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狄更斯在《雙城記》開篇說的“這是最好的年代,這是最壞的年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是對今日蓬勃的電子商務和網絡商品假貨橫行的局面最貼切的預言。
以美國為例,好的方面是,電子零售商務銷售量一年里增長了20%,是線下零售業增長速率的6倍;壞的方面是,電子商務中,假貨的銷售量增長速度是所有商品的兩倍,照這樣的速度發展的話,到2010年,網絡上假貨和真貨的比例將達到3:1。
電子商務本身有孕育假貨的溫床,在網絡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里,賣家和買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與傳統的情形相比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快速變換的潮流風向和暢銷品又為不誠信的賣家提供了投機機會,商品信息容易復制,而消費者又喜歡盯著大牌;此外,全球化使得造假的廠商和假貨供應鏈也隨之擴大,賣家可以在更大的市場變換賬號,這些都難于控制。目前制裁手段還很有限,尤其是涉及到跨國間販賣假貨的情形。品牌通常會訴諸法律程序和政府,或者制造更難仿造的商品,比如通過高科技給商品附上顯微ID,也有奢侈品通過低科技增加人力成本;其它的方法包括互動式的,消費者在買到商品后,可以通過網站或者電話查詢真偽,但這是一種事后諸葛的做法。
這里有一個新辦法,就是讓消費者做品牌的盟軍。那么是所有的消費者都不買假貨嗎?也不是這樣的,有些消費者確實故意買假貨,比如一只Hermes或者Gucci的手提包,不過更大比例的消費者想用合理的價格買到真品。而讓消費者來幫助杜絕假貨最簡單也最有效的辦法是讓消費者來關注賣家,而不是關注商品。我們可以把抓捕壞賣家的精力節省下來,而將之用于把好賣家識別出來。通過建立好賣家的平臺,消費者就不必再擔心買到假貨了。
品牌擁有者則可以通過獨立的第三方,對被轉手的商品進行鑒定,這樣既可有效防止市場上偽冒品的流通,對品牌擁有者自身來說,也沒有任何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