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來,臺商對越南與大陸投資出現較大反差,對大陸投資增長放慢,而對越南投資大幅增長。2005年臺商投資超過新加坡上升到越南引進外資的第一位。據越南方面統計,至2007年3月止,臺灣對越南的直接投資總額已達84億美元,若加上第三地投資,高達120億美元。
8月底,越南政府宣布,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集團鴻海精密在越南北寧省設立的兩座工廠正式開始營運,這兩座工廠價值1.6億美元,將負責生產相機模塊、主機板與連接器。啟動規模總計達50億美元的5年投資計劃。未來鴻海的投資設立高科技園區,開發造鎮、商業地產與住宅、建立醫院、主題樂園以及高爾夫球場等。范圍將遍布越南北中南各地,成為越南最大的外資企業。顯示出臺商越南投資新高潮的到來。

傳統產業、制造業為最先進入越南投資的產業。越南南部地區是越南吸收外資最多的區域,約占越南外資總額的六至七成,臺商也主要在南部地區投資,臺灣金融業也有7家經越方核準至胡志明市設立分行。臺商目前在胡志明市、同奈省及平陽省的投資金額均為第一位,以制鞋業、紡織業、自行車業、摩托車業、木制家具業等勞力密集產業為主,已逐步形成上下游生產體系。目前,隨著鴻海集團等大企業開始對越南的投資,臺商投資有進一步向電子信息產業擴張的趨勢。目前應對臺商“越南投資熱”的對策可能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騰籠換鳥,產業升級
對于影響環境和生態的、資源消耗大的、產品附加值低的臺資企業,帶動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意義不大,如果它們打算外移,應該樂觀其走。隨著近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工商用地及城市建設用地開發過速,長三角地區的工業、商業土地稀缺性問題越來越嚴重。臺商外移后的土地和廠房可以提供符合產業政策、環境政策外資及內資企業發展空間,可以集中起來上一些大項目、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的項目。實現騰籠換鳥,產業升級。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連續第八年發布的“大陸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在中國88個評比城市有21個被臺商列入“極力推薦”的城市中,長江三角洲城市區域由于各項評比指標領先占到其中的13個,目前最受臺商歡迎。依“城市綜合實力”前10優的城市依序為蘇州工業區、蘇州昆山、杭州蕭山、無錫江陰、天津濱海區、寧波北侖、蘇州新區、上海閔行、成都、南京江寧。長三角地區占了8個。臺商極力推薦長三角區域,可從政府透明度、政府對臺商投資承諾、最有誠信道德和價值觀、當地政府最重視自主創新、當地臺商享受自主創新獎勵、對臺商知識產權、鼓勵自創品牌等項目的評比項目幾乎都囊括前三名可以佐證。這說明長三角在中國大陸對臺商是最有吸引力的,具有進一步吸引臺商投資的潛力。
長三角地區應該發揮已有的人才、產業集聚、和招商服務的品牌優勢,緊抓臺灣支柱產業開拓新興產業的招商。
電子信息產業和機械產業是臺灣目前的支柱產業,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仍要將重點放在IT產業和光電產業方面,以促進現有臺資產品的升級換代;在機械產業方面,要著重引進發展汽車、電工電器、機電一體化等主導臺資產品;在化工產業方面,要注意引進精細化工等主導產品。
近年來,臺灣在LED及相關產業,太陽能電池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取得較大的進步,有可能成為明日之星。各地應該密切注意這些產業的發展動向,盡可能地推動這方面的合作與交流,以搶占先機。
總之,長三角兩省一市要在認真研究臺灣新一波產業轉移和骨干企業外移動態的基礎上,以引進臺灣龍頭骨干項目為重點,按照上、下游延伸與配套的思路,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臺灣電子信息、機械、化工等支柱產業進行招商引資,以在本地區建立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對新興產業要注意觀察,積極推動合作交流,預先制訂招商引資計劃。

完善產業鏈
圍繞長三角現有臺資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和缺失項目,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一方面通過對臺的招商引資,吸引島內能夠互為配套的臺資項目落戶長三角,以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和關聯度;另一方面要積極培養當地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加入臺資產業鏈,以提高產業的配套能力。
對吸引臺灣核心產業、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狀況進行一次調查分析。對臺灣主要產業狀況、外移態勢及與長三角產業對接進行分析研究,對需要引進的項目,制定具體計劃,明確主攻方向,逐項落實推進,加大招商力度。
海關、商檢等部門要適應臺資企業對外出口的特點和需要,加快海關信息化建設,改善通關條件,提高通關效率。
產業鏈的完成可以提供當地臺企其他地方沒有的低成本的供應商群體和網絡,使得其難以轉移。并為進一步構建產業集群奠定基礎。
構建產業集群
根據管理學大師邁克爾·波特(M E Porter)的研究,“各國有影響力的產業通常是多家企業組成的群體”,“產業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通常很穩定,一個國家的重要產業發展歷史少則數十年,多則超過一世紀”。產業集群是產業內的上下游企業及支持產業和相關產業企業,以及提供支持和服務的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組織等在一定區域的集聚。我們認為培育產業集群是進一步吸引臺資,并使臺資生根、升級的良好途徑。
在一個技術進步不斷加快,產品生命周期日益縮短的變化的市場中,提高競爭力,取得競爭優勢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斷的創新,因此產業集群很大一部分效益就是能夠鼓勵和促進集群內企業的創新。政府在此方面的政策工具也比較多,如RD津貼或貸款,培訓津貼,孵化器在硬件方面的支持,技術商業化計劃,大學技術轉移機構,技術經濟情報,促使企業合作計劃,為RD項目合作貸款,地區戰略規劃,創新文化培養計劃,政策制定者的戰略能力培養規劃等;政府有關部門還應加強保護知識產權,同時鼓勵交叉許可專利;注意培養應用型人才,鼓勵人才流動;提供盡可能完善的服務,尤其是提供相關信息服務;建立官、產、學交流的渠道和對話模式。產業集群可以提供臺資企業一個良好的創新、升級的環境,從全球來看,一個產業集群只集中在幾個點上,如果一個企業離開這個集群獨自發展,有很多的不利。
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
越南目前各級官員招商雖然積極,但在招商手法及產業政策的把握上還不及中國大陸;越南公路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后;越南還面臨著嚴重的人才不足,胡志明市目前能提供的人才,還不如大陸的一個三級城市,當很多廠商想投資設廠時,找不到工程師或管理人員,結果要花兩三倍金錢,從臺灣聘請。長三角地區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增強對臺商及臺資企業的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不斷改善和優化投資硬環境和軟環境,培植長三角地區對臺招商的核心優勢。善待已經在長三角落戶發展的臺商和臺資企業。要繼續嚴格執行《臺商投資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依法保護在臺資企業和臺商、臺干的合法權益,傾聽臺商的呼聲和企業運營中反映的問題,及時、妥善地予以解決,進一步打造“富商、安商、親商”品牌。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加強科技人才的培養,近期特別要注意高級技工及管理人才的培養,吸引海外歸國人才,建設長三角人才高地。在越南與長三角的招商博弈中,長三角要保持領先地位,不斷增加自己的籌碼,提高競爭力和吸引力,形成較大區隔,使臺商在長三角生根、升級。(作者為江蘇省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