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上海地面上能給人留下印象的塔有9座。松江竟坐擁了5座,且每座都有腔有調,不但養眼古今,還給人以豐富想象。
先看一則真實故事:20世紀90年代,有一世界著名跨國集團總裁來松江考察投資,總裁是年逾古稀的日本人,一路上聽了許多領導費盡口舌介紹松江投資環境如何好,他只是微微含笑,少有言語。連續三天,談判未果。松江方面急了,卻又無計可施。最后一天是參加活動,這位總裁看到了一座塔,頓時兩眼發直,雙腿難移,問得仔細,看得入神,如朝圣者在塔前慢慢轉了三圈,臨走時迸出一句話:就這樣,投資在這里了!不久,一座擁有幾千萬美元的企業在松江亮相了。有人不解,問總裁此乃何故,總裁笑答:一座塔能在這塊土地上經歷900多年而保存完好,足見松江人文環境之優越,企業辦在這里,還愁沒有好風水嗎?!
這位總裁所飽眼福的,是松江的方塔。方塔是上海的名塔,也是松江地面上形象最美的塔。方塔坐落于城中方塔園內。磚木結構,共9層,呈四方形,故俗稱方塔。據元人任叔實《興圣教寺記》載,該塔于宋熙寧、元祐年間建于興圣教寺內,故正名為興圣教寺塔。方塔曾多次修葺,歷來被譽為江南造型最完美的塔。方塔南臨一泓碧湖,北屏一墻照壁,周圍小山綠樹環擁。最為可貴的是,該塔第三層西壁上還保留著兩幅宋代佛畫,至今仍很清晰。從塔頂伸向檐角的四根鐵索,線條優美至極,世人稱為浪風索。每層塔檐四角懸有夢幻般的銅鈴,曰“警鳥”,風吹鈴響,悅耳動聽,恍若仙境。清代《松江竹枝詞》誦吟:“巍巍樓闕梵王宮,金碧名藍杳靄中。近海浮屠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瓏。”方塔聲名大震,亦不足為怪矣。
最高的為西林塔。位于古城西端的西林寺前。該塔七層八面,高 46.50米,也是磚木結構,為明建宋式。遠眺塔身呈圓柱形,塔頂的塔剎呈葫蘆形。該塔與方塔在松江古城正好處于一東一西,平衡著當地人的崇拜心態。如果說,方塔是秀麗的美女,那西林塔無疑是雄偉的俊男。西林寺隱隱傳出的誦經聲,更襯托了西林塔的高貴。
沿古城西南而行,可至李塔匯鎮。觀其名可知其義,該鎮因李塔得名。李塔是松江歷史最悠久之塔。據《松江府志》記:相傳為紀念唐太宗十三子曹王李明曾任蘇州刺史而建,故名李塔。該塔七層四面,酷似方塔。磚面四周約有200尊形態各異的佛雕,塔磚依稀有捐款人名。因該塔地處偏僻,故鮮為人知。若對江南唐宋遺風有興趣者,該塔值得一看。
還有一塔近年來知名度亦頗高,那就是天馬山斜塔。斜塔聳立該山中峰之右,因其塔身向東南傾斜6°51'52”,被好事者戲稱斜塔。據說可與意大利比薩斜塔相比美。其實此塔大名為護珠塔。史記:“寺后護珠寶塔,宋元豐二年橫云里人許文全建。”乾隆年間,寺里演戲祭神,鄉人不慎燃放爆竹而起火,塔身受損而致其斜。幸斜而不塌。上世紀80年代,有關部門因勢利導,制定了“按現狀加固,保持斜而不倒”的修繕方案,使后人才有一睹其奇觀的眼福。
來到西佘山的東坡上,可見一座形似杭州保俶塔的塔,此乃秀道者塔,又稱“月影塔”,為松江最具神秘色彩的塔。此塔不高,僅20米,塔身細長,道貌岸然,令人想起深山之隱士。此塔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斯時,山上有潮音庵,一修道者名“秀”,結蘆山麓,親歷筑塔,塔成后,遙望南天,引火自焚。該塔因此而名。秀道者塔身居半山修竹叢中,名氣雖不及方塔與斜塔,但每年蜂擁而來佘山的朝圣者們,都不會忘記到此流連瞻仰的。
由此,稱古城松江為塔之城,亦不為過吧。游人來上海,若不觀松江五塔,實為憾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