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消除組織間客觀基礎條件差異對績效評價結果的影響,對能真正反映管理好壞程度及能力對績效貢獻的二次相對評價模型及其可測性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管理可能集的概念,并通過管理可能集分析管理有效性的可能性,并建立管理有效性評價的動態指標體系。同時,針對管理有效性的可測性分析,可真正做到對不同評價單位都有激勵作用,從而有利于尋找差距,分析經濟行為低效的主要原因,調動人們提高經濟效率與科技進步的積極性。
關鍵詞:管理有效性;數據包絡分析;二次相對評價;動態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對企業管理有效性的評價本質上就是對管理好壞程度的度量。科學準確地評價公司管理有效性,分析它們經營管理中的利弊得失,無論對企業尋找差距、挖掘潛力、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還是對利益相關者進行理性投資選擇都具有重要理論與現實意義。然而,以績效作為管理效果風向標的管理實踐并不能有效的開展。這其中既包含管理理論的基礎性問題,同時也包含管理實踐的問題。而基于管理可能集的管理有效性理論則可以通過建立動態評價指標體系,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二、管理有效性與生產有效性的區別
以有效的方式去實現組織目標是管理的重要內涵。對生產有效性的評估一直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經濟管理問題。然而,生產有效性并不完全等同于管理有效性。由于客觀基礎條件優劣的不同,等量的投入對于不同的企業往往會獲得不等量的產出。根據生產有效性測算所得到的相對效益難以反映人們主觀上對于經營管理的有效努力程度。單純采用對生產有效性進行評估容易引起人們將經濟行為的低效現象僅僅從客觀基礎條件方面尋找原因,而對自己努力的不足缺少分析,評估結果產生的激勵作用是有限的。
因此,需要將生產有效性與管理有效性區分開來。生產有效性是評價單元所具備的外部客觀基礎條件與內部行為因素所形成的綜合影響的結果,而管理有效性必須消除客觀基礎條件優劣的影響。所謂管理有效性是指消除客觀基礎條件的優劣,真正反映人們由于經營管理而產生效益的一種行為特性。
客觀基礎條件的差異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評價單元的整體績效水平。評價單元客觀基礎條件的優劣一方面體現在它們所擁有或掌握的資金、技術、勞動等內部條件的差異;另一方面體現在評價單元外部經營環境的差異。不難從一些定量的研究文獻中發現:客觀基礎條件好的處于沿海地區的一些企業的績效往往好于基礎條件差的處于大西北的一些企業。但是,這并不表明處于大西北的這些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素質、能力以及有效努力程度就一定低于處于沿海地區的企業經營管理者。盡管在以往研究中一些學者們都認識到這一問題,但一直沒有給出一種比較適宜的解決方法。

管理有效性思想消除了評價單元之間客觀基礎條件優劣對績效評價結果的影響,這使得績效評價更為公平。基于上述思想的績效評價便于評價單元尋找差距,分析行為低效的主觀原因。管理有效性的理論有助于實現把一切工作轉到以提高績效為中心的軌道上來,有助于形成一種適應時代需要的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三、管理有效性理論的可測性分析
通過建立管理可能集的概念,管理有效性才具有比較準確的經濟含義。管理可能集是指這樣的集合:
T={(x,y)當前指數y是由參考指數x變化而來
管理可能集有兩部分組成:一是集合的邊界,二是集合內部,如圖2所示。把集合的上邊界稱為管理前沿(或管理前沿面)。通過管理前沿可以給出評價單元相對有效的定義,稱管理前沿上的點為有效單元,集合內部的點為無效單元。或者用評價單元同管理前沿的距離來判斷其有效性,具有嚴格正距離的評價單元為非有效單元,而零距離評價單元為有效單元。管理前沿代表最優管理行為。
建立了管理可能集和管理前沿的概念之后,便可以判斷評價單元管理優劣的問題以及如何確定評價單元的管理有效性。
給定評價單元(x,y)之后,在管理前沿上便可確定與它對應的單元(x,y)。稱(x,y)為評價單元(x,y)在管理前沿上的投影。它表示同樣的參考指數情況下應該達到的最佳管理效果狀態。稱η=y/y×100%為評價單元(x,y)的管理效益。不難看出,管理效益起到了消除客觀條件優劣的影響,同時反映出評價單元主觀努力而產生的效益。因此管理效益可以作為管理有效性的度量。

設兩個評價單元(x1,y2)、(x1,y2),它們的管理效益分別對應為1。則稱評價單元(x1,y1)管理效果優于評價單元(x2,y2),反之亦然。
四、管理有效性動態評價指標體系分析
在對企業進行管理有效性評價時,無論考不考慮非財務指標,都存在著現行指標體系無法克服的缺陷。一方面,如果考慮非財務指標,則有很多難于量化的或者數據不易收集的指標,這就使得在使用非財務指標的評價體系中,數據的不完整性與不確定性共存,因為有的指標值只能靠估計來完成,這本身就降低了評價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如果不考慮非財務指標而單純使用財務指標,則會使得不同行業問以及不同地區問的公司由于基礎條件的不同而無法進行相對客觀的比較。要有效地解決上述兩種矛盾,首先必須克服非財務指標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其次,要利用公司財務指標的動態變化來反映公司實力的變化。這樣既可以避免非財務指標數據難于收集,又可以相對公平的進行評價。
事實上,基于以上思想的指標體系的設計,是可以把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統一起來的。由于非財務性評價要素在整個要素系統中與財務性評價要素并不是并行的,而是通過后者的變化體現其效應的,因此相應的也可通過財務評價指標的動態變化去測度非財務評價指標。具體如圖1所示。
由圖2可知,各個非財務評價指標之間是相互作用的,但作為一個整體,可通過T時期到T+1時期財務評價指標的變化趨勢綜合反映非財務評價指標的整體效應,以達到間接測度的目的。該解決方案的優勢在于,可以避免繁雜的非財務性評價指標數據的搜集,而且大大簡化對非財務性評價要素系統內部結構的分析。該方法雖然不能解釋隱性指標效應的傳遞機理,但對于要體現其對顯性指標的效用已經足夠。因此,基于財務指標的動態變化反映非財務有效性的思想及其作用模式,在建立上市公司管理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時,可采用財務指標的動態變化對上市公司的管理有效性進行評價。其具體作用模式可用圖3表示。
五、結束語
針對以往業績評價中評價結果往往含有評價對象客觀基礎條件優劣的影響,評價結果僅僅反映評價對象的實力,難以反映它們在經營管理上的主觀有效努力程度及管理好壞程度,筆者提出了基于管理可能集的管理有效性動態評價指標體系。采用二次相對評價方法及動態評價指標體系對企業的經營績效進行評價,可使企業處于不進則退的狀態中,這不僅有利于它們尋找差距、挖掘潛力,進而改善經營狀況,同時也有利于利益相關者做出理性的決策。同時,建立管理有效性的科學合理的動態評價指標體系可真正做到對不同評價單位都有激勵作用。從而有利于尋找差距,分析經濟行為低效的主觀原因,調動人們提高經濟效率與科技進步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席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