一個適度的經常項目逆差。因為美元是貿易計價結算貨幣、金融交易投資貨幣和國際儲備貨幣,世界經濟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一個美元增量作為媒介和儲備,這個增量通常是其他國家通過對美的貿易順差來實現的,并同時表現為美國貿易逆差。問題是邊界在什么地方?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出現世界對美元的信心問題,美元就會貶值。這就是著名的“特里芬悖論”。目前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顯然是太高了,一九八五年美國經濟項目逆差占GDP的比重為4%,二○○六年這一比重達到8%以上。
美國巨額貿易逆差與其國內消費、投資和儲蓄關系的失衡有關。美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消費拉動,近年來,美國勞動生產率提高、個人收入增加、資產價格上漲,以及公共開支擴大等都進一步刺激了消費。在消費擴大的同時,美國個人儲蓄率即儲蓄占實際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卻不斷下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約為10%,一九九五年下降到5%,二○○五年變為負數,至今仍為負數。投資支出較快增長。近年來由于美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帶動了投資支出不斷擴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美國投資占GDP比重約為18%,現在已經超過了20%。但由于美國儲蓄率過低,無法滿足國內消費和投資需要,不得不通過國外資金流入和國外商品進口來彌補,表現為經常項目赤字。
亞洲巨額貿易盈余也與消費、投資和儲蓄關系的失衡有關,而亞洲國家消費、投資和儲蓄關系的形成和變遷既與歷史文化傳統有關,也與亞洲金融危機有關。
首先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岸稹焙?,亞洲國家為了實現趕超目標,大都選擇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政府通過各種政策措施鼓勵儲蓄、抑制消費,結果造成亞洲地區龐大的生產制造能力主要服務于出口,特別是向美國市場的出口。其次,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盡管危機后亞洲的儲蓄率有所上升,近年來亞洲經常賬戶盈余并不是儲蓄率上升的結果,而是投資率下降的結果。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東南亞國家投資占GDP的比重為35%,現在下降到26%以下。實際上,金融危機對于任何一個國家投資需求的影響都是負面的,墨西哥金融危機之后,拉美地區的投資需求也出現了大幅下降??傊捎趤喼迖业膬π盥瘦^高,而消費較少,投資率下降,當國內消費和投資不能完全吸收國內儲蓄時,就有可能出現出口增加或資本流出增加的趨勢,表現為經常項目盈余。
此外,匯率制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二○○二至二○○四年,國際外匯市場曾出現了針對美國經常賬戶巨額赤字的調整,美元大幅貶值。這本應成為美國減少貿易赤字的機會,但是,由于不少亞洲國家實行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美元沒有能夠對亞洲貨幣充分貶值,美國對亞洲的貿易逆差也沒能得到相應的減少。
經濟全球化下的失衡與均衡——資源與要素流動
經濟全球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也是理解失衡問題的重要背景。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包括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貿易發展,以及國際分工格局變化。這些變化是導致世界經濟失衡的重要原因,也是推動世界經濟從失衡走向均衡的重要力量。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推動了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在過去二十年中,全球GDP年均增長速度為3.5%,國際貿易年均增長速度為7%,國際資本流動年均增長速度為14%。國際資本的快速流動一方面促進了世界貿易發展;另一方面推動了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美國等發達國家利用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貿易發展創造的有利環境,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將國內制造業大量外移,其產業鏈延伸到世界各地。通過在全球范圍內的資源配置來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在國內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現在,服務業在美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達到80%左右,而工業產值在美國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僅為20%左右,其消費品和制成品大量依靠進口。與此同時,亞洲等地的發展中國家成為制造業國際轉移的最大承接地,東亞制造業的平均年增長率達10%以上,成為全球生產制造基地和各類制成品的出口基地,出口能力不斷提高,出口規模不斷擴大。
也就是說,在新的分工體系中,亞洲等地的發展中國家利用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出口競爭力不斷提高,形成經常項目順差。這些順差主要為美國市場吸收,表現為美國的貿易赤字。美國等發達國家利用其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金融市場的優勢,大量吸引國際資本流入,彌補了貿易逆差。這樣,在全球化提供的更加廣闊的平臺上,世界經濟向著均衡的方向變動。也就是說,全球化打破了舊的平衡,并通過對資源和要素在全世界范圍內的重新配置,逐步建立起新的均衡。
失衡是否可持續?
從理論上講,平衡是相對的、短期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常態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任何時間內都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同時,一些國家的順差必然表現為另外一些國家的逆差。這些赤字和盈余從一個國家看是不平衡,從全球化的視角看是平衡。從現實出發,就美國與亞洲國家的貿易關系看,失衡是存在的、也是嚴重的,在長期內不可能持續。但是,在短期內,由于這種失衡表現為一種動態均衡,因而呈現出一種相對的可持續性。
短期內,全球經濟失衡能否持續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美國經濟能否繼續增長、雙赤字是否能減少;二是亞洲能否逐步降低儲蓄率;三是世界經濟能否繼續保持低通脹下的較快增長。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三個方面都顯示較好的態勢。
美國雙赤字減少二○○五年以來,美國經濟一直保持著3%以上的較快增長。盡管受到次級債風波的影響,但市場對美國的增長前景依然樂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二○○八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為2.8%。美國已創造了連續四十九個月保持就業增長的記錄,這是美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就業增長。就業率是美國宏觀經濟的先行指標,較好的就業率意味著美國經濟將保持一個較快的經濟率。
貿易赤字小幅下降。二○○七年九月十八日,美聯儲宣布降息五十個基本點至4.75%,十月三十一日美聯儲進一步降息二十五個基本點至4.50%,美元匯率隨之大幅走低,其中,歐元對美元匯率升至1.45%以上的歷史最高。實際上,二○○七年以來,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一直以較大的幅度貶值,推動了美國出口增長加快。上半年,美國出口增長是進口增長的二倍,貿易逆差減少了一百四十億美元。二季度,美國出口對GDP的貢獻超過了消費支出,這是近二十年來第一次。兩次降息后,美國貨幣政策的拐點已經基本形成,美元利率可能進入新一輪降息通道。市場預期,隨著美元匯率的調整,美國的出口可能進一步增加,經常項目逆差可能進一步減少。
財政赤字大幅下降。二○○○年布什政府上臺后,大力推行減稅政策,并以此作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的源泉,現在已見成效。二○○四年以來,美國財政赤字以每年減少一千億美元的速度逐年減少。由二○○四財年的四千一百三十億美元,下降到二○○七年的一千二百二十八億美元,為五年來最低,占GDP比重為1.2%,為近四十年平均水平的最低。
亞洲國家擴大內需面對失衡,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一個國家要保持經濟可持續增長,必須將經濟增長的動力從外需轉為內需。許多亞洲國家已經開始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努力,包括中國和日本這兩個順差較多的亞洲國家。最近中國政府提出,中國經濟增長要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自主創新轉變。日本政府也制定了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縮小貿易順差的改革計劃,包括鼓勵婦女就業,將臨時合同工人納入國家保障計劃;減少對外國人就業限制;減少對FDI流入的限制;加快國有企業私有化步伐,提高非貿易部門的勞動效率等。
世界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從根本上講,失衡問題能否緩解取決于世界經濟能否繼續保持低通脹下的較快增長。就目前的情況看,經濟全球化提高了國際金融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全球資本流動、貿易擴大和產業轉移,使世界經濟增長潛力得到了更好發揮。二○○六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為5.25%,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二○○七年、二○○八年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分別為5.2%和5.4%。不僅高于在過去的四十五年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率3.7%,也高于過去四年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率4.8%。
從目前情況看,市場力量正推動世界經濟從不均衡走向均衡,這也是世界經濟能夠在失衡中保持較快增長的主要原因。同時,各國政府也正在為消除失衡進行著各種努力,包括國內宏觀政策調整和國際宏觀政策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