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價格戰與行業自律定價并存。從中國參與出口的同質企業所結成的價格卡特爾表明:出口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行為的結果必然陷入“囚徒困境”,表現為價格大戰;在沒有外在強制力量時,企業盡管可以相互依存,仍然走不出困境;如果懲罰條款這一承諾行動可以置信,則出現合作均衡;優勢企業也可促使合作均衡的出現。
關鍵詞:對外貿易;價格卡特爾;博弈分析;行業自律定價
中圖分類號:F224.32
文獻標識碼:A
一、背景
由于在國外市場上許多國外公司競爭不過中國的廉價商品,在貿易保護主義者推波助瀾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貿易壁壘。我國許多行業出口的商品都有價格優勢,所以在這類行業出口時經常發生一些值得國人關注的反傾銷貿易摩擦,如2006年初的中歐皮鞋貿易摩擦,2005年的中美、中歐紡織品貿易摩擦,2004年的中美家電貿易戰與紡織品貿易摩擦,2003年的中美鋼鐵貿易摩擦,2002年中歐柑橘罐頭貿易摩擦,2001年中日因農產品貿易引起的貿易戰,這些都是因為中國商品有傾銷嫌疑而引起的。
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政府各種形式的價格補貼將受到世界貿易組織的約束。貿易主體應該是企業,筆者認為國內同類企業的出口價格策略對于應對外部的反傾銷會起關鍵性的作用。對于我國參與出口貿易的企業應該采取怎樣的價格策略,以應對目前國外市場上越來越頻繁的貿易壁壘及特殊保障措施,業界卻存在不同看法,歸納起來,主要是“限產保價”和“保產保價”之間的分歧。
二、理論分析
在傳統微觀經濟學中,企業的利潤最大化決策是通過市場機制由價格做出的,其最優決策不依賴于別人,只依賴于自身選擇,企業的決策既不考慮對其他企業的影響,也不考慮其他企業決策對自己的影響。但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企業的利潤最大化決策不僅僅依賴于自己的選擇,而且與其他企業的選擇密切相關,企業間有很強大的相互依存性(非完全競爭市場尤其如此)。在這樣一種企業選擇具有外部效應的條件下,企業如何決策,如何避免陷入困境,正是博弈論研究領域之一。顯然可以從博弈論的視角研究國內企業如何聯合起來共同應對國外市場上的制裁或限制。另外,由于外商洽談訂貨會的公開性,有關市場需求的信息為所有參與企業所了解,因此,可以假設博弈滿足完全信息要求。以下分析將從這一假設展開。
(一)完全信息靜態博弈
為使分析簡單明了,需構造一個最簡單的卡特爾模型:假設某市場上只存在兩個企業A、B,兩個企業有相當的市場力量,若彼此競爭,雙方都獲收益1500萬元,若彼此合作串謀結成卡特爾,都可獲得2500萬元,如果一方遵守卡特爾而另一方違約,則守約方收益為0,違約方收益為3 000萬元。這一博弈的兩個參與人A、B各有兩個策略可供選擇:守約、違約;選擇自己最優策略時都假定對方策略既定:假定A守約,則B違約是最優策略(3000>2500);同理,B若守約,A違約將獲更大收益(3000>2500)。于是雙方都選擇違約,企圖獲得3000萬元收益,卻不曾考慮自己的選擇會給對方帶來負效益。于是在這場違約競爭中,雙方實際只能獲得1500(<2500<3000),遠遠達不到集體理性下的收益(2500),企業陷入囚徒困境,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發生矛盾。
顯然(守約,守約)這一卡特爾協議不是_個納什均衡,雖然它代表集體理性,但不可能得到實施。因為在此博弈中,A守約B最優策略是違約(3000>2500),A違約時B最優策略仍是違約(1500>0),所以對每個參與人來講,違約都是最優策略。只要參與人是理性的,他將沒有積極性去遵守協議從而打破(違約,違約)這一納什均衡。所以,要使卡特爾協議有效,協議本身必須構成納什均衡,卡特爾成員才會自覺遵守,協議得以自動執行。要使協議具約束力,納什均衡必須設法在集體理性合作下達到。上述模型中,企業合作之所以會得到更大收益(2500>1500),是因為卡特爾組織維持高價格將對產量作限制或分割。一個典型的卡特爾協議中之所以要限定價格分割市場,就是為了保證其成員合作收益大于競爭收益,因為滿足個體理性支付是合作的前提條件,即每個成員從合作中分離的收益至少不比合作時少的情況下,企業才可能產生合作的愿望。
(二)完全信息動態博弈
上述博弈僅考慮給定對方策略時自己最優策略選擇,企業的選擇互相獨立,而實際中企業行動有先有后,后行動者策略選擇空間依賴于前行動者的選擇,前行動者選擇時小可能不考慮自己選擇對后者的影響,為此將上述博弈作動態擴展:A先行動,策略有二:①守約,②違約;B后行動,其策略依賴于A的選擇而相機行動,則B有四個策略:①不管A守約還是違約,自己都守約,表述為(守約,守約);②A守約自己守約,A違約自己也違約,表述為(守約,違約);③A守約自己違約,A違約則自己守約,表述為(違約,守約);④不管A守約還是違約,自己都違約,表述為(違約,違約)。這個博弈的惟一納什均衡是(違約,{違約,違約}),均衡結果仍是(違約,違約),均衡支付1500,企業仍走不出困境。因此,即使企業行動有先有后,戰略選擇互相儲存,相機行動,博弈結果仍無法擺脫類似的困境。
(三)可置信的承諾行動
顯然,在一個完備的卡特爾協議中,互相約定懲罰條款屬于一種承諾行動。假設處罰條款規定:若發現任一方違約,罰款2000萬元,這個博弈有3個納什均衡:(守約,{守約,守約})、(守約,{守約,違約})、(違約,{違約,守約}),那么這三個納什均衡哪一個將作為結果最終出現呢?這里有必要引入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的均衡概念: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所謂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是指這樣一個策略組合:它是原博弈的納什均衡,而且它在每一個子博弈給出納什均衡,’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個策略規定的行動規則在所有可能的情況下都是最優時,它才是一個合理的可置信的策略。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要求剔除掉那些只在特定情況下是合理的、而在其他情況下并不合理的行動規則,所以,該均衡將是最終可能出現的惟一合理結果。
在有懲罰承諾條件下,動態博弈將出現惟一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守約,{守約,守約},均衡結果:(守約,守約),每個參與人都沒有積極性偏離它,而且達到了集體理性與個體理性的統一。因此,要使均衡結果與集體理性一致,卡特爾應有某種措施以改變博弈支付函數,從而改變博弈結果,這種措施稱為承諾行動。然而當懲罰承諾不可置信時,同樣不能改變均衡結果。當價格卡特爾不具備實施懲罰承諾行動的能力時,結果是對于違約企業的最大懲罰就是競相壓價,違約企業受到懲罰的保留支付仍然不少于競爭時的納什支付,從而導致競爭的低價復歸,企業仍然走不出困境。這里,又一次需要政府助卡特爾一臂之力,使承諾行動變得可置信,懲罰條款落在實處,則合作局面可望出現。
(四)可置信的懲罰策略
在上述博弈中企業之所以一再違約,是由于違約支付仍然不少于競爭的納什支付。如果實施某種策略使違約支付降到最低限度,是否會迫使企業放棄違約選擇呢?考慮如下懲罰策略:A守約時B必須守約,否則A將與B同歸于盡以示懲罰;A違約時B違約將不受懲罰。此時,出現兩個納什均衡:(守約,{守約,違約})、(違約,{違約,違約})。由于A守約時B最優是守約(2 500>0),A違約時B最優是違約(1500>0),因此B的最優策略是112:{守約,違約},而114:{違約,違約}并不合理,B不會實施它,所以,只有(守約,{守約,違約})是惟一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其均衡結果是(守約,守約),同樣達到了集體理性與個體理性的統一,企業走出了囚徒困境。
要達到這一集體理性均衡,其前提是A的懲罰威脅必須可置信。在模型假設中,A、B具有相同的市場力量,這意味著A實施這一策略所付出的代價可能要超出B甚至會獲得負的收益,而B最多選擇不生產,收益為0。因此B沒有理由相信A有力量懲罰自己,可見A的威脅值得懷疑。然而,如果放寬這一假設,情況將有所改變。假設A、B具有不同的市場力量,A占市場份額80%,B占20%,因而A將有低于B的成本函數,由于成本短期內較難改變,以成本作為承諾是可以置信的,則上述懲罰策略變得可實施:A若發現B違約,則降價直到B的成本以下,A可保不虧,迫使B無法生產,不得不合作。(違約,{違約,違約})是惟一的納什均衡。(守約,{守約,違約})是惟一的子博弈精煉納什均衡。因此,我們的結論是若一個行業中存在著優勢企業,那么優勢企業在卡特爾組織中可以通過實施懲罰策略,可起到類似以于政府的作用,擔當維護卡特爾效力的責任。
三、結論與討論
通過上述分析,主要結論如下:(1)出口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行為的結果必然陷入“囚徒困境”,表現為價格大戰;(2)在沒有外在強制力量時,企業盡管可以相互依存,仍然走不出困境,因為合作協議不構成納什均衡;(3)如果懲罰條款這一承諾行動可以置信,則出現合作均衡;(4)優勢企業也可促使合作均衡的出現。在非合作博弈模型中,當非重復博弈中得到的納什均衡小于所有均衡中帕累托最優結果時,個人就涉及到了集體行動博弈問題,即團隊成員如何采取集體行動,達到“集體理性”,避免“囚徒”的“困境”。“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的啟示是企業應當由競爭轉向競爭一合作。
價格卡特爾要形成和有效運行,必須有一些前提條件:第一,一個有效的卡特爾協議必須構成一個納什均衡。第二,卡特爾成員中優勢企業的存在有助于納什均衡在卡特爾協議下達到。價格卡特爾需要部分滿足博弈論中所說的“智豬博弈”,即是說市場中需要有一個或是幾個特強的廠商,無論別的廠商采取何種策略都無關整體痛癢,不影響強勢地位的廠商執行卡特爾價格。第三,客戶市場應該是相對可分割的市場,也就是說價格卡特爾面對的市場要求替代性較弱。存在壟斷勢力的潛在可能,即它面對的必須是一條價格彈性不是很大的需求曲線,否則它只有很小的提價空間。第四,價格卡特爾的執行要有行之有效的監督和懲罰機制,即要具備對違反協定者嚴厲而行之有效的懲罰機制。否則由于違規監懲的難度,常使協議成為一紙空文。
由于私有信息的存在,要想維持一個卡特爾是何其困難。在自律價形成前后,卡特爾的內部都存在著種種信息欺詐。在卡特爾成立前,成員都有少報產量的動機和行為。而在卡特爾成立后,欺騙的動力就更為充足了。在典型的卡特爾中,一個成員減低產量從而幫助市場提高價格的行為客觀上有益于所有成員。高價格的收益具有非排他性(王則柯,2002),每個成員都希望別人把產量降下來,而自己卻希望把產量升上去。結果是整個卡特爾的解體。
四、理論思考與政策含義
隨著中國經濟告別短缺陰影,市場競爭空前激烈起來,甚至發生一些企業競相降價促銷的價格戰,許多行業的產品價格大幅下調。激烈的價格戰引起一些國有企業的反對,它們指責其它企業低價傾銷,惡性競爭,要求政府出面干預。政府出臺了“價格自律”措施,國家計委和國家經貿委等單位特意為此多次發文,做出專項規定。農用車、鋼鐵、平板玻璃、純堿、食糖等行業已經開始實行“行業自律價”,按照國家經貿委1998年10月9日發出的《關于部分工業品實行行業自律價的意見》,包括轎車在內的21種產品都可以實行行業自律價。近年來紛紛出現彩電價格卡特爾、民航航線的四次限價規定、“六大空調”和“八大彩管”的保價措施、杭州手機經銷商對抗蘇寧的價格卡特爾,以及南京的液化氣價格卡特爾等現象,都注定以失敗而告終,卻留給我們許多的思考。
(一)完全信息問題
信息問題是一個有效的卡特爾組織面I臨的基本問題(施蒂格勒,1996),即:能否及時發現其成員的違約行為并加以懲罰。價格卡特爾忽略了商品銷售市場上買賣雙方所呈現的信息的非對稱性,以及由這種非對稱性關系所帶來的消費者(進口商)的行為特征和企業的行為特征,很難保證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如果卡特爾成員較分散,隱藏信息較容易,則僅靠卡特爾成員之間互相監督顯然力不從心;另外,如果市場需求不確定,交易量下降難以確認到底是某成員違約所致還是屬于需求波動,懲罰也存在障礙。在實際的市場上,各個加盟企業往往背地里都有采取降價等手段謀取更多銷售份額的企圖。此外,非結盟企業擴大生產和降低價格的行為,也會給整個聯盟施加很大的壓力。
(二)競爭過度競爭問題
對企業來說,價格競爭起到優勝劣汰的作用,逼迫企業提高自身素質,改進經營管理,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出口企業過度競爭是企業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的理性行為。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出口權下放,企業個體理性得以回歸,相當程度上促進了出口貿易的強勁增長。顯而易見,企業陷入囚徒困境是與出口權下放相伴而生的,這就啟示我們,應有某種制度安排,盡量避免或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沖突。反映到政策取向,則出口權下放到什么程度,權力界定到哪一方都對博弈結果產生影響,值得深入研究,至少從分析中可以得到如下啟示:(1)扶植大的優勢出口企業,不僅使其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也能真正領導國內企業共同維護國家利益。(2)能否考慮將出口權界定在協會一方,禁止外商與協會成員私下交易。
(三)行業自律問題
我國的行業協會在目前還是一種半官方組織,“行業價格自律”事實上就是政府干預企業定價和干預市場價格競爭的代名詞。以行業協會名義制定自律價,實際上是將國家下放給企業的定價自主權又被行業部門收回了,這種干預和截留給企業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影響,也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由行業協會出面協調價格和產量,實際上就讓行業協會扮演一個限產提價的盈利性壟斷的組織角色。這在任何競爭法制比較完善的國家都是被禁止的。
要正確認識行業協會在市場經濟中的功能和作用。作為介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民問組織,行業協會要承擔一部分政府職能轉變之后的協調企業的功能,主要是為企業提供各種法律框架下的服務,如信息服務、人力資源培訓服務、集體招商引資服務、與政府溝通、價格法律咨詢、價格評估認證、價格對策研究、價格業務培訓等。協會不應去做具體價格方面的事情,主要應在樹立營銷網絡、規范市場秩序、呼吁社會環境方面進行行業自律。
(四)相關法律問題
除了像石油輸出國組織這種跨國的行為,尚無國際公法可以制止外,在發達國家一國之內的企業搞價格卡特爾總是偷偷摸摸的,總是設法不讓政府找到起訴的證據。而在我國價格卡特爾則是由其行業協會帶頭出面組織并堂而皇之地宣布。目前我國行業協會普遍存在錯位、不到位、缺位的“三位”問題,需要從理論上進行探討,也需要進行相關立法。兩個觀點值得重視:一是行業協會可以協調價格,但是不應采取固定價格形式,限制競爭的“行業自律價”或企業間相互串通定價,應當屬于價格違法行為;二是對行業組織的壟斷行為應該出臺明確的規定,如《行業組織價格行為規則》、《反壟斷法》,也就是說應該有明確的反壟斷條款,而我國現在還沒有《反壟斷法》,適用的條款只是《價格法》第14條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第6條和第7條。
(責任編輯:石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