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納斯指導羅迪克的方法與眾不同:你得通過我的眼睛來觀看世界。現在,“羅康組合”解體。
就在安迪·羅迪克宣布吉米·康納斯教練辭職的同一周,他贏得18個月來最令人難忘的巡回賽冠軍。迪拜網球公開賽上羅迪克就象獲得了火箭推進器燃料一樣奪得勝利。
像所有的關系一樣,沒人能準確地得知是什么原因令兩人分手。羅迪克的通告上說是康納斯辭職,然而,這種官方聲明有些精心策畫的痕跡。大度的羅迪克愿意宣稱康納斯空出了他的位置。謹慎的康納斯對于評論不置可否,不過他發表了一個簡潔扼要的聲明。“安迪和我發展了良好的個人關系,我對安迪的欣賞毫不動搖。我向他傾注了我對于這項運動的愛和激情,給了他所有向頂尖高手挑戰的素質。現在則由他來決定相信與否并將其融入到比賽中去。我一直以來的看法是,作為一名網球職業選手,最大的成功是能夠做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獻身于其中。我知道,他能做到。”
盡管如此,羅迪克的聲明里也包括有相同的部分,那就是關于康納斯辭職的想法,依其陳述并且嚴格地從字句上判斷,可以看出學生并沒有任何失望之情。羅迪克的確早就不用在乎康納斯在更多的巡回賽以及他參加的其他比賽里,比如戴維杯,陪伴左右了。

從2006年7月發表聲明起,“羅迪克康納斯”組合近似于那些名人連接,死亡之表即刻生效。就在二人首次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之日,一位前大滿貫冠軍問我:“你認為(兩人的合作)吉米還是安迪從中獲益更多?”我回答說:“我認為你已經回答了自己的問題。”也許這組二重唱干得不錯的最大證據就是羅迪克2006年夏天把自己從暴跌的泥潭中拔了出來,在辛辛那提奪得了聲望很高的大師賽頭銜并且打入了美國公開賽的決賽。“我喜歡他的職業道德和求勝欲望。”康納斯那時說。“那讓我想起了自己。”
通常進行教練的方法是:為了完成改變,教練必須首先通過他的球員的眼睛來觀看這個世界。康納斯指導羅迪克的辦法不同:你得通過我的眼睛來觀看世界。如同羅迪克所暗示的,這個視野極其驚人。不過這一點從來沒有討論過,尤其是在細節方面。
康納斯過去一年花了大部分時間在哀悼。2007年1月,他母親歌莉婭去世。她不但是將他帶來這個世界的那個人,而且她也是他的教練、知己,而且很可能是唯一真正的朋友。他差不多每天要談到她十回。“他們都在力求得到你。”她不止一次這樣告訴他。偏執狂和狂熱的奉獻精神把他們兩人從東圣路易斯一直托到世界第一。
當他失去鐵錨后,康納斯將網球看得比從前更加嚴酷、痛苦和孤獨。一方面,他看到一項有巨大財富的運動。1982年,康納斯在這一年贏得了溫布爾登和美國公開賽,掙到了110多萬美元。四分之一世紀后,那在男子巡回賽金額總數排在第十,等于排名第14的托馬斯·伯蒂奇所贏得的獎金數。“至少在我打球的時候,你得大勝才能賺大錢。”康納斯有一回這樣說。
也許在康納斯的思想里,這項男子比賽不再是企業家的叢林而是中級管理者的地區,一個滿足的群體,很高興在費天王的最高統治下接受他們的小小辦公室和停車位。在這個蹣跚而行的共和國中,康納斯除了是某個資深顧問以外,還是什么?
當他們的指導人帶來他們的球拍和能量飲料時,有誰知道康納斯在戰壕里的歲月?對于麥肯羅和費德勒而言,揮舞球拍就象是拿著把油漆刷子。對于康納斯而言,球拍是刺刀,是他穿刺了幾百次的裝備。重溫那些情感可謂是五味雜陳,對于一位年已55歲的男人這已經不再容易。正如羅迪克所指出的,這些日子以來康納斯喜歡在早上溜狗和打高爾夫。
呆在體育館里,看著羅迪克努力、有效地競爭,康納斯怎能僅僅只是觀察著而不讓他的心臟和意志象一名運動員呢?即使他喜歡羅迪克,對于康納斯而言要認可除了他自己以外任何其他的揮拍人都很困難。在康納斯的意識中,沒人比他付出更多,沒人經歷過他和歌莉婭度過的日子——要把球場上結成的冰掃除才能練習。
骨子里是運動員,然而又是個極害羞的運動員,于是康納斯很難做今時今日職業教練所做的所有工作:勘察、講話、賽后析誤、日復一日地在更衣室、餐廳、賓館大廳里做“三點一線”的運動。
與羅迪克配對后不久,康納斯開始著手寫一部自傳。一度他曾向我詢問寫這樣一本書的建議。一天下午,我們穿過圓石灘,花了三小時散步和聊天。我問他:“假如我能師從你母親的話,我能學到什么?”
“孩子,”他說。“你能學到這項運動。”