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人海德格爾有句經世名言“讓人類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境界,可是在高速度發展的工業化時代,這個夢想似乎離人們越來越遙遠。空氣越來越混濁,交通越來越擁擠,酸雨、廢水、垃圾、噪音、沙塵暴越來越多,面對日益惡劣的環境,人們不得不行動起來。

2007年12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閉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最終通過“巴厘島路線圖”,為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后全球溫室氣體減排談判奠定了基礎。我國十七大報告提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而在上海,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表示,2007年全年上海市環保投入資金預計超過300億元,占同期上海市GDP的3%左右。上海市政府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張局長表示,隨著環保事業的發展,上海將有一個巨大的環保需求,未來幾年環境企業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環保,大勢所趨,在這樣的歷史時刻,生活在上海這座空氣并不清新,飲用水并不甜美,冬天已不見大雪的城市里,我們該做些什么呢?這個問題有點大,那么我們先來看看一些關注上海環保的熱心人士在做些什么。
專家:
“專業”是最好的
環保“武器”
趙國通:能源不可能搞循環經濟,必須走節能之道
趙國通,除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環保工業行業協會理事長等一大串頭銜外,還有兩個有意思的稱呼“趙通風”、“趙兩輪”?!摆w通風”是因為他以前學的是通風專業,“趙兩輪”是因為他在全國熱切呼吁用兩輪車。去年全國兩會期間,趙國通委員就帶了一輛環保無污染的鋰電池自行車,并呼吁一些禁止電動自行車上路的城市盡快調整“禁車”政策。趙委員對目前盲目擴張轎車的氛圍很反感:“現在世界石油漲價,各國都重視公交軌交加上提倡保護騎自行車上路權。唯獨我國,尤其南方某兩個大城市竟立法禁止百姓喜買樂騎的電動自行車,大幅減少自行車道!還說‘國際接軌’!真是太不合世界潮流了!我們不應照搬‘家家有小車,人人住別墅’的‘美國式富裕小康’模式。美國3億人,我們13億人哪!可耕地比他們少!石油儲藏也比他們少!又奉行不擴張、不侵略、永不稱霸的和平崛起國策。所以我們必須針對中國國情和考慮世界資源的有限性,選擇符合中國國情的,住宅少占地,交通少耗油的,可持續、環保又和祥安樂的吃住行模式。概括起來,我想應該是:住高樓,行軌交(地鐵輕軌)加騎車(電動或燃氣助力車);休閑則是公共花園綠地和社區俱樂部。建設部叫停別墅和高爾夫球場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
目前,在很多城市,不少學生、白領選用了折疊車,并經常帶入地鐵,雖然方便,但同時出現了磕碰到人,占用地鐵空間等問題。前不久北京地鐵規定禁帶折疊車,那么上海折疊車命運如何,這成為近期上海市民頗為關注的問題。趙國通委員認為應該提倡騎折疊車,并可通過一些辦法解決折疊車進地鐵的問題,“國外有些城市的地鐵最后兩節車廂專門留給乘客放折疊車,甚至允許你把自行車帶上去,這有道理。上海不少市民下了地鐵在回家或去單位的路上沒有直達的公交,走走又有點遠,很尷尬。我現在找到了三個上海的發明家,希望他們研發出更小的折疊車。也許還可以跟地鐵部門協商一下,有可能的話,在地鐵處設專門的存儲箱存放折疊車,或者一定程度抬高座位,讓小型折疊車塞到座位底下。”
趙委員也有一輛折疊車,三折,16寸,每個月至少有一天他會騎折疊車辦公,實踐他的交通理論“8+2-4”,即軌道交通+自行車取代小汽車,既可以鍛煉身體,又有利于節能減排。趙委員認為現在人類面臨著三大問題:恐怖威脅,資源危機,環境危害,而環境危害是最嚴重的?!艾F在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是世界第二,再這樣下去,總量是第一了,這比足球沒有沖進世界杯嚴重得多,這樣下去,石油還沒有用完,好空氣就用完了?,F在我們在說可再生能源,更確切地說是可再來能源。我們一定要清醒認識到循環經濟是指材料資源可以循環(廢鋼,廢塑料,廢紙張轉換成鋼,塑料,新的紙張),而能源資料是不可再生的,這是熱力學第二定律講過的,因此能源是不可能搞循環經濟的,不能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當前中國均是以煤為主,幾十年內不會變,同時也要抓清潔煤技術,因地制宜抓可再生等新能源,長遠是抓核能。而且能源必須走節能之道。”
為了引起更多人關注環保,趙國通委員時不時會上電視“秀一秀”,私下揚言要做環保行業的“易中天”。作為同濟大學的老校友,趙委員時常回母校給小師弟小師妹們免費做環境能源方面的講座,并義務帶他們參觀上海矽鋼片廠、上海通用汽車公司等企業,在實踐中教學生更多的知識。
陸健健:要將美觀與生態結合起來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陸健健,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位在美國獲得生態學專業博士學位的生態學家。在采訪時,我感嘆上海飲用水漂白粉味道濃,就此話題陸教授侃侃而談:“用漂白粉也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上海水源有個先天不足的地方,就是處于長江、太湖流域的下游, 所有的水到了上海都是被用過2次半的,說得難聽點就是別人的洗腳水。但是幸好水有一個生態的凈化功能,所以我們上海用水不是太糟糕,不過這也就要求我們保護好生態環境,倘若破壞了水的自凈功能,后果嚴重?,F在,我們找到了長興島的青草沙水域,水質清澈,達到Ⅱ級國家標準,可成為上海將來的主要水源?!?/p>
在崇明島,陸教授有一個生態實驗站,為了讓農村里的生活污水就地處理,陸教授將物理、化學、生物技術結合起來,研發出了一種生態抽水馬桶,半年只需要加一次水。工業方面,沈教授說:“沒有處理過的污水不能排放到河里,最起碼要達標,但達標的不完全是好水,希望每個污水處理廠邊上都有一個工程濕地,把處理過的污水進一步凈化和活化?!庇腥颂岢錾鷳B社會要20個指標,50個指標,而沈教授認為關鍵是個人產生污染值和達到的經濟效率值2個指標,前者低,后者高才是我們的目標。
上海蘇州河曾長期的黑臭,是政府和居民的隱痛,現在人們驚喜地發現蘇州河變清了。陸教授認為蘇州河的整治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還可以向韓國學習一下,首爾市長排除阻力,徹底把市中心河清溪川翻了,把河道里2米厚的污染物全部挖掉,再鋪上石子泥沙和各種各樣的植物,現在清溪川成為了首爾有名的景觀。在上海很多小區都建了花園,還搞了一些小水塘,可以吸收灰塵,降低城市的熱島效應,但是也碰到了池水難以持久,放自來水成本高的問題,對此陸教授建議:“這些水塘最好與周圍河道相通,加強水循環,還可以種種草養養魚,將美觀與生態結合起來。”
沈建華:需要規范公交車的電視、廣播

當我聯系沈建華教授時,他正在南京參與太湖治理課題工作,同時他還隨身帶了臺筆記本,在休息的時候,趕寫今年準備參加上海兩會的議案。沈建華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毒理學會理事。十一年前,沈教授被選為市政協委員。大部分時間呆在學術的象牙塔里,提什么方面的建議呢?考慮到自己一直在做環境健康方面的課題,沈教授特別關注起了食品安全及環保。早些年,沈教授揪住了白色發泡塑料飯盒的白色污染問題,死追窮打若干年,終于取得了些成績,還在記者群中獲得了個“白色先生”的稱號。
聲污染也一直是沈教授關心的,在交通噪聲、區域噪聲方面,沈教授提了不少建議。從去年開始,沈教授開始關注公交車的電視、廣播問題,今年準備再次在上海兩會上提出。“現在公交車上,廣播播得很隨意,有的不播,有的播得很大聲,內容也沒有規范,根據司機師傅自己的好惡。車里的乘客要講話,只好把嗓門抬高,整個車廂吵得要命。另外電視臺不是有規定,廣告播出最多75秒嗎?有一次我卡了一下手表,公交車的移動電視上廣告連續播了10多分鐘。不論白領還是民工對此都很反感。”
除了關注聲污染,對于水污染,交通問題,沈教授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提出限制水源地高強度人類活動,進行供水公共危機演練等建議。同時他認為自行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國外不少國家有專門的自行車道和自行車地圖,而且這兩年出現了更多的自行車的回歸。
青年學生:
環保活動也可以
有聲有色

在上海,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環保社團,開展了各具特色的環?;顒印1热缤瑵髮W“綠色之路”協會就是一個由懷著環保夢想的同濟在校學生組織起來的團體,發起于2000年10月。2002年福特汽車環保獎、2005年福特汽車環保獎(環境教育項目)二等獎,2004、2005年兩次競標成功成為WWF濕地使者……雖然還是學生,但是他們推廣環保理念的成績不容小覷,他們以創新的思維,充沛的體力開展了各種新穎的活動?!皽p卡救樹”和“布袋進行時”就是其中兩個特色活動。傳遞祝福不用賀卡用什么呢?“綠色之路”協會聯合全國各大高校環保社團,提出了用水果代替賀卡的方案,并且免費承擔起了郵遞員的工作,同學們只要填一些信息,交付水果的成本費,很快新鮮的水果帶著祝福的紙條就會出現在好友的手中。2007年12月“綠色之路”協會發起同濟大學“減塑周”活動,在學校教育超市中提倡減少使用塑料袋,在學校中以廠價義賣環保布袋,并且開展了布袋涂鴉大賽,吸引了廣大同學的參與。此外,“綠色之路”協會的會員也樂于走出校外,進附近社區宣傳,在小學中開展環境教育。2003年起“綠色之路”協會開始作為上海市大學生綠色營營長,帶隊赴太湖、滇池、西藏等地進行考察學習。
2007年4月,拜耳公司到同濟大學宣傳第五屆拜爾青年環境特使活動,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同濟大學“綠色之路”協會會長吳若希很感興趣。想到可以開闊自己的眼界,認識來自全國各地熱衷于環保的高校在讀學生,吳若希很快報了名,并參加了一場又一場激烈的PK賽。最終,評審專家通過綜合考查報名學生的表達能力、團隊精神、英文交流能力以及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和參與環保活動的經歷后,評選出了二十名2007年拜耳青年環境特使,吳若希有幸成為了這二十分之一。在接下來的杭州生態營活動中,青年環境特使們進行了西湖、西溪濕地、污水處理廠等主題參觀,聽取了專家的報告,并積極開展交流討論,其中吳若希表現出色,得到了去德國拜耳公司參觀的機會。“這次德國之行,令我感觸最為深刻的是環保理念在德國社會深入人心,每個人都能身體力行地在生活中實踐環保。在參觀訪問一戶普通德國家庭時,許多綠色理念在他們的房屋中得到了體現,客廳的房頂是雙層玻璃的,陽光能直接射入房間,這樣就在白天節省了照明用電,冬天也能節約一部分取暖的能源支出。主人還在屋頂自己鋪設了管道,用以收集雨水,雨水會順著坡度流到一個大容器中儲存起來,每天就用儲存的雨水澆灌花園。在這戶人家的廚房里,有用包裝袋和紙箱自制的垃圾分類收集箱,同時主人還會把有機垃圾集中堆放到小花園的一角,混合落葉和泥土,培育一年時間就成了生物肥料,主人自豪地稱這是他家的‘自動生化反應器’。德國很少賣有塑料瓶的飲料,也沒有一次性飯盒、紙杯,我們在德國的六天里喝到的各種水和飲料都是裝在玻璃瓶或玻璃杯里的。銷售商曾告訴我,他驕傲于德國的玻璃瓶即使循環使用了數十次,瓶口等易損壞的地方也依然完整,因為每個人都會很好地保管它們?!眳侨粝O蛭艺勂鹆怂聡械纳钋畜w會。
民間發明家:
環保節能專利需要
資金轉成產品
許求鑫,上?!懊耖g發明家”,擁有多項發明專利,他的靈感來自于日常生活,很多發明都具有節能環保的特性。比如他的“家用桑拿取暖發生器”,不直接使用電和煤氣,使用起來安全可靠,而且提高了產暖效果,同時節能可達50%左右。除了自己的發明,許求鑫還有一個“寶貝”。十年前,在一次展覽會上,許求鑫看到了一輛英國產的折疊車,精巧而漂亮,一看價錢,4800元,讓人倒吸一口氣,但是因為實在喜歡,許求鑫一咬牙還是買下了這輛“昂貴”的自行車?!罢郫B車可以在家和地鐵之間‘擺渡’,可隨身攜帶防偷,有利健康……”如此一算下來,這輛折疊車買得還是非常劃算的。但是同時這位善于思考的發明家還給這輛車診斷出了十二大毛病,希望有機會能加以改造。而這個希望在沈正南研發的折疊車上實現了。

1995年,折疊車在中國尚屬罕見,沈正南就已經研發出了三折折疊車,現在上海街道上出現的折疊車大部分還是二折的,但是由于資金等問題,沈正南的折疊車沒有大規模生產。有一流的技術,但沒有錢,正當沈正南快喪失信心的時候,他遇到了兩位志同道合者,一位是許求鑫,另一位是潘若望。
2003年,潘若望的電動自行車新型直接驅動裝置取得了專利,這個裝置在沈正南的折疊車上一裝,優勢更為明顯。“目前國內的電動自行車,采用的是低速輪轂電機,鉛酸電池,整車45公斤,電池一年一換,價格在1500—2000元/輛,而我們的帶有直接驅動裝置、鋰電池、三折助力自行車自重才11.5公斤,充電后行駛30-50公里,電池使用兩年,上批量生產后價格在1500元/輛以下,節能又環保?!迸巳敉d致勃勃地告訴我,邊說邊演示:“我們的助力車還有多功能的優勢,折疊起來可以當凳子,當行李車,當小飯桌,若把鋰電池改為220伏,在郊外旅游時可以臨時做電腦車、照明車、電視車等?!?/p>
許求鑫、沈正南、潘若望這三位已年過花甲的老先生,為搞發明,幾十萬,上百萬地投入,幾乎花掉家里的所有積蓄。“我們正在研發14寸的折疊車,”沈正南說,“但是不能犧牲自行車的功能,比如縮小車輪等。要讓人們騎起來舒適,攜帶起來方便,這些在技術上,我都能實現,但是最大的問題還在于開發資金以及市場營銷上。”
如何把專利轉化成產品,真正地發揮它們的功用,這是橫在眾多發明家面前的大坎。
企業公司:
也做環保好榜樣
高用水,高費電,還有可能排出大量的污染物,過去人們認為很多大型企業公司是“污染大戶”,但是如今人們漸漸明白這些企業公司會為環保的問題帶來解決方案。
鋼鐵企業是用水大戶,上海寶鋼選址在東海之濱,取水便捷,但寶鋼并未因臨海傍江而放膽“飲水”,有人說,進入寶鋼的水是幸運的,因為它的“生命價值”最高。確實,寶鋼水的重復使用率達到90%以上,已經達到國際水平,全國有名;2007年11月29日,在北京舉辦的“2007全球責任中國行動獎”頒獎典禮上,上海通用汽車再度脫穎而出,摘取了五大獎項中的“環境技術大獎”,這是繼去年獲國家環保總局授予“國家環境友好企業”稱號之后,上海通用汽車獲得的又一環保大獎;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資助同濟大學聯合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在2007月4月開始實施“長江下游典型城市碳減排綜合響應機制研究計劃”,對上海近年來能源消費總量及構成進行了分析,對上海市遠期碳排放趨勢進行了預測,并提出了上海市碳減排策略,此研究成果在2007年12月12日國家環??偩帧⑼瑵?、匯豐合作舉辦的第四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未來領導人研修班”上首次發布;2003年起,拜耳(中國)有限公司就與上海市環境教育協調委員會高等院校協調辦公室、上海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聯合舉辦拜耳青年環境特使活動,以提高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鎖定未來環保之星。越來越多的企業公司在自身發展之余,不忘自己的社會責任感,“環?!币渤蔀樗麄児娦蜗蟮摹凹臃峙啤?。
綠色食品,綠色包裝,綠色信貸,綠色營銷,綠色交通……生機勃勃的“綠色”紛紛落在關乎民生的“詞語”前,這也意味著環保理念漸漸深入人心。新華社區黨員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小丁告訴我,今年他們新華社區黨員環保志愿者將會進行一系列活動,征文、環保攝影大賽、在社區評選綠色家庭、去商務樓里張貼節約資源的標語等。在上海各個區域的座談會上、相關論壇里,不乏市民們對于污染源的舉報、節約能源的“高招”、環保行為的倡議。

國家環??偩中讨行母敝魅钨Z峰說,前不久世界自然基金會給北京奧組委寫了一封信,建議在舉辦奧運會期間,把綠色奧運辦成一個“碳中和”奧運,因為運動員從家鄉到北京,坐飛機往返,平均1個人要使用4噸二氧化碳,所以建議每個運動員花100美元去種足夠多的樹,這樣才能把排放的二氧化碳平衡掉。聽起來這個主意有意思卻不太可行。但當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的時候,“空中飛人”成為“種樹能手”并非天方夜譚。也許不久,我們都會拿個布袋進超市購物了,因為從2008年6月1日起,在我國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也許不久,我們又將從車庫中請出已經落了灰塵的自行車,為了不讓吸入我們身體的大氣更為渾濁。
2010年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只有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城市才能給予市民更美好的生活。寫到這里,也許我們知道該做些什么了,節約能源,騎環保自行車,種樹,做環保志愿者……上海橫沙鄉鄉政府規定,橫沙島上一律不準造違章建筑,橫沙不要高樓大廈,只要鳥語花香,因為他們知道橫沙島現在優越的生態環境將是今后人類最寶貴的資源。趙國通委員有句經典話語,今后的窮人不是沒錢,而是沒有資源。如此而言,一頭奔向“黃金之道”的人們也該考慮改向“綠色大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