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在戰時合作的氣氛下,蘇聯政府同意了最大盟國在其境內發行反映美國生活的雜志《美國畫報》的請求。從一九四三年起,由美國新聞署編輯出版的《美國畫報》開始通過訂購和零售方式在蘇聯發行,讀者對象是蘇聯公眾。這份雜志是月刊,每期都刊有大量圖片,向蘇聯人民介紹美國國家人民的生活情況。一九五二年,由于受蘇美關系惡化的影響,蘇聯政府停止了《美國畫報》在其境內的發行。一九五六年十月,根據美國新聞署與蘇聯政府達成的協議,這一畫報重新在蘇聯發行,同時,《蘇維埃生活》雜志創刊并開始出現在美國的報亭中。《蘇維埃生活》由蘇聯政府的出版社——蘇聯新聞社出版。開始名稱為《蘇聯》(USSR,一九六五年一月起改稱《蘇維埃生活》,為敘述方便,以下將該雜志統稱為《蘇維埃生活》)。
《蘇維埃生活》通過定購和零售的方式在美國等國家發行,在美國每年的發行量為六萬冊,另外大使館還贈送兩千冊。《美國畫報》以同樣的方式在蘇聯發行。美蘇的目的是通過這份刊物宣傳各自的外交政策、政治文化和價值觀,增強其文化吸引力,塑造在對方國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為其推行對外政策創造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美國畫報》在蘇聯一直非常受歡迎,而《蘇維埃生活》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其中刊有大量宣傳蘇聯政策和意識形態的政治性文章,它在美國擁有的讀者并不多。其寫作與編輯方法的陳舊,更加劇了這一情況。美國官員曾向蘇方建議在內容和風格方面做一些改變,但遭到了蘇聯方面的拒絕。然而到了八十年代末期,蘇聯激進的政治經濟改革給《蘇維埃生活》的內容和風格帶來了極大的變化,讀者由三萬人激增為五萬八千人左右。一九九一年十二月,由于蘇聯解體,《蘇維埃生活》得不到政府的資助,被迫停刊。一九九三年,《蘇維埃生活》重新出版,更名為《俄羅斯生活》(Russian Life)。
由于《蘇維埃生活》是一份政治性和政策性均極強的刊物,因此文章除了出自雜志編輯、評論人員之手,也有一些轉載和節選自《真理報》、《消息報》、《文學報》等其他報刊。這是一份介紹蘇聯人民生活、蘇聯政府政策以及宣傳蘇聯意識形態的刊物。雜志配有大量插圖,無論是紙張還是印刷質量都明顯好于蘇聯其他國內報刊。在創刊號上,刊登了當時的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布爾加寧致美國人民的信,信中表示,希望《蘇維埃生活》可以促進蘇美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兩國人民間的友誼。它宣傳蘇聯科技,特別是航天成就,介紹并評論蘇美關系中的重大事件,在“問題和回答”(Question and Answer)一欄中回答讀者各種各樣的問題,但一些敏感問題,如蘇聯持不同政見者運動問題,直到戈氏改革時期才有提及。從一九五六年十月開始發行到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停刊,《蘇維埃生活》共發行四百二十三期。主要欄目有:“蘇維埃人民”、“國際聯系”、“經濟和科學”、“文學和藝術”、“休閑和體育”、“雜俎欄”;有時遇到十月革命、列寧誕辰的周年紀念,會增加“俄國革命”、“列寧”等專欄;八十年代后期,增加了“蘇美關系”、“改革與公開性”專欄等。一九八五年增加了“我們的生活方式”(Our Life Style)專欄,介紹普通的蘇聯人民的生活。
《蘇維埃生活》雜志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蘇美關系的晴雨表。在赫魯曉夫時代,《蘇維埃生活》意識形態宣傳的色彩不甚明顯,主要內容是蘇美高層會晤的報道,介紹蘇聯人民生活和科技發展。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維埃生活》的內容開始充分反映出蘇聯對外宣傳的意圖。從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到一九七六年二月,以“回答讀者關于共產主義的問題”(Questions on Communism)為名義,大力宣傳社會主義優越性,社會主義必將戰勝資本主義。為反擊美國對于蘇聯“排猶主義”的宣傳,一九六五年四月封面刊登了蘇聯猶太人家庭過宗教節日的照片,也有《猶太人的真實生活》(The Real Life of the Jews)這樣的文章,反復講“猶太人和其他民族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利”。雜志有很多帶有象征性的內容,例如,一九八六年第七期的封面是一個蘇聯小女孩在公園放風箏,風箏由蘇、美兩國國旗組成,象征兩國的“和平共處”,以配合蘇聯的和平宣傳攻勢。從八十年代中期起,由于戈爾巴喬夫改革,雜志內容發生了很多改變,很多讀者也在“讀者來信”中贊揚雜志“不再是赤裸裸的宣傳”。雜志內容的變化反映出改革給蘇聯帶來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上的混亂,也反映出蘇共意識形態的蛻變。同時,《蘇維埃生活》中有許多關于自蘇美建交以來兩國政治、經濟、文化關系的介紹,以及“蘇美關系”一欄中關于兩國關系的新聞和評論,使這個刊物同時具備了研究蘇美關系史的史料價值。
《美國畫報》的目的是通過傳播消費主義、個人主義等西方價值觀來消解蘇聯人民的民族認同感,促進蘇聯人民對個人自由、物質文明的向往,以此來削弱共產主義政權。它的文章大都來自《生活》、《觀察》、《讀者文摘》等,是一本講述美國人如何生活、工作和休閑的雜志,有大幅的插圖,內容包括:體育、農業(牛的飼養、谷物的栽培)、建筑、音樂、名人傳記以及科技成就等。《美國畫報》的許多文章都暗含著宣傳的目的,它還針對蘇聯之于美國的種族關系的攻擊與宣傳,進行了反擊,例如在雜志第七期的封面上展示了美國黑人歌唱家馬麗安·安德森的照片,也在刊物中介紹黑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況,其目的無非是宣揚美國不存在種族歧視。盡管《美國畫報》在手法上避免了赤裸裸的宣傳,給人的感覺是在泛泛地介紹美國的社會生活,但在本質上還是向蘇聯民眾宣傳美國的思想和文化。
一九五六年七月,蘇共中央宣傳鼓動部部長費多爾·康斯坦丁諾夫向黨中央報告,應限制《美國畫報》的流通量,防止政治上不成熟、不能識破美國人真實意圖的蘇聯人讀到它。八月十五日,蘇共中央接受了這個建議,每月向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退回八千冊所謂“賣不出去”的余刊。但根據一九五九年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的外交家理查德·H.戴維斯向美國政府的報告,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每年五萬份的發行量,很多蘇聯人排隊購買,實際的讀者群則可能是發行量的三倍,并且,在黑市上,《美國畫報》的價格比正常價格高出兩倍。
至于《蘇維埃生活》則是通過大量宣傳蘇聯政策和意識形態的政治性文章,持續向美國公眾輸送某種經過選擇的資料和觀點,以及對這些資料和觀點的分析與評價。其目的是,通過對美公眾的“信息灌輸”,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使美民眾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下來,形成有利于蘇聯的政治傾向和政治態度。從創刊到終刊,它從堅持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到主張尊重人民“自由選擇的權利”;從堅持共產主義的信仰到共產主義信仰的喪失;從掩蓋蘇聯社會的陰暗面,隱瞞民族、人權、失業、特權階層等問題,到揭露一切問題、“歷史虛無主義”泛濫,否定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等變化,可謂是記載了冷戰中蘇聯政府對美國人民進行的意識形態宣傳以及雙方意識形態的碰撞,展示了思想文化層面的沖突和蘇聯自身意識形態蛻變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